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增强服务企业实效的思考

2014-08-15周君明刘丽华

河北职业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高职

周君明,刘丽华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模式,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遇到了一些障碍,其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尤为突出,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进程。高职院校必须提高服务地方企业的主动性,提升服务能力,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增加服务企业的实效,才能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一、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高职院校“一头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基本上是“行政驱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没有形成长远机制,合作难以达到真正双赢,这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困境。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企业层面

作为经济实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经济实力较弱,面对的经济困境和压力更大,参与校企合作多是出于情面,且校企合作带来的实际效果远低于企业预期,因此,中小企业由于利益驱动形成对校企合作的短视、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政府层面

国家鼓励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但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建设,参与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财政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得不到实惠,也就没有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层面

受多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企业的主动性不够,且服务地方企业的能力有限,导致校企合作对企业缺乏吸引力。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观念有误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利益本位的倾向,而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融合”、“合作双赢”理念。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多是高职院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伙伴,目的只是谋求学校生存和发展,而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困难,更没有主动地考虑如何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双方的合作多数停留在实习基地、员工培训等低层次上,校企双方没有形成长远的合作机制。

2.高职院校自身实力有待提高,对企业缺乏吸引力。一是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靠学生学费维持运转,更无余力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实力明显不足;二是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三是校企合作中双师型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四是办学特色有待进一步彰显;五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要脱节,毕业生质量对企业而言不适应其需求。以上因素都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实力和外在形象,影响其企业的吸引力。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生产和管理对接不够,紧贴性不强。有些高职院校设置专业和课程只考虑自身教学需要,而忽略了地方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校内实训基地只考虑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忽略了地方企业人才培训的需要;学校组织教学和实习只保障教学需要,忽略了地方企业岗位用工的需要。

4.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企业的能力有待提升。一是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办学经费、基础条件、师资力量及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的制约,为地方企业人才培养和供给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是高职院校应用和教学型高校的功能定位导致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偏低,面向地方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服务的能力整体偏低;三是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范围拓宽,而高职院校对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了解有限,导致高职院校面向地方企业的职业培训模式陈旧、技术含量不高、针对性不强。

二、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企业能力,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对策

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高服务地方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校企合作各项机制。

(一)转变思想,树立主动为企业服务的理念

一是理解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是一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二是理解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高职院校要密切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培养能够受到当地市场、企业所欢迎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三是理解服务企业内涵的变化。随着企业转型升级和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服务企业能力的内涵已从过去“培养和提供高技能人才”这一单一的服务功能转变为“以培养和提供高技能人才为中心,技术研发和服务能力为引领,同时兼具社会服务功能”三种能力协调作用的格局,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摒弃校企合作的功利思想。要克服合作利益上的本位主义,不能一味强调企业出血,自己得实惠,要用真心与诚信建立良好的服务形象。五是提高服务的主动性。要了解企业在合作中的真正需要,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企业健康发展。

(二)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一方面要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增加财政拨款,向社会和企业寻求资助,另一方面要内部挖潜,发挥特色,通过培训、咨询和服务创收,用争取的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

(三)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搞好“三个对接”,即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的对接。要做到三个紧贴,即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紧贴岗位设置课程,紧贴用人单位需求培养人才。二是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并重与统一,注重技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结合与融通。为弥补教师动手能力差、实践课师资不足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三是加强双赢模式的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互惠双赢”的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妥善处理校企合作关系的协调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的约束机制、多元参与的合作评价机制,在实践中实现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管理水平的双赢,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发展。

(四)突出特色,增强办学吸引力

一是专业建设要突出地方性、职业性,建设一批定位明确、社会适应性较强、就业前景良好的品牌特色专业;遵循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规律,构建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完整性课程体系,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诸如“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打造一流名师、一流专业,建设一流名校。三是提高就业质量,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应注重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使毕业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还具有较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成为德技兼备的有用人才。

(五)寻找契机,增加服务地方企业的实效

高职院校要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关注合作企业的发展情况,了解合作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利用一切资源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增加服务地方企业的实效。

三、破解中小企业难题,在校企合作中增强服务中小企业实效的路径选择

(一)地方中小企业是高职院校合作的主要对象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寻找合作伙伴时切忌眼界过高,死盯大型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办学实力、科研水平、服务能力对企业的适应性,所以,地方中小企业应该是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门当户对”的伴侣,只要双方加强合作,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为中小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一定会在合作中做出自己的特色和成效。

(二)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困境

金融危机以来,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影响,中小企业面临比以往更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融资难”、“税负重”问题仍然突出。二是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主要表现在生产成本的上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下行压力加大,招工难、用工贵。三是产业转型升级艰难,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较弱,专业协作水平不高。四是内部管理遭遇障碍,主要表现在创新不足,管理粗放,管理制度混乱。五是诚信缺失,人才匮乏。

(三)在校企合作中增强服务中小企业实效的路径选择

中小企业存在的招工难、用工贵、税负重、融资累等普遍难题,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高职院校可以在这些难题中寻找新的突破口,为企业破解难题,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在政策环境的营造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呼吁地方政府在融资、税收、行业准入、扶持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政策上倾斜,力所能及地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对企业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一方面可以按银行贷款方式,直接向企业融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双方可以选择适当的融资回馈方式,如利息、产品提供、教学生活设备提供、毕业生安置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资金入股,与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既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又能达到校企共融,共同发展。

3.针对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中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提供管理咨询。一方面可以组织管理方面的专家为企业把脉问诊,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可以委派企业管理专业教师下企业兼职,参与管理,既帮助企业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又强化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这些措施,协助中小企业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摒弃家长式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加强财务、安全、节能、环保、用工等管理;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

4.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困难,高职院校可以委派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技术等专业教师组成专家团队进行咨询指导,协助中小企业开展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商务、物流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协助对现在产品进行营销和商业模式创新,运用电子商务、信用销售和信用保险,拓展经营领域;利用采购分销平台,通过联合采购、集中配送,降低采购成本;利用当地规划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商贸企业集聚区的优惠政策,参与企业集聚发展,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5.针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难的困境,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一是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和横向课题研究,指导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既节约成本,又提高竞争实力。二是指导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在战略选择上向战略新兴产业靠拢,在资源利用上坚持循环、节约,在生产上坚持低排放、高效益,在产品上坚持绿色、无污染;三是指导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技能比武、创业大赛,并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专利发明,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也为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提供后劲。

6.针对中小企业“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协助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一是根据中小企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直接为中小企业培养输送人才;二是为企业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职工岗位培训,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工人的操作技能;三是向企业职工提供优惠的继续教育政策,提高职工素质;四是向企业提供有关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员工培训与发展、绩效考评、薪酬设计、劳动关系等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或委派专家全程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列工作。五是以定向培养方式帮助企业进行人才储备,企业助其完成学业,待学生学成后为企业服务。六是参与农民工就业转移培训,为企业培训和推荐技术工人。

(四)推行“全方位服务”校企合作模式,推进校企合作进程

高职院校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路径是多方面的,凡是企业需要的服务,高职院校都可体现在校企业合作中,这样“全方位服务”校企合作模式的概念就会更加清晰、优势就会更加明朗。在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如校外实训基地、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中厂”或“厂中校”等,都是一个专业对应一个企业,是“专业企业合作”,就专业而言,高职院校可能通过合作达到教学目的,而企业获得的利益远低于期望值,企业当然缺乏合作积极性。

如果我们将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所有专业联合起来,形成多个专业对应一个企业的合作局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增加服务企业的实效,企业就会得到实惠。以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机电学院设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四个专业,如果其中某专业选定当地某机械企业作为合作企业,该校其他院系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律文秘、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就都可以参与其中,形成多专业与同一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与该企业紧密合作,提供全方位服务,这种模式在当前中小企业遭遇困境的大环境下很受欢迎,值得大力推行。

[1]吴一鸣,哈满林.高职院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路径探讨[C].安徽职成教,2009,(3).

[2]刘彩琴,刘兴.高等职业教育“共融共赢”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11).

[3]雷久相.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

[4]赵俊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赢模式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5]靳丽君,邢红霞,滕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7).

[6]吴志伦,卢艳.基于“双赢”的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继续教育,2010,(12).

[7]张清雅.校企合作模式下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5).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