APP下载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014-08-15张子刚王忆桃

三晋基层治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辩证法中国化观念

张子刚 王忆桃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海南省琼中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海南 营根 572900)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结合、演变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层次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一、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文化”?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辞海》中将文化定义为“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美国的学者鲁斯·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1]由于各种原因,学者们对“文化”的定义有的侧重于“文化”的内涵方面,即本质属性;有的侧重于“文化”的外延方面;有的则是对内涵和外延都进行了界定。

在《文化体制改革研究》一书中,作者王晓刚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在本质上是观念与观念系统。这一界定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从文化自身来说,文化就是所有关于人类的观念和观念系统,其二是从文化现象来说,观念和观念系统是文化现象的实质与核心。”[2]所以严格说来,文化并不是物质产品、行为模式和社会制度本身,没有所谓的物质文化,也没有所谓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而是外化和对象化的观念和观念系统,构成文化现象的主体是观念和观念系统的外在表达。对文化进行这样的定义是比较客观的。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运用,是因为中国特殊国情的需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许多仁人志士经过种种社会改良和革命等尝试,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但都没有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式,因此并未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十月革命的炮声,给苦苦求索的中国送来了新的革命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迎来了焕然一新的面目。历史证明,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社会发展客观实践的需要。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方面的相通性

建立一个“大同世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追求。“大同”即何谓平天下,实现“大同”,既是社会的最高进化目标,也是对个人终极价值的肯定。而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虽然说这两种追求不能简单等同,但在本质上确实有相通之处。这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根基。20世纪初,我国有着儒家“大同”理想的知识分子把共产主义看作伦理的必然,道德的要求,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得共产主义学说在中国迅速传播。正是在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同构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使中国人欣然接受了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辩证法和唯物论方面具有相通性

中国的哲学史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是统一的。我国古代思想家范蠡通过多方面社会实践认识到,只有了解自然,人们才能够改造自然并从中得到利益,其思想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因素的结合。荀子、韩非,宋代思想家张载、王安石、王夫之等人,也对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并辩证唯物地概括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及唯物主义辩证法,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20世纪初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中国传统的唯物论思想和辩证法为文化基础,架起了中华民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和并使之中国化的思想桥梁,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扎根、发展和壮大。

3.在注重实践方面的相通性

“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学者的传统追求。其思维特点是客观性、规律性、必然性、真理性。其本质特征是求真求实,反对空谈,注重实践。而马克思主义者特别重视实践,认为理论的来源及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正是由于在内在精神上存在着这些相通性,20世纪初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在心理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国古代“经世致用”的思想结合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最终产生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借助的外在表达形式

恩格斯曾强调,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作为西方文明思想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具有西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模式、理论样式,与具有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的大地上发挥威力,就必须将其进行文化改造,使其蕴含中国独特的特点和民族形式,接受中国文化的扬弃,以至血脉融合。毛泽东指出:“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4]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相辅相成

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纷繁复杂,因此这一进程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阶段性。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立足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转型变革的现实,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梳理、总结和概括中国的历史文化,以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使之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在这一进程中,也是两种文化的结合,并开创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促进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显著的时代性差异,这是历史时代造成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产生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沉淀、形成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因此,两者的结合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两种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逐步走向现代化,是两者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功结合。

[1]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M].晓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王晓刚.文化体制改革研究[A].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R].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

猜你喜欢

辩证法中国化观念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维生素的新观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健康观念治疗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