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08-15倪凤琨
倪凤琨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2011年2月至6月,教育部先后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 号)[1]和《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 号)[2]文件,要求各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并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文件下发至今已3年时间,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情况究竟如何,以及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为此,在河南省范围内,笔者调查了60多所高职院校,并以此调研为依据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调查
1.1 调查途径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电子邮件、学术会议、考察访问等方式发放问卷,辅之以电话访谈。此次向河南省60多所高职院校发放了1 070份问卷,其中共发放教师版问卷70份、学生版问卷1000份,收到教师版有效问卷55份,均为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中心填写;学生版有效问卷850份。
1.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问卷主要内容有:目前学院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课时多少,学院是否开设心理类选修课,设置了什么选修课程;学院目前有几名心理课教师,是否学心理学专业或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经常进行教研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困难有哪些等等。学生版问卷主要内容有: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有哪些、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有哪些、教学满意度如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或建议有哪些、你觉得上课能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吗、课外你还想与教师进行哪些方式的交流等等。
2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所调查的60多所高职院校中已经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共有20所,占1/3左右。没有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学校,其中大部分正在克服困难、积极争取,努力达到教育部的要求。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专科生在校外实习多,在校内时间短,而其他课程课时又多;师资力量匮乏;学校不够重视等。这20所学校中所有学校将该课程开设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总课时都在20个以内,而且均采用大课堂形式上课,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加上论文成绩或闭卷考试成绩。这些学校中大部分学校还开设有专门心理学选修课,主要有:《人际关系心理学》《恋爱心理学》《人际沟通心理学》《成功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心理学专业教师匮乏且教学经验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实施,需要具有一定数量且专业化水准的教师队伍。而被调研的90%的学校普遍存在心理学专业师资力量紧缺、需要加强业务培训的问题。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大部分都难以达到1∶5000的师生比要求,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大多由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工干部组成,心理学专业教师偏少且大多年龄较年轻,对专业领域研究相对较弱[3]。辅导员和学工干部整日忙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疲惫不堪,教课只是应付过关,没有精力钻研心理学业务,专业又不熟,更谈不上有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甚至对某些神经症、人格障碍一知半解,妄加揣度,试图使用德育教育方式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所以,有时不仅不能达到目标,反而适得其反,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4]。
大多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必修课刚刚开设起来,相对于其他公共基础课来说,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比较匮乏,相关教研教改活动开展得比较少,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调查显示,48.20%的学生对课程教学比较满意,20.50%的学生非常满意,15%的学生对课程教学不太满意,其余的学生评价为一般。学生反映的问题主要有:希望多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够贴近学生实际、希望教师有较多的咨询经验、不少教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全面等。
2.2 教学时数不足
教育部文件规定该课程32~36个课时。然而,调查显示,实际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因为领导不重视、心理学师资力量紧张、学生实习多、在校时间短、其他课程挣课时等原因,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限制在20个课时以内。这样往往造成不能完成应有的教学内容,很多内容只能让学生课外自学,教学效果自然不能得到保证。
2.3 教学方式不受学生喜欢
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团体心理游戏、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案例教学、心理测试等,讲授法和讨论法被学生排到最后。但因为课时和场地等限制,课堂上不方便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心理游戏等,大多数教师只能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自然深受影响。知识性的教学内容虽然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讲授知识型内容,学生往往感觉没有新意,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5]。
2.4 考核方式单一
据调研了解,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与其他课程考核方式一样,采用课堂出勤、回答问题、平时作业成绩、期末写论文或考试的考核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不符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学生不喜欢,因为它不能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充分了解学生参与各类心理健康活动的自我体验和感受。
总体来说,很多高职院校积极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心理健康教育史上也是一个质的飞跃;不过,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公共课相比,依然处于被动和边缘化境地,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不少学生还抱有心理健康教育课学分低、能够轻易过关的思想。这些都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
3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建议
目前,部分高职学校存在以下状况:学习习惯不佳,缺少学习动力;时间管理能力略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有时感到迷茫、郁闷;未来就业环境差,吃苦精神和抗挫折能力仍待加强等。所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应符合高职生的培养目标、针对高职生的特点来进行;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6]。教育部文件对此就做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2];课程应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2]。
3.1 重视心理调节技能训练,采用项目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高职生一般不擅长知识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能力欠佳的特点,我们在确定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仅从认知角度去考虑,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应更重视心理调节技能的训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化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的目标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地学,课堂活动多是单方面的,虽有互动,学生也是被动的,学生在教师驱使下学习,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可能持久[7]。而项目化教学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项目化教学可以创设一种符合教学目标的、能激发学生课堂兴趣的情景,采用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方式展开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能主动学习,课堂交流是双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我要学”的选择,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充分得以调动,学习兴趣将会持久[7]。
3.2 适当增加课时数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渐变过程,仅仅一个学期,十几个课时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以学生需求、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优化心理品质为主。而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因人而异、各有侧重,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3]。因此,一方面应该适当增加课时数,以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课时数量标准为宜;一方面还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年级不同侧重点不同。比如,一年级课程重点在于心理调适、自我管理、学习方法适应和人际交往等内容;大二着重于心理素质拓展、学习成才、情绪调节、交友恋爱等内容;大三重点在于职业心理学教育、求职择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不过,这样安排课时虽然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往往难以实现;因为高职院校的心理专业教师匮乏。所以建议变通教育部文件中将32~36课时都安排在大一上学期的做法,可以在大一上学期安排16个课时,下学期安排16个课时,单双周交替上课,这样既能解决师资力量匮乏问题,又能兼顾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可以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上学期可以主要安排心理健康入门知识、大学生活适应、自我认识和接纳、学习心理、情绪管理等内容。下学期主要安排交际心理、恋爱与性、人格完善、网络成瘾、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为了兼顾其他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开设专题讲座或选修课,如职场心理学、恋爱心理学、交际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素质拓展等,形成课程体系。
3.3 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由于课时及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采用“粉笔+黑板+PPT”的教学模式,多数为大班教学,多以灌输方式讲授,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体现,参与度较低[8]。今后课程改革方向是应该尽量小班化教学、适当增加课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团体心理咨询室、素质拓展室中上课。针对高职生的特点,使高职生上课更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团体心理活动、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测试、案例、自我探索引入课堂,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避免病态化案例教学,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学生
传统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掌握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9],主要提倡关注消极心理品质,是一种“消极心理学”。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课堂常常充斥着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病态案例,甚至一些教师为吸引学生兴趣,刻意举一些极端严重的心理疾病案例。这种做法只会使学生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患者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甚至强化学生对心理问题患者的病态产生刻板印象。实际上,这种以心理问题的病态性作为教学切入点的做法,除了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外,对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调适并无实际帮助,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观[10]。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正面教育,而这种正面教育理念即是新近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幸福感受,认为人类具有爱、勇气、意志、创造力等人性优点。并认为,心理健康标准不仅仅在于疾病的消除,更在于积极品质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转变了传统(消极)心理学研究方向,强调研究人性积极的一面,提出心理学是研究快乐的学问,以积极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方式注解心理现象。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提出对心理学各个领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间接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11]。在积极心理学影响下,国内孟万金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汲取积极心理学理念,促进大学生积极自我的形成和积极情绪、积极情感体验的培养,提高大学生从学习生活中挖掘社会资源支持的能力[13]。教学内容上要从“疾病课”转向“健康课”,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增加积极心理案例;在教学方法上更加强调体验性和参与性活动,以及更加注重自我教育或自助式教育(例如自我剖析、自我改造与自我训练等活动)[10]。
3.5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业务能力
调查表明,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45.7%)、高水平的授课技能 (31.1%)、扎实的心理学科学知识(22.1%)和学历(1.1%),这是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需要具备的几种能力与资质[13]。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完美的教学实施。高职院校的心理学任课教师普遍紧缺,为建立完善的师资力量,首先各位教师应当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参加相关的培训,并与其他院校交流,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5]。其次要相互听课研讨,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收放自如地控制课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5]。
3.6 根据课程特点,设置科学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评价不是只检验学生学的好坏或努力与否,更在于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监督、评价与修正。因此,应改变传统考核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心理、智力、知识、技能等全面发展为宗旨,融考核评价于教学过程之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坚持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等,以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选择性和机会。为此,建议学生的总体评价成绩应由多项构成,并突出参与分值的权重。比如,可根据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完成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情况以及课外作业等综合评价。其次,应改变期末考核方式并降低其分值权重,比如,可采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上平台答题的形式,题型包含判断、单选、情景选择、视频考查等多种类型,既涵盖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知识重点、能力难点和技术要点,还要结合平时教学活动和生活案例,并适应不同学生个体要求。从而,把教育的重点引向过程之中,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对考试的恐惧,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了方向。
4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该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采用项目化教学,以学生实际需要为准绳安排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采用多元化的灵活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研和培训等。这样才能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得更好,为国家培养出心理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教育部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DB/OL].[2011-02-23].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3020 /201103 /xxgk_115721.html.
[2]教育部思政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DB/OL].[2011-05-28].http://www.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20 /201103 /115831.html.
[3]马 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行状况调查研究[J].黑河学刊,2013(11):161-162.
[4]畅相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状况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147-149.
[5]吴娴兰,高霞.对高职心理健康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4):125-126.
[6]岳中方.从“柔性要求”到“刚性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J].北京教育(德育),2011(12):52-55.
[7]毛厌草.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N].中国教育报,2009-11-08(3).
[8]王兰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4):145-146.
[9]钱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7-9.
[10]欧贤才,杨晓玲.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多重偏差与匡正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111-113.
[11]王承清,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08(2):32.
[12]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13]王椿阳.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