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公平理念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构建

2014-08-15吴彩凤

潍坊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公平公民图书馆

吴彩凤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公共图书馆是公民获取信息公平的重要基础设施与机构,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能为每一个公民提供自由接触信息的公平机会,是公民实现信息公平的保障。信息公平的实现必须依靠完善的服务空间来支持,只有构建一个完善的图书馆服务空间体系,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公平,图书馆事业才能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新业态。

一、信息公平与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之关系

1.信息公平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构建的理论基础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原则就是信息公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同时图书馆宪章也明确指出:“人人有读书的权利,社会有义务保证每个人享有看书的机会。”在法律上赋予了公民相应信息获取机会公平的权利。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能为每一个公民提供自由接触信息的公平机会,构建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是公民实现信息公平的保障。

2.公共图书馆是公民获取信息公平的重要基础设施与机构

公共图书馆是一种现代社会特有的机构,我国已经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一方面,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机构,对文化的收集、整理、储存、传播和利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它是政府部门设置的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只要公共图书馆能够坚持基本的公共图书馆精神,社会成员就可能通过公共图书馆得到获取信息机会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是各类型图书馆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类型,它面向全社会,藏书量大,服务面广,最受公众关注,是公众公平自由获得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前端设施,只有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体系,公共图书馆服务才有公平的可能,公众公平自由获取信息、文化、知识的权利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3.信息公平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的基本要求

●公共图书馆向公众免费开放,为公民争取到阅读的权利。

●公共图书馆之公共精神最重“公共”二字。给公民创造更多的文化享受的条件,是文化权利实现的最基本的内涵。

●实现公民的阅读权利,需要服务载体和服务空间作保障,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最终途径就是加大经费投入,多建并合理布局公共图书馆。

●拓宽信息共享空间建设领域。IC应信息技术及信息用户需求多层化的趋势而兴起于大学图书馆,但IC不仅仅局限于大学图书馆,公共书馆、专业图书馆等信息机构也应该是IC建设的良好场所。

●提供广泛的因特网访问节点。

●加强领导,建全管理体制,构建信息公平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二、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现状评析

1.公共图书馆实体空间建设滞后,束缚了公众对信息的平等获取

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重点一直放在省、市公共图书馆上,但区级图书馆和街道、社区图书馆远落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许多小城镇至今没有图书馆,街道图书馆建设更为薄弱,现有的小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又普遍存在着面积偏小、馆舍破旧、设施陈旧等问题。书架、阅览座位不足,馆内功能布局不合理,读者服务区面积过小,缺乏温馨的人文环境。据统计,我国平均每45.9万人口才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英国是1.2万人);平均每1193人才拥有1平方米阅览面积,每个阅览坐席服务人口3045人[1]。图书馆建筑空间已制约着公共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形象的树立和社会的认同等,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图书馆公共文化功能的拓展,很难满足公众的信息获取。

2.当前公共图书馆空间整体布局不够均衡,使信息无法均等服务于大众

首先,公共图书馆地域发展不平衡。东西南北发展差异大,东部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要比中西部多,西北、西南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布局上,图书馆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乡镇图书馆甚为薄弱。其次,体系空间结构不合理。上下结构比例失调,城市图书馆与基层图书馆建设差距大;类型结构不合理,多成人图书馆及研究型图书馆,缺乏少儿图书馆及大众型图书馆。我国公共图书馆分布不普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351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才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相当于每个图书馆的幅射半径为33.5公里,而英国是4公里,德国是4.24公里,日本是7.44公里。我国读者到公共图书馆去的平均距离相当于英国读者去图书馆平均距离的8倍,相当于德国的7.9倍,相当于日本的4.5倍[2]。可见,图书馆根本无法开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均等服务,信息公平服务难于践行也就不言而语了。

3.图书馆虚拟空间拉大了公众获得信息的差距

图书馆数字化过程中没有意识到普遍服务观念。首先,因特网带来的信息公平应是地域信息公平,然而图书馆数字化过程中各类型图书馆虚拟空间发展不平衡。高校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信息技术力量强,数字化程度高,信息共享共建步伐大。据调查表明: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为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的为30%,公共馆仅为2.9%[3],总体上,公共馆在数据库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处于劣势,相当数量的公共图书馆没有实现自动化管理,有些图书馆虽然配备了计算机,但应用水平较低。其次,公共图书馆在实现信息共享过程中,面对是占全国人口最多的农民以及经济能力不足的市民,他们拥有计算机少,信息能力差,加之互联网接入费用等,导致数字图书馆只能是为少数人提供方便和服务。就目前来说图书馆虚拟空间拉大了公众获得信息的差距。

4.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的公益性受到质疑,信息服务无法平等

公共图书馆特征是开放性和自由参与性,属于非营利性的服务机构。但是,第一,公众普遍缺乏图书馆意识,不知道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机构;第二,有些公共图书馆不平等的规定还存在,将借阅演变成“租书”、“抵押”,限制或剥夺低收入者、低职位者、低职称者、低学历者、无职业者和外地人的阅览权或外借权;第三,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学术讲座,电子资源以及网络等服务空间并非对所有公民提供公开和免费。据统计,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数582万,仅占总人口的0.47%,美国这一比例是2/3,英国是58%[4],公共图书馆公益性原则受到质疑,信息公平服务也就无法实现。

三、信息公平理念下的图书馆服务空间构建

1.狭义上物理空间的构建——为公民的信息公平提供共享的图书馆公共空间

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具有公共性、共享性、交流性、互动性,是为公民学习、交流、合作和活动而存在的共享空间,是公民公平获取信息的实体物理空间场所。首先是变传统图书馆的单库式、闭库式、小隔间为大开间的藏、查、借、阅一体化。文献全部开架,读者可以在馆内随意浏览,自由取书,任意检索,这种大开间、超市型与适当隔断相结合的空间布局是公民信息获取公平的体现。其次,设立协作学习空间。它强调集体学习,支持交叉学科研究,促进学术发展和创造合作机会。也为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以及各类用户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再次,设休闲娱乐空间。公民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共享精神活动、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等。另外,公共图书馆要有无障碍设计,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便利行动的设施和空间,充分体现民主和自由、平等原则。

2.广义上物理空间的构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基层公共图书馆网点,以保障全体公民信息获取公平

一个国家和地区若要保证信息公平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从区域上要构建普遍的图书馆物理空间体系。国际图联关于公共图书馆的建筑标准规定:在城市内主要居民区,通常离图书馆1.5公里左右就要设立分馆,3~4公里就需设立一个较大的图书馆,每5万人应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1]。公共图书馆需按特定的布局标准设置足够密度的基层图书馆实体网点,让公民自由公平地获取信息得以保障。首先,中央、省、市、县、乡镇、村的图书馆合理布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有针对性的建设,要普及到每个街道/乡镇,有条件的还应扩展到社区/村庄,延伸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触角。其次,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可以采取以省市图书馆为中心建立分馆的形式,层层设立,逐步扩展服务面。逐步建立以市一级为总馆,区一级为分馆,街道为支馆,再加上一些灵活机动的流动图书馆及小区图书流通点的城市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5]。再次,对城乡社会的人口流动点有所关注,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网点要进行专门考虑。如市民集中居住的社区会所,进城务工者集中居住区,人流密集的商厦、街区、车站、机场,都应当考虑进行布点。还要均衡布局城乡残疾人服务网点,让残疾读者能够就近得到图书馆的服务以及送书上门的服务[6]。只有基层图书馆网点普遍了,公众公平自由获取信息、文化、知识的权利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3.虚拟空间构建——构建公共图书馆区域网络体系,让公众充分获得公平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虚拟空间,实际上就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纽带的区域图书馆网,它通过行业协调形成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使得读者不管持有哪个图书馆的借书证,都可以自由利用网内任何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构建一个广泛的公共图书馆区域网络体系,是指一个地区的图书馆在一定的协调组织、计算机管理系统支持和物流系统支持下,组成多级图书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乡村图书馆)共同参与的网状行业管理结构,读者用一张借书卡就可以在网内全部或部分完成图书馆借还图书。可见要实现信息公平,就要突破其在物理空间的局限性,建立一个完善的图书馆网,延伸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应该根据本地区公共图书馆体系状况、地域特征、人口状况等因素,设计与当地情况相适应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区域共享网络,实现区域资源共享,让公众充分获得公平的信息服务。

4.信息空间构建——为公民的信息公平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源平台

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而为实现信息公平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提供资源平台。首先,以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各级公共图书馆间互相合作,建立区域性文献信息协作网,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本区域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其次,公共图书馆与教育系统、科技系统图书馆合作。联合采购、编目,统一建设标准,避免重复建设、节省建设成本、优化信息资源结构。再次,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网络设施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可依托共享工程现有的相对完善的网络平台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比如读者可以远程登录图书馆OPAC系统,实现书目信息检索及各种数字资源的下载,也可以通过因特网免费下载网络信息。

5.事业空间构建——以保障公民公平享受信息的权利,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

要保障全体居民充分享受信息公平的文化权利,就要开拓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空间。首先,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就是政府把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科学规划布局,建立投入增长的保障机制。加大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向广大中西部地区、向广大农村倾斜,以保障全体公民的文化权利。其次,成立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它是在一个地区内,各市、县(区)、街道(乡镇)公共图书馆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行业服务联合体。它根据共同认可的合作协议,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工作程序和信息传递结构,共同执行多项合作功能,为本地区广大读者和用户提供更为快速、方便的服务,而且通过领域广泛的共建共享,增强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7]。避免重复和浪费,提高效率和质量。再次,完善政策法规,保障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政府部门要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规则,确保图书馆开展公益性服务中所必需的日常运行经费、人员经费、设备经费,尤其是图书购置费。要建立健全政府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委托代理机制,建立健全读者权益保障机制。通过强化政府主导、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法制建设等措施来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郑玲.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基层图书馆问题[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4).

[2]李明淮.我国公共图书馆公众使用率偏低的原因及提高之策略.图书馆建设,2005,(4).

[3]黄筱玲,涂湘波.试论高校图书馆对全民知识服务的责任[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1).

[4]尚海永,周进起.《公共图书馆宣言》之人文精神阐释[J].图书馆建设,2006,(3).

[5]刘乃强.关于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现状与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3).

[6]王世伟.关于加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与布局的若干思考([J].图书馆,2008,(2).

[7]陈峰.图书馆联盟: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方向[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2).

猜你喜欢

公平公民图书馆
不公平
公平对抗
论公民美育
怎样才公平
图书馆
公平比较
飞跃图书馆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