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创新视野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转型探析——以蜀绣专业为例

2014-08-15

河北职业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蜀绣文化遗产特色

李 凡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 101077)

保护挖掘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的精神文化资源,就是保护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我国正式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1年6月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2年2月,文化部出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遗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进行保护。在保护方针和原则上,“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原则,坚持保护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能的真实性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原则,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原则”。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对众多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产生了深刻影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也是凝聚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多元化文化的必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高职教育结合,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行之有效的途径。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自2010年开设服装设计(蜀绣)专业以来,将蜀绣这样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职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结合,特色鲜明,得到行业和社会认可。职业教育整合蜀绣原有教育培训资源,加强跨学科协作,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与蜀绣相关专业实现优势互补。

一、蜀绣简史

蜀绣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川西民间,同蜀锦齐名,都被誉为蜀中之宝。蜀绣作为珍稀独特的地方工艺品,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精巧的针法绣技多样,因此蜀绣的制作生产“冠于天下”,是成都乃至四川知名度最高的民间手工艺作品。

“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记载着西汉成都“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的场景,朝廷专门设置锦官来管理,所以成都又称“锦城”。到了五代时期,刺绣业快速发展,民间刺绣的绣品、技法进一步提升。到了宋代,蜀绣的技艺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宋《全蜀艺文志》中也有“织文锦绣、穷工极巧”的描述,“蜀土富饶,丝制所产,民制作冰绣等物,号为冠天下”。由此可见,蜀地当时的刺绣之盛。1830年,四川出现了刺绣手工作坊。经官府同意,由店主、领工和工人共同组成行业性质的“三皇神会”(该组织由辅、料、师组成),才由“三皇神会”制定相关的祀奉条规,并负责调节行业内部纠纷事宜。1903年,在沈荣坤和周考怀的先后主持下,成立了“四川劝业总局”刺绣科,对蜀绣行业的生产、销售进行管理。蜀绣历史上曾风光无限,沿“茶马古道”传播到中东和欧洲,成为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重要载体。蜀绣经过多年不断发展,逐渐形成清新淡雅的色调、流畅优美的线条,具有细腻醇厚、灵性隽永、韵致无穷的独特艺术风格,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二、蜀绣传承方式演变

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亦是文化的承继者。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不属于某种个体的创造活动,而是一代又一代承载者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将传统的手工技艺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人作为传播的载体,更需要适宜的场所——学校。工艺美术大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性作用,是传统手工艺的使者,是向年轻学子传播工艺之美的引路人。

蜀绣教育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包括师徒传承和家族宗族传承。这种形式通过传承人口传心授,手把手地反复演示,使被传承人在不断的实践中全面掌握蜀绣针法要领和技艺。这是一种非正规教育的方式,对传统技艺的过度保密以及被传承人天资阅历的参差不齐,使得他们大都仅仅成为了具有刺绣技能的工匠。

第二,以蜀绣行业为载体的社会传承,包括著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举办的工作室、蜀绣企业招收绣娘进行的职前培训。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一直以来蜀绣的教育传承都处于师傅带徒弟,手手相传的模式,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了一些蜀绣大师自己组建的工作室,集蜀绣人才的培养就业、蜀绣工艺品的展销于一体。现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和品味的不断提升,各种家居、企业、公众场合的装饰装潢,开始将目光投向蜀绣等高档艺术品的收藏展示。蜀绣大师孟德芝认为:“蜀绣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对蜀绣产品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蜀绣要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生产水平的发展。”“蜀绣必须进行包括产品、技艺、针法、体质在内的全面创新”。以大师为依托,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蜀绣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这也是一种非正规教育的方式。工作室的规模、工艺美术大师的门派风格迥异、蜀绣企业经营受限等因素使得这种传承方式不能成为蜀绣教育传承的主流。

第三,以职业教育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各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起步早、水平高,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特色专业建设

蜀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了几千年来无数手工艺人绣艺的精髓,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是特色专业,亦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特色”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也是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个性与附加价值在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的一个突出体现就是在职业教育大背景下学生职业素养提高的需要,并且在专业的开设、课程的开设上与其他一般服装、纺织类专业可以有差异。课程的多样性与选择性是像蜀绣这样的特色专业形成的保证。我们基于这样的背景和需要,走上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为载体的特色专业创建之路。

(一)专业理念

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变革和创新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在专业和教学理念上变革,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强化质量意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有明显特色,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体现课程特色和培养方法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具备过硬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建设方案切合专业和学校实际,在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赋予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学院鼓励改革创新,注重结合蜀绣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办出专业特色,有力推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二)师资队伍

优化双师结构,提升双师素质。在蜀绣方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鼓励教师进修培训、挂职锻炼,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打造专业教学团队、提升双师素质同时,在职业技能竞赛培训等方面保障经费投入。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

为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准的新一代蜀绣人才,学院主动对接蜀绣产业,聘请服装(蜀绣)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管理骨干到校任课。通过鼓励校内教师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员工培训等社会服务、参与行业科技创新等方式,形成双师教师培养机制。打造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有过硬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规范和健全教学建设、质量监控和质量体系。积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设施、管理、教学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通过以上措施和机制,为打造卓越的教学团队打下坚实基础,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实践教学

从传统蜀绣技艺中抽取核心文化内活元素,比如蜀绣设计画稿图案纹样,以创新针法工艺进行全新演绎,这就要求学生既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特质,又要熟悉国际时尚流行元素以及现代不同人群的生活消费方式。为此,学院不断拓展互利共赢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平台,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构建“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室。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新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整合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培养环节、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总体设计与构建、蜀绣行业岗位职业标准等方面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工学交替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开时间屏障,在工艺美术大师的引领下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开放;打开空间屏障,实现“教、学、做”一体;打开课程模块屏障,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一体;打开教师身份屏障,促进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打开职业学院与行业企业之间屏障,促进产学研结合。企业文化是经营理念、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也是员工行为准则、职业操守、文化素养的具体体现。在蜀绣方向订单培养中,通过职业技能培养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帮助学生走进企业文化。在“面向行业、传承蜀绣、服务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指引下,逐渐形成服装设计专业(蜀绣方向)的专业特色,打造学院品牌效应。

(四)课程体系

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在内涵建设过程中,致力于培育自己的专业亮点和优势,是高职院校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对形成核心竞争力、打造学校品牌、提高社会形象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蜀绣专业在深度剖析调研人才需求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分综合素质课模块、职业技能课模块、基本能力课模块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进程与人才培养方案。深挖蜀绣历史渊源、文化涵义,系统分析蜀绣技艺中的历史传承、文化特色、美学特性、文化认同、教育价值,以现代职业教育的方法传授传统工艺绝技,培养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和艺术素养的非遗传承人才。

在教学改革方面,学院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对专业建设定期分析,根据专业领域发展调整课程结构、岗位职业标准和市场调研,以行业领域剖析为基础,紧扣就业岗位群,凝练核心职业技能和素质,并设置相应课程和技能训练教学内容,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模块增设和整合上,解决专业规模、教学质量与社会效益的合理匹配问题,并将职业标准制定、职业技能考核与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相结合,根据学生就业去向和行业企业需求,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衔接。

(五)资源建设

蜀绣专业建设具有独特性,缺乏现成的、公开出版的、合适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材。如今的蜀绣行业迫切需要自身素质优、艺术设计水平高的综合技能型人才。2011年6月,学院揭牌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技艺传习所”——四川省内首个专为蜀绣设立的传承研习机构。此举标志着现代高职教育与传统蜀绣的进一步融合,并为培养既有蜀绣传统技艺又有现代设计创作能力的高职高专层次的蜀绣专门人才、促进蜀绣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契机。传习所特聘已从事蜀绣40余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蜀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郝淑萍为蜀绣专业客座教授、学术带头人,采用师徒式教学形式,将蜀绣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手相传。

在蜀绣的传承和再生方面,考虑根据传承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自编教材和讲义,与行业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建立专项基金,重点扶持;建立蜀绣大师工作室,收藏和展示蜀绣代表作;开展蜀绣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改变现有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水平偏低的状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传承的方式,在高层次上着手恢复和研究传统手工艺,力求倡导更多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从事蜀绣的研究,开展抢救性保护。

(六)技能竞赛

比赛和展览不仅可以作为学生技能训练的平台,也是检验学院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技能竞赛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促进深化教学改革,彰显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思想和特色,还能够充分发挥“促学强技”的作用,提高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学院于2010年印发了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从指导教师、培训计划和周期、资源统筹、奖励措施等多个方面给予了相应的规定和激励。经过近3年的努力,该专业方向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比赛、展览中已初露头角。

四、结 语

我们尊重历史传统但不能将它束之高阁,谋求发展、参与竞争才是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正确态度。在传统刺绣手工艺的保护问题上,既不能使原生态手工艺失去特色,又不能墨守陈规止步不前,要追溯蜀绣本土文化根源,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既保持传统特色,又要努力提高接班人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使蜀绣技艺后继有人。

[1]崔岩.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实践,2011,(7).

[2]吴茜,郝淑萍.蜀绣的传承创新与高职教育的融合——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蜀绣传承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1,(11).

[3]孟德芝.蜀绣的创新与发展[J].上海工艺美术,2004,(4).

猜你喜欢

蜀绣文化遗产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安靖蜀绣湿地公园优化策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中医的特色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新蜀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