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若干思考
2014-08-15隋淑萍张芳芳
隋淑萍,张芳芳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不仅仅是细碎杂乱的事务性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宏观系统工程,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其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
要提升辅导员科学化水平,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什么是辅导员工作科学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工作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黄牡丹[1]认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是指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把握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和规律,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陆汉梓[2]则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在负责组织、实施、指导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地研究问题,自觉地运用教育和管理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开展工作,并不断总结出其自身工作规律的过程。
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就是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尝试—探索—实践—总结—再实践”等一系列过程,正确认识辅导员工作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之间的关系,实现辅导员工作有重点、有层次的开展,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的一种途径和方法。高校辅导员工作面对的是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因此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与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是密不可分的,包括辅导员工作理论、工作制度、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队伍建设科学化等多个方面[3]。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工作内容不够科学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教育部2005年颁发的《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表明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学生工作事务的主导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自我发展的引路人、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老师,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中心和基本点,任何时候不能动摇、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指导服务。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所带学生从一、二百人到三、四百人不等,加之学校各个部门的“召唤”,常常使辅导员琐事缠身,可以说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这使得一些高校对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科学化存在错误的认识,一是把辅导员当成是“勤务员”、“办事员”甚至是“打杂的”,没有认识到辅导员工作本身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认为辅导员是谁都能做好的事情;二是个别高校甚至存在有“再不好好干就让你干辅导员”的错误认识,从而使辅导员处于一种异常尴尬的地位;三是一些地方、部门和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对上级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些措施没有落到实处,对辅导员工作内容定位不够科学,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认识不足。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
2.辅导员工作方法不够科学化
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总体把握上。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辅导员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个性迥异的青年学生,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关注焦点在不断变化,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以及日常事务管理规律是密不可分的。然而,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受个人学历、能力、素质以及学校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思维僵化、办法不多、方式单一,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不吻合甚至相悖,关注学生的统一性但与个性化的结合欠妥,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化发展。
3.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够科学化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六条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自1999年各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许多高校均为适应学生规模的变化配备了大量的辅导员,其配备方式多样化,如人事考试考取、人事代理、博士家属安置等,并且招聘辅导员时往往不限制专业,致使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除少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外,不少辅导员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工作基本没有联系。这些新进辅导员进入高校后,受学校资金、专门人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经过几天简单的岗前培训即可上岗。学历高低不等,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些辅导员自己都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个别辅导员的能力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不过关等因素,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水平提升。
另外,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受学历、专业、时间、学校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辅导员能否走向专业化、专家化尚不明确。随着辅导员年龄的增长,其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必然出现转岗或职业倦怠,造成辅导员工作只是过渡性的工作,这也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4]。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路径
1.学校层面
首先,要落实政策,促使辅导员工作职业化。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的任务繁重,经常忙于琐碎的日常性事务工作,在学校得不到重视,致使辅导员“转岗”现象普遍。因此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职业化是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前提。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两个文件,对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培养与发展做了明确的规定,这对于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让辅导员“职业化”有了政策的依据和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等院校应该根据相关的政策法规,重视、关心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落实辅导员的待遇问题,坚持行政和专业技术“两条腿”走路,评聘职称采用计划单列、序列单列、评审单列的“三单”政策,专门评聘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辅导员,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让辅导员都能把工作当成可以长期从事、值得奉献的职业和事业。
其次,要严把“入口”关,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基础。高校选聘辅导员,要严格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从应届毕业生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中选拔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中招聘辅导员。新招聘辅导员除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要求外,还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提供专业基础。
最后,加强辅导员培训教育。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就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教育部门或高校要主动,为辅导员创造机会,通过在职培训、在职学历进修、出国留学等多样化的方式,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再教育,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另外,高校还要将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与辅导员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紧密结合起来,让辅导员以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决策来开展工作,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2.辅导员层面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质
《意见》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是实现工作科学化的重要前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动辅导员工作理论创新,保证辅导员工作的政治方向性、理论指导性、现实操作性走向科学化。
(2)加强工作思路创新,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
辅导员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新方法新技术,注重运用调查分析、案例启发、说理启迪、“一对一”谈心等方法,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朋辈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和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保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在为学生提供指导、辅导、服务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服务理念,实现服务育人目标。
另外,高校辅导员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是必须要深入接触和了解学生,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二是必须要不断加强大学生事务性管理知识以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知识的研究学习;三是必须积极研究、总结和把握学生成长的基本需求和工作的新规律、新方法,对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深层次的思想引导、学业指导和生活服务,满足学生的个体化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实、做细、做精致;四是应完全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在致力于辅导员培训、进修、科研立项等工作上,积极探索学术型、研究型的发展道路,使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甚至专家化发展的先锋模范,真正担负起大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职责。
[1]黄牡丹.掌握科学规律积极推进辅导员工作科学化[J].职教论坛,2011,(14):85-86.
[2]陆汉梓.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问题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10,(8):105-106.
[3]林天飞.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内涵及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93-94.
[4]鲁宇红.加强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9(4):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