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2014-08-15万云波
万云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555)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我国古代治理思想也同样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包含着许多宝贵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至今仍在国家和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高度智慧的论述早已深入人心。因此,把古代优秀的文化和思想精髓与实际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和延伸,对促进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和管理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孔子的《中庸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管子的《兼得》以及太极、伦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一、中国古代治理思想
1.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思想概括起来,就是执两、用中、权——这样三个层次。
(1)执两,就是不偏执于一端,学和思、仁和礼、文和质、宽和猛……
(2)用中,就是要达到致中和的最佳境界,不偏不倚,即所谓中正,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中立?没错!但三十而立,立在哪儿?立于礼!
(3)权,就是通权达变,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这就是让许多教育家至今津津乐道的“因材施教”思想的来源。权,权衡的思想,换成今天的话讲,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只要通读过《论语》的人,都会发现孔子许多言行按照僵死标准看来似乎前后矛盾,随时变化,甚至连他最得意的门徒颜渊都感慨他老师的思想忽前忽后地跟不上。所以,孔子对三代之礼研究之后,得出结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是,孔子对推崇备至的周礼,也敢于修正,比如对僭越礼制的管仲的评价,虽然他破坏礼制竟然也“树塞其门”,也认为他功大于过!而对大夫们竟然“八佾舞于庭”的大逆不道行径,公开予以谴责,留下千古名言:“是可忍,数不可忍?”就是他的权变境界。
2.无为而治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古籍,老子的管理思想是以道为中心的,“从管理来说,道是管理的最高、最理想的中心目标”。而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道法自然”反映在管理思想上便是“清静无为”,亦即“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因为万事万物均有其自身规律,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有为”就是乱为、妄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积极努力。“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就是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从管理的角度看,“无为而治”属于软性管理的思想,而“软性管理”正是当代管理的一种时尚思想。
3.兼得思想
众所周知,在管理系统中存在着许多具有对立乃至排斥关系的范畴。管理者对此会采取不同态度和方法加以处理。一种方法是片面强调对立,肯定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即“非此即彼”;一种方法是无原则地调和折中,把对立各方模糊地混在一起,使每一方都不突出,无法辨认;而还有一种方法则采取“两者兼顾”,即肯定和兼顾对立的各方,既寻求各方关系的适度,又要求每一方的极致发展。这就是管子所倡导的兼得思想。管理者应把握好“度”。“度”是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管子》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充分认识到了“度”的重要性。《管子·权修》篇中有这样的叙述:“民力竭,则令不行矣。下怨上,令不行。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4.太极阴阳思想
太极是阴阳之母,是和谐之极限,是运动中的平衡状态。中国古代太极哲学观源于《易经》,经老庄承前启后,之后影响了孔子,形成了先秦哲学。太极阴阳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相反的对立面组成,二者的相互转化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同时它们又组成了一个统一、平衡的体系,任何事物不是绝对的,只有相对而言。太极阴阳思想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变化最根本的哲理,是适应于自然界万物的普遍法则。如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思想和哲学传统,在许多方面都比基督教徒的世界观和现代科学合拍。”指出了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科学提供了良好的思维方法。太极阴阳论是古人的自然观,也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学观。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很讲究和谐、对称、均衡,要求阳刚与阴柔协调和谐,形成一体。阳刚之美偏重形健有力的运动气势,追求高大、方正之雄壮美;阴柔则注重宁静、安然、濡润之态,追求娇艳、优雅、含蓄之美。
5.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初步概括为七个方面的特点,即重人伦关系(或人伦价值)、重精神境界、重人道精神、重整体观念、重修养践履、重推己及人和重天人和谐。《尚书·荛典》最早提出了人和人之间应当如何相处,其中提到了要正确处理以家族为本位的父、母、兄、弟、子五种关系。从此,在我国就有“修其五教”,并“布五教于四方。”即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整个家庭或家庭成员间和谐相处,各守本位,具有伦理秩序,即孔子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只有社会各阶层的人民各行其是,各负其责,才能促使全社会的井然有序,达到“内平外成”的目的。孟子说:“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把典范完满的治家原则、方式、手段、伦理纲常秩序推而广之,去建立良好的政治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情感。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和”是我国古代治理思想中最典型、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集体伦理观,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他所谓的“人和”,是指人民之间团结一致,以及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协调关系。他还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人心向背看作是统治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把它提到决定事业成败的高度来认识,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伦理观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在人伦、道德、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思想内涵。
管理根植于不同的文化、思想、社会、传统、风俗、信念及各种制度中,中国古代的中庸、无为、太极、兼得等古代治理思想决定了中国的现代管理具有刚柔相济、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内外兼修、攻守兼备、形神合一的神韵和特点。中国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继承了古代思想的宏观性、全局性、协调性等特点,形成了双赢、人本、科学发展、和谐、多元等管理思想,这些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二、中国古代治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思维体现
中国古代治理思想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深深影响着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体现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论中,就是树立双赢观念、构建公平环境、重塑人本思想、建立科学发展思想、创立多元思维等核心价值观。
1.双赢思想
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有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我”。绝对的我是不存在的,只有融入我们的“我”。一个管理者要想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精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这实际就是WTO中所推崇的“双赢”,“双赢”才是真正的赢。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要想使企业发展壮大,就必须追求内外部的一个双赢或多赢的局面。它不是要求某一个品牌成功,而是要求每一个品牌在内部和市场上获得全面的适度,形成1+1>2的市场效应。对零售商及消费者来说,可使其获得更为宽广的选择空间。企业不再以产品为出发点,而是以品牌所服务的消费者和零售商的需要为出发点,使消费者和零售商的需求,获得更多、更丰富、更满意、更符合个性需求的产品。让企业、消费者、经销商和“品牌经理”,都能从这一制度中赢得各自所需的价值,创造一个双赢或多赢的局面,这也是一切企业的目标所在。
因此,许多精明的经营者转而谋求竞争者之间的合作。竞争体现着时代的特点,双赢更是代表着一个民族和个人的高度!微笑竞争,携手同行,这是双赢的智慧,更是人类和人生至高的境界。
2.统筹兼顾思想
统筹兼顾就是要树立综合性思维方式和系统性思维方式,注重把某一事物或问题的多种因素构成或影响结合起来进行思维和把某一事物或问题当作一个有机体系或系统工程进行思维。这就是古代兼得思想的具体体现。即肯定和兼顾对立的各方,既寻求各方关系的适度,又追求每一方的及致发展。与其他人类活动一样,管理活动中也存在着许多对立的范畴,怎样看待、处理对立双方的关系?传统的管理理论要么是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要么是两者的调和、折衷,这两种做法都有失偏颇。适度思想则要求管理中的对立双方都要兼顾,寻求对立双方的协调和平衡。在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矛盾两极互动的现象,在协调两极互动的管理实践中,人们感受和领悟着平衡的艺术。
3.以人为本思想
一部三国,谈透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人本管理是管理中的精髓。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具体表述为:企业即人——企业绝不是一台机器,它按人的思维模式进行生产经营;企业靠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企业为人——企业应时刻为员工着想,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生产效率。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把人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资产,通过合理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人的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并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上,从而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要做到以人为本管理,就必须在管理实践中,通过整合,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达到刚柔有度,实现“人”与“物”、感性与理性、情感逻辑与效率逻辑统一,企业才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这种情况下,职工的行为将发生根本的改变:职工不再因害怕惩罚而被迫工作,也不再因期望奖励而向管理者展示积极性,蕴藏在职工心理深处的价值实现感、成就欲、事业心、自尊、自爱、自强心理与主动性、创造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他们将自觉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企业和员工将得到共同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分析管理现状,会发现很多非常重要但却不被企业重视的问题,如员工积极性的诊断、如何进行全员的适度激励、如何设置恰当的绩效目标、强制权的“度”的问题、企业文化的“管理着陆”问题等等。
4.化繁就简思想
在现代的管理实践中,精耕细作式的企业管理正逐步被高效、规范、综合化的简单管理所取代。所谓简单管理,不是简单化管理,也不是随意性管理,它是将复杂的管理理论通俗化、将烦琐的管理程序综合化的一种高效管理。简单管理是精细管理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管理境界。
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管理者有时会感觉力不从心,管理者认为重要的事有可能并不对企业有重要的影响;反之管理者认为的小事,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日久会有大的爆发。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战略既定的情况下,要善于抓大和抓小,关注焦点的问题,以点带面,形成解决整个问题的模式和效应。
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管理者不置身于琐事,不费力于枝节,致力于战略方针的确定,而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各司其职、协力前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在谈到《老子》这本书时说:“《老子》许多年来一直是我的床伴侣。其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例如,当我研究心理学时,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作为一个研究组织机构的专业人员,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有关政治和领导的知识,我把它作为最喜爱的礼物送给身为企业家和高级经理的朋友们。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5.科学发展思想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概括,也是以科学的精神、权变的思维、多元的方法所确立的。面对发展问题,包含了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这三大系统,这是一个复杂性的客观事物,在科学向辨证思维全面复归的今天,在面对单一的思维不足以对付发展这一复杂性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使思维观念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有一个全新的转变,这就是用思想和系统方法来全面揭示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和深刻内涵。科学发展观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与时俱进,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与时俱进内容主要有:环境条件、管理对象、管理目标、领导方式和手段,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可由下列等式近似地加以描述:管理目标=环境条件+管理对象+领导方式和手段。从以上等式可以看出:环境条件、管理对象、管理目标三者之一任何发生变化,管理手段和方式都应该随之发生变化。可见,变革的依据是就是中庸的“权变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指引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座明亮的灯塔,而坚实的塔底就是科学的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的智慧光芒。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就必须深刻领悟到古代天地人合一思想的理性之光,它是科学发展观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1]郑其绪.柔性管理[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9.
[2]李景明.《管子》兼得术简论[J].管子学刊,1999,(3).
[3]刘明顺.华夏文化与中国企业管理创新[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