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商周盐业遗址考辨
2014-08-15王伟波
王伟波
(昌邑市博物馆,山东 昌邑 261300)
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的潍坊盐区历史悠久,是我国利用地下卤水资源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全国四大海盐产区之一。近年来,结合课题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山东省各级相关文物考古部门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在渤海南岸东至昌邑西至无棣的广大滨海地带进行了一系列的田野调查、发掘工作,共发现700余处古代盐业遗址,位于今潍坊市境的昌邑、寒亭、寿光三县(区)的商末至西周及东周时期盐业遗址有356处之多。这些盐业遗址多以群的形式出现,每处遗址群约有遗址70至30处,面积从上百平方公里、数十平方公里至数平方公里不等。主要分布在距现今海岸10公里至30公里范围内、海拔5米以下的海积和海河积平原上,与该区域地下浅层卤水带分布相符。对应相应时段的历史,不仅可以考见中国海盐起源的脉络,也可见其在齐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一、潍坊区域的商周盐业遗址
2003年夏至2009年4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寿光市博物馆对寿光羊口镇双王城周围3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联合田野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发现商末至西周时期盐业遗址76处、东周时期4处。[1]
2009年10 月至11月,潍坊市文化局、潍坊(寒亭)滨海经济开发区宣传文化中心、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对潍坊市寒亭区央子街办沿海地带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3公里的范围进行了联合田野调查,发现韩家庙子、固堤场、丰台和西利渔4处大型古代盐业遗址群,其中商末至西周时期盐业遗址13处、东周时期81处。[2]
2009年11 月至2010年4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昌邑市博物馆对昌邑下营、龙池两镇沿海地带进行了联合田野调查,发现火道—廒里和东利渔两处古代盐业遗址群,其中西周时期盐业遗址8处、东周时期176处。[3]
经统计,潍坊区域商末至西周时期的古代盐业遗址共发现98处,每处延续时间较短,除少数面积在数万平方米外,多数在4000平方米至6000平方米之间,文化堆积一般在0.5米至1米之间。结合寿光以西县区的调查情况来看,其分布以寿光、广饶(发现91处,据广饶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下同)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减少。
2008年,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南水北调双王城水库工程占压的4处制盐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工作,清理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本次发掘的014遗址制盐单元,完整地揭露了一个商周时期制盐作坊,其盐灶由工作间、烧火坑、火门、椭圆形灶室、长方(条)形灶室、三条烟道和圆形烟囱组成,总长17.2米,宽8.7米。发掘证明,这一时期的制盐方法采取煎盐法,当地古人从井坑内汲取距地表较浅的浅层地下卤水,经卤水沟流入沉淀池过滤、沉淀后,流入蒸发池,经风吹日晒,形成高浓度的卤水,再引入盐灶两侧的储卤坑待用。沉淀池、蒸发池的出现,说明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利用阳光、风等自然力来提高卤水的浓度,这也是后来晒盐工艺的雏形。这一发现,首次向世人展示了商周时期我国先民 “取卤——制卤——煮盐”的制盐流程,使人们对渤海南岸地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制盐工艺有了基本了解。[4]这一成果被评为当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潍坊区域东周时期的盐业遗址共发现261处,结合寿光以西县区(广饶发现22处)的调查情况来看,这一类型遗址分布的核心区在昌邑与寒亭两地。每处遗址延续时间较长,规模大多都在2万平方米左右,较商末至西周时期的遗址要大的多。一类为多功能遗址,数量少,面积大,文化层堆积厚,遗迹多样,遗址内还见陶鬲、釜、豆、盂、盆、罐、壶等生活器皿和文蛤、青蛤、蚬等生活垃圾。从采集的生活器皿标本特征来看,其时代主要为战国时期,个别可能早至春秋晚期,有的可能至西汉早期。另一类为单一功能的生产遗址,面积相对较小,文化层堆积薄,遗迹少,生活用器皿很少,遗址地表上均见成片、成堆的制盐用盔形器陶片。这类盔形器体型巨大,一般高60余厘米,最大腹径40多厘米,内壁均拍印方格、菱形、圆形等几何纹饰,与商末至西周时期的截然不同,昌邑、寿光均出土有完整器物。昌邑揭露了火道——廒里遗址群105号遗址一个完整的东周时期盐灶,整体呈三角形,由火门、灶室、烟囱三部分组成,长约3米,宽约2米,较寿光双王城014遗址商末至西周时期盐灶要小。这些发现显示,该地区东周时期盐业遗址的分布、规模、制盐流程等与商末至西周时期有所区别。
二、潍坊区域与海盐起源
涉及中国海盐起源的古代文献,最早是成书于春秋时期的《世本》,其中有“宿沙作煮盐”[5]的记载。《吕氏春秋·用民篇》亦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 ”[6]古“宿”、“夙”相通。 “宿沙”或“夙沙”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部落,以及其大致年代,此后的相关记载多有矛盾之处,但近世研究证明,夙沙氏生活的区域应在寿光北部双王城一带。[7]因长期与海为邻,首创了海盐制作工艺,故后人将夙沙氏尊为盐宗之一。
继《世本》之后,典籍中有关盐产的功用、制盐方法等文字开始不断出现。《尚书·禹贡》称:“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潍、淄其道。其土白坟,海滨广澙,厥田斥卤。厥贡盐絺,海物维错……”[8]青州之域大致是指位于大海和泰山之间的今鲁北、鲁东地区,这里进贡的盐产自然是海盐。西周时期,各诸侯国朝贡给周王室的珍稀物品中也包括盐。《周礼·天官·盐人》称:“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供)百事之盐。”又称:“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馐,共饴盐,后世子孙及之。”释曰:“苦当为鹽,鹽,谓出于盐池,今之颗盐是也。散盐,煮水为之,出于东海。”[9]可见散盐也是指产于今山东莱州湾一带的海盐。祭祀与宴飨是当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均用到散盐,则当时的海盐产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春秋时期,管仲相齐,以鱼盐之利致富强国。《史记·齐太公世家》载:管仲、鲍叔牙等人“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10]现存《管子》一书中,确实有多条关于盐政的见解。如《管子·海王》载:“桓公曰:‘然则吾何以为国?’管子对曰:‘唯官山海可为耳。’桓公曰:‘何谓官山海?’管子对曰:‘海王之国,谨正盐策。’”[11]“官”通“管”,不仅有“管理”的含义,也有“垄断”、“经营”的含义。 《管子·轻重甲》载:“管子曰:‘今齐有渠展之盐,请君伐菹薪,煮泲水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于时。 ’”[12]《管子·小匡》载:“通齐国之鱼盐东莱,使关市几而不正,壥而不税,以为诸侯之利,诸侯称宽焉。”[13]即以齐国所产之鱼盐与东莱各国及部落进行贸易,对关市察其奸非,而不收税,以使诸侯列国得到好处。以上记载,成为后世追逐盐利之源起。同时,“通齐国之鱼盐东莱”,也说明先秦时期潍坊区域以东胶东半岛地区的海盐业并不发达。
《管子》多次提到“渠展之盐”与“煮泲水为盐”,但对于“渠展”、“泲水”所指,历代却颇多歧义。今人大多遵从张佩伦“渠展”即“渤海”,马百非“泲水”即“卤水”的解释,以上解释不仅使《管子》原文文从义顺,也使考古与现代科技资料相印证。[14]
山东境内的地下卤水分为浅层卤水和深层卤水,盐业用卤水是指浅层卤水。浅层卤水呈平行于海岸的带状,主要分布于渤海莱州湾沿岸的莱州、昌邑、寒亭、寿光、广饶、无棣等县(市、区),赋存在第四纪海相地层中。环渤海地区地下卤矿勘测的权威著作《中国北方沿海第四纪地下卤水》一书载:
环绕现在滨海地带分布有一条连续的巨大地下卤水矿带,东起莱州沙河,西至黄河三角洲平原,东西长120公里以上,矿带宽度受第四纪古地理环境制约,一般10至20公里,最大宽度达30公里,最大面积2500平方公里……东起莱州市沙河西至寿光市小清河口,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卤水浓度常出现大于12——15Beˊ(波美度即俗称卤度)的高浓度富集区域,成为一个个小型聚卤盆地。[15]
由此可知,环渤海地区的地下浅层卤水的高浓度富集区几乎全部位于潍坊区域内,且分布广,储量大。按80米深度计算,整个潍坊区域的地下浅层卤水储量为58.32亿立方米,占莱州湾沿岸卤水带总储量的78.41﹪,地下卤水净储折盐量,以平均浓度计算约6.35亿吨。[16]这一资源优势,是该区域能够成为中国海盐技术发源地和早期海盐生产中心的根本原因。
三、潍坊商周盐业与齐文化之关系
齐国以鱼盐立国,盐业始终与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史记·周本纪》载:“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17]营丘故地即今潍坊昌乐县营丘镇营丘村。关于先齐时期齐地历史沿革最系统的文字记载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齐国大夫晏婴对齐景公言:“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18]之后所有史籍方志有关此类的记叙,皆源于此。蒲姑在今滨州博兴县东南8公里寨卞村北,一作薄姑,本殷周间诸侯。《尚书序》:“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蒲姑。”[19]《左传·昭公九年》詹桓伯曰:“蒲姑商奄,吾东土也。”[20]《汉书·地理志》:“殷末有蒲姑氏,为诸侯,至周成王时蒲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21]太公传五世至哀公,《史记·齐太公世家》载:
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菑。[22]
由西周初期齐国营丘、蒲姑、临淄三都的位置来看,当时齐国的疆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博兴、临淄、广饶、昌乐间百余里的狭长地带。与《孟子·告子下》所载“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23],正可以互相印证。
周王朝初封给姜太公的齐地,土质条件较差,绝非今日肥沃的鲁北平原的样子。《汉书·地理志》云:“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24]《盐铁论·轻重》亦云:“昔太公封营丘之墟,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25]但齐地北靠渤海,有鱼盐之利,且西近中原各国,东通胶东半岛,对发展工商业非常有利。因此,姜太公便提出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经济方针,使齐国最终达到了“是以邻国交于齐,财畜货殖,世为强国”[26]的目的。
发达的经济,必然会带来政治上的强盛,大约终西周之世,齐国的疆域始终在不断扩大中。据《管子·小匡》所载,春秋中叶齐国疆域大致是:“地南至于岱阴,西至于河(古济水),北至于海,东至于纪酅,地方三百六十里。”[27]比太公初封时扩大了三倍还要多。由此可见,在齐东进灭纪之前,齐国盐区只能是在酅邑以西(小清河西)的广饶、博兴、利津、沾化、阳信、无棣滨海地区。
2007年4 月至2010年初,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东营历史博物馆对东营广饶滨海区域进行的联合调查中,在距寿光双王城西侧不远分别发现东北坞、南河崖、东马楼、坡家庄4处古代盐业遗址群,其中商末至西周盐业遗址91处。这一类型的遗址在滨州的利津、沾化、阳信、无棣海滨也有少量发现。由此可见,太公立国后的盐业基地,是以今东营市广饶为中心,随着其疆域的西扩,逐渐向今滨州市的沾化、阳信、无棣海滨发展的。河北黄骅的盐山、海兴等地也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古代盐业遗址,说明发源于渤海莱州湾南岸的海盐制作技术最初是沿着渤海湾向北传入燕国的。
纪国位于齐国以东,莱国以北,是炎帝后裔姜姓国之一,始封于夏,周代重封。其都城在今寿光市南15公里纪台,距齐都临淄45公里。除都城外,见于《春秋》的纪邑有鄑、郱、郚、酅4邑。《春秋·庄公元年》载:“齐师迁纪鄑、郱、郚。”杜注:“齐欲灭纪,故徙其三邑之民而区其地。郱在东莞临朐县(今潍坊临朐)东南,郚在朱虚县(今潍坊安丘)东南。北海都昌县西有訾城(今潍坊昌邑西北)。”《春秋·庄公三年》载:“秋,纪季以酅入于齐。”杜注:“酅,纪邑,在齐国东安平县(今淄博临淄区东皇城镇)。”[28]由鄑、郱、郚、酅4邑所在,可以概见西周到春秋时期纪国疆域的大致范围为:西至临淄东,东至昌邑,南至安丘、临朐,北至海。由此可见,从商代末期到公元前690年齐襄公灭纪,酅邑以东的潍坊滨海地区为纪国所有。故今寿光、寒亭、昌邑发现的98处商末至西周时期的盐业遗址是同时期纪国先民的煮盐遗址。由其分布规律看,其核心在寿光双王城周边。这一地区正是莱州湾南岸浅层卤水的富集区,其丰富的鱼盐资源,自然成为齐国垂涎的对象。但西周前期,处于立国阶段的齐国,尚没有力量与纪国抗衡。到西周后期,随着齐国国力的强大,灭纪成为齐国政治扩张和经济扩张的必由之路。
公元前693年,齐襄公打着为先君齐哀公复九世之仇的幌子,出兵迁走纪国的郱、鄑、郚3邑居民,占有3邑土地。公元前691年,纪侯之弟纪季以纪国的酅地投降齐国,做齐国的附庸,纪国分裂。同年,鲁庄公试图和郑君子婴商量保全纪国,郑君以国内不安定为由拒绝。公元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将剩下的国土交给纪季,出逃至今烟台黄县一带,纪国灭亡。齐襄公灭纪,不但夺取了纪国所占有的莱州湾南岸的卤水富集区,并且使齐国疆域向东扩展到胶莱河西岸,为管仲改革和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訾,其先齐大夫,食邑于纪之訾城。北海都昌县西訾城是也。后人因以为氏。”[29]“訾城”即“鄑城”,其故址位于今昌邑龙池镇东利渔村东约2公里处,南北宽200余米,东西长300余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周边即是东利渔古代盐业遗址群。由此可见,齐灭纪后,并没有将鄑城毁掉,而是派大夫前往治理,其目的显然是为管理控制这一区域周边的鱼盐生产。
春秋后期,齐灵公、景公仍然继承太公以来的经济方针,“君商渔盐”[30],齐依旧是仅次于晋的中原强国。《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批评齐景公暴征其私,导致民人苦病时说:“……海之盐、蜃,祈望守之。”[31]这说明当时齐国的盐业活动仍然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齐灵公于公元前567年一举灭莱,齐国的疆域扩大到了东至海,西至河,南到泰山,北达无棣的广大区域,即今之鲁西、鲁中、鲁北和整个山东半岛全部为齐国所有。《战国策·齐策》:“齐(宣)王曰:‘齐僻陋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献鱼盐之地三百于秦也。”[32]这里的“鱼盐之地三百”指的就是战国时期齐国渤海南岸300余里的滨海之地。这说明战国时期的齐国,“通鱼盐之利”仍被作基本国策,贯彻始终。
潍坊区域东周时期的盐业遗址共发现261处,寿光以西的广饶也发现这一时期的盐业遗址22处,但分布比较稀疏,没有特别的规律,规模比寒亭、昌邑一带的同类遗址要小的多。由此可见,这一类型遗址的核心区在昌邑与寒亭两地。也就是说,潍坊区域的昌邑、寒亭两地是自管仲以来齐国盐业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食盐官营”制度的实践区域。
昌邑发现的东周时期的火道——廒里盐业遗址群01遗址东西长26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5万余平方米。该遗址地势较周围高出1~2米,文化层堆积厚1米左右。发现的遗迹有灰坑、井、池等。地表和断面散布有大量陶器残片,采集有东周时期盔形器、鬲、豆、盂、盆、甑、罐等。东周时期的火道——廒里盐业遗址群14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在距地表1~2米深处发现有南北排列的8座卤水井,直径在2~5米之间,井内出土有鬲等陶器。这种生产规模当然不是一般工商业者所能办到的。《管子》提到:“北海之众”,“聚佣而煮盐。 ”[33]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称:“《广韵》:‘佣,役也’。 按:谓佣役力而受雇直。”[34]这条资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已经出现了大盐业主,他们雇佣大批劳动力从事盐业生产,恰与考古所见相合。
2010年4月24日至26日,由山东省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黄河三角洲盐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潍坊寿光举办,参加此次会议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近60人。与会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寿光双王城、昌邑火道—廒里盐业遗址群,一致认为:包括寿光、寒亭、昌邑在内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业遗址群,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保存状况上,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发现,大大弥补了文献记录的不足,其保护研究,必将对世界盐业考古和同类遗产的保护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该地区盐业考古研究已被列为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试点研究——“早期盐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子课题、教育部重大项目——“鲁北沿海地区先秦盐业考古研究”课题以及山东省社科重点课题。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学术成果呈现在世人面前。
[1][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寿光市文化局.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2008年的发掘[J].考古,2010,(3).
[2]燕生东,田永德,翟松岩.山东潍坊发现大型东周盐业遗址群[N].中国文物报,2010-06-18.
[3]党浩,王守功,刘乃贤,王伟波,王君玮,李水城.山东昌邑市盐业遗址调查简报[J].南方文物,2012,(1).
[5](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张澍粹集补注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20.
[6]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525.
[7]景以恩.寿光盐业遗址与夙沙氏之国[J].管子学刊,2009,(2).
[8][19](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02,664.
[9](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3.
[10][17][22][34](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487,127,1481-1482,1949.
[11][12][13][27][33]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246,1422-1423,439-440,424,1423.
[14]马百非.管子轻重篇新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9:21;王青.管子所载海盐生产的考古学新证[J].东岳论丛,2005,(6).
[15]韩有松,等.中国北方沿海第四纪地下卤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6]潍坊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潍坊市志·工业志·第十三编·盐及盐化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588.
[18][20][28][3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1421,1308,160,1417.
[21][24](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1659,1660.
[2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290-291.
[25][26](汉)桑弘羊,著,王利器,校.盐铁论校注(定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2:178.
[29](宋)邓名世,撰,王立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41.
[30]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内篇杂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2:407.
[32](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谨,协校.战国策笺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