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国徽章奖励制度渊源考
2014-08-15李青
李 青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徽章,英文作“medal”或“badge”。其中,“medal”,特指勋章(或奖章),一般说来,是徽章奖勋制度中的最重要的部分。而“badge”,则统指“徽章”或“佩章”,虽然也从属于徽章奖勋制度体系,但无论从荣誉、功勋的程度和证明力上,都明显逊于前者。
运用徽章(勋章、奖章、纪念章等)表彰和奖励为国家、社会作出突出贡献人员的做法,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如欧州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已用青铜制成的徽章来奖励作战勇敢的将士。到十九世纪末,西方国家徽章奖勋制度已经非常成熟和规范。而此时,中国引入徽章作为国家奖励制度的载体刚刚起步。中国对徽章及其奖励制度的引入,渊源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本文拟以清末民初为时间节点,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对中国皇权的冲击和渗透,成为西方政治、文化对清末徽章奖励制度的最突出影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徽章的产生,是清朝末年借鉴“西法”的结果
长期以来,中国虽有奖励制度,但“徽章”一直有名无实,缺乏现代、完整意义上的实物。类似的如汉代的铜扣、佩钱、厌胜钱等,可算作纪念章的滥觞;明西王赏功圆形方孔赏钱、清乾隆年代举办千叟宴时颁发的御赐养老银牌等,相当于后来的奖励类徽章;虎符、腰牌等则是凭证类徽章的雏形。
清朝后期,貌似强大的清王朝,积贫积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率先用鸦片和炮舰打开了中国大门,随后各国列强纷至沓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濒临灭亡。徽章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的中国,洋务派力主借鉴西法,“师夷长技”。特别是这时期走出国门在海外公干和生活的有识之士以及接触“洋人”较多的官吏,更是开始从开放和广阔的视角反视中国。比如当时清朝的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1878年春,《泰晤士报》上刊登了一篇抨击英政府向波斯国王授予勋章的文章,认为“半文明国家不足以授勋”。郭嵩焘即发出了如下的感慨:“盖西洋言政教修明之国曰色维来意斯得(civilized,文明的),欧洲诸国皆名之。其余中国及土耳其及波斯,曰哈甫色维来意斯得(halfcivilized,半文明的)。哈甫者,译言得半边,意谓一半有教化,一半无之。……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坐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其义者尚无之,伤哉!”郭嵩焘非常纠结于西洋人将国家分为“文明的”、“半文明的”、“野蛮的”。把中国划为半文明,这是当时很有代表性的观点。因此,洋务派纷纷奏请向对中国有贡献的外国人以奖赏。
对“洋人”奖赏,一方面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在意图维护清王朝的尊严和面子。但最初,清政府仍习惯于中国传统的顶戴和职衔。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得到清政府奖赏的是围剿太平军的洋枪队教练、美国人华尔(Huaer,FrederickTownsendWard1831—1862),1862年(同治元年)被赏给四品顶花翎。1863年(同治二年),英国人瑞斯克因镇压农民起义被授予“双龙宝星”,但形制上等同赏牌,与现代意义上的徽章有异。之后,李鸿章、崇厚向朝廷提出奖功牌仿外国徽章进行改制的奏请,直至1882年2月7日(光绪七年十二月丁丑日)经朝廷批准设立“宝星”,中国完整意义上的勋章方才诞生。
“双龙宝星”名称和样式,模仿和参照了英国占领印度后设置的“印度之星勋章”(TheMost ExaltedOrderoftheStarofIndia)。该章是英维多利亚女王于1861年设立的一项骑士勋章,印度独立后废除。国人将新设立的勋章,参照“印度之星”的名字,“译以华名曰宝星”。“宝星”,即“勋章”之意。在制式上也取英勋章之光芒四射图形,但融入中国元素,如雕双龙象征皇权,嵌珠宝以示高贵。设立双龙宝星主要是“奖给洋员”,但勋章上“御赐”两字却折射出清王朝在当时中西文化交融中复杂而微妙的心态。
双龙宝星的设立,使以徽章为代表的中国奖励制度开始走向现代化。但相比于同时期的西方各国,这时期中国在徽章种类、颁授对象等方面仍嫌单一。1900年(宣统元年),根据国际惯例,清政府又开始着手制定以本国官员为颁发对象的徽章奖励制度。同年,着外务部、陆军部、政务处拟定。1911年(宣统三年),《勋章章程》颁发。根据这一章程,清政府的国家勋章共5种19等,即大宝章、黄龙勋章、赤龙勋章、青龙勋章、黑龙勋章。这个《章程》实质上是进一步仿效国外、扩大颁授对象、规范颁授等级、适应更广泛需求的结果。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虽然这五种勋章在制式上继续饰以龙纹,力图体现皇权和富贵,但受西方文化冲击痕迹更为明显,外观设计上更加符合国际礼仪。该《章程》未及正式实施即遭遇辛亥革命而流产。
这一时期的中国徽章奖励制度,虽然只是刍形,但先天不足的特点,使得它很大程度上流露出闭关锁国的中国与强权扩张的西方,在政治、文化诸方面的排斥与渗透、冲突与融合。
二、与西方人权平等治国理念的融合,成为民国初期中国徽章奖励制度借鉴西方的集中体现
1911年10 月,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结束。这一时期是中国大变革的重要时期。与这一蓬勃发展的形势相适应,民国早期的徽章,如同陡然面向世界的新生民国,带着一种脱离了束缚的奔放。
这时期体现在徽章上的一个根本性变革,是取消了长期以来的爵制等奖励制度,开始体现民主共和的治国理念。授勋对象不再由贵族独享,而是扩大到为国立功的一般国民。这正是西方国家人权平等治国理念的体现。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核心内容之一即是“人本”思想,这与西方人权平等的治国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而这种现代治国理念在国家奖励制度的设立和实行中都有程度不同的体现。比如在颁发的对象上,当时中国的徽章设立便与法国有异曲同工之处。11世纪至17世纪末,法国先后产生了宗教骑士团、军事骑士团、慈善骑士团、宫廷骑士团、圣·路易皇家与军事骑马士团,其成员佩戴团体标志,后演化为“荣誉军团勋章”。但这时期的荣誉军团勋章带有显著的等级区别。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废除了绝大多数的骑士团,改设奖章,用于奖励攻占巴士底监狱的卫兵等人员。到1802年,拿破仑复设荣誉军团,但此时的荣誉军团勋章,与此前已有本质区别,褒奖对象为平民和军人。到复辟王朝时期,大革命时期被废除的宫廷骑士团又得以恢复。之后,在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时期,徽章奖励制试多有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妥协性。
对比民国政府设立的徽章种类,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到借鉴西方国家的痕迹。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勋章章程》,设立了九鼎、虎罴、醒狮三种勋章(各分9等)。其后,北京政府又颁布多个《颁给勋章条例》、《陆海军勋章令》和《陆海军奖章令》等,设立了大勋章(不分等)、白鹰勋章、文虎勋章、金狮勋章、星云勋章(以上各分9等)、嘉禾章(分9等)、棠荫章(分金质、银质2种)、宝光嘉禾章(分5等)、慈惠章(分宝光、金色、银色3种),及陆海军奖章(分4等)等。这些勋章、奖章多为银质、珐琅工艺,色彩绚丽,制作非常精美。在制式和形状上,与英、法各国勋章极为相似,只是在内容和名称上,体现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和内涵。民国政府明确指出,徽章颁发的对象,不再限于表彰奖励军功,而出现了向本国大总统和外国元首(大勋章)、有勋劳于国家或有功绩于学问事业者(嘉禾章)、县知事(棠荫章)以及募捐赈款(慈惠章)等各个方面人士授予的专门性徽章。1912年8月和1913年1月,北京政府还专门公布《勋位令》和《勋位授予条例》,设立了勋位徽章(分6等)。另外,政府颁行过一些单项条例,设立专门徽章以示奖掖。如1915年6月公布了《造林奖励条例》,对造林确有成绩者,核给造林奖章(分4等,另特殊成绩者由农商部呈请大总统特别给奖)。
这时期政府还参照国外,设立了铨叙局,职能隶于国务总理、掌荐任官上的任免及履历、文官高等考试、恩给与抚恤、荣典授与、外国勋章受领与佩用,以及存记人员注册开单、爵位勋章、其他荣典授予、文官资格审查等。同时,在规定的各类徽章制式、种类、等级设定、颁授权限和管理等方面,也越来越规范并趋同于西方国家。一定程度上铨叙局是国家徽章颁授的管理机构。
辛亥革命最终以与旧势力妥协告终。袁世凯复辟后,1916年3月11日,以大总统教令颁布《颁爵条例》,重新恢复了爵制。规定世爵世职岁俸,奉特令“世袭罔替”的还可子孙承袭不绝,对有功之人可加官进爵。虽然在共和大潮中,这个《条例》昙花一现,随即灰飞烟灭,但却显示了封建残余与共和理念的激烈对抗。这时期徽章及奖励制度还被地方各军阀势力看重并充分利用。这期间大量出现了地方政权颁发的各类奖章、纪念章等。各省以军政长官名义纷纷颁发徽章,如直隶省长奖章、湖北督军萧耀南奖章等。各级组织、机构也频频颁绶,有的则以个人名义赠予。种类非常繁杂,受众面极大。虽然徽章开始进入走近民众、贴近生活,但这时期徽章颁发的纷杂,也印证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几多无奈。
三、清末民初徽章制式上的演化,带着民众价值观、生活观“西风东渐”的鲜明烙印
纵观一项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成熟,除了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外,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普通民众共有观念的影响。
“西风东渐”是清末民初文化融合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渗透到了中国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了徽章制作和佩戴这样的细微之处。
清朝的徽章一开始,虽然仿制英国勋章样式,但从工艺上,还是继续沿习中国传统手工制作,展现了精湛的中国工艺。如每一枚“双龙宝星”都是由朝廷工匠手工打制,饰以珐琅(后期才委托国外工厂机器制作),迄今仍被视为徽章制作之翘楚。在制式上,这一时期的徽章虽然沿用古代皇室图案和吉祥图案,突出皇权,并运用龙纹、云纹、万字纹等衬托,但由于国门洞开,在外观上受西方冲击和影响极大。比如,在佩戴上,虽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挂牌式,但一些思想解放者,已尝试模仿英国等的做法,采用了大绶、领绶和襟绶等多种方式,之后一直延续于整个民国时期。1889年,张之洞主持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造币厂广东钱局,开机制币之先河。许多徽章的制作随之从手工转为机制,借助钱币模具制作,与钱币如出一辙的、仅文字有异的徽章大量面世。1911年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就新式货币样式指出,“通用新币花纹中间应绘五谷模型取丰岁足民之义,垂劝农务本之规”。这种民本概念,快速波及到章币同宗的徽章上。除“嘉禾”被广泛应用于徽章外,其他的饰图如回纹、寿纹、花朵、竹叶等也陆续应用于徽章,国旗、党旗、军旗和党徽开始并大量使用。
民国成立后,在制式上更是一边倒的雷同于西方国家。如西方国家徽章乐于以皇帝头像、国家元首头像为图案,或饰以动物(如狮、鹰、神兽),作来标榜人权或体现君主立宪。其实早在清末,为对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康有为曾组建了主张君主立宪的“保皇会”。这个组织颁发的证章上,图案便模仿西方采用了光绪皇帝的头像。民初人物肖像和动物形象在徽章上更是风行一时。鉴于人像雕刻工艺的限制,当时多委托国外厂商制作,徽章上的人像众多,以孙中山、袁世凯等为主,甚为精美细致,其中较著名的还有黎元洪像武汉纪念章等。动物则以狮子、鸟类、神兽、瑞兽为主,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从这时期留存下来的实物看,政府设立了专门制作徽章的官办机构——国务院制下的印铸局,专司官印(含徽章、关防、图记等)的制造、颁行、存档,汇聚了一批篆刻、工艺大师。同时,作为国家徽章制作的有效补充,一些银号等民间作坊也开始受政府委托兼制徽章。这其中有北京地区著名的景泰蓝作坊老天利、宝华生、德兴堂,上海的新宝华、成森泰、大得利、蔡记生等。这些民间艺人不仅仅能制作质量上乘的徽章,更是把一些新生的价值观、处世观一并带入了徽章之中。例如民国初年山东省潍县士商向当地驻军赠发的一枚“爱国卫民奖章”中,“国”字中间的部首,就用了“民”,以替代“王”和“或”,这自然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天下太平的愿望。
[1]钟书河,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4.
[2]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王亮,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M].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
[4]伍闻.清朝的官阶与爵位[J].档案与社会.2003,(6).
[5]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孟中洋.中国百年徽章图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
[7]张树华,等.中外功勋荣誉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8]中华民国勋章图说[M].(台北)“总统府”第二局编,2007.
[9]左高山.论国家功勋奖励制度的内涵与结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
[10](法)让波尔·皮卡.法兰西学院[M].张择乾,黄贻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法国)荣誉军团与军功奖章法典[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