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三题

2014-08-15邹燕矫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立德德育工作德育

王 敏,邹燕矫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随着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微博、微信等众多新兴社交媒体的不断涌现并以其爆发性的使用增长趋势强力推动着 “微时代”的快速到来。所谓 “微时代”,亦称自媒体时代或个人互联网时代,是指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为主要代表,以传播短小精悍的内容为特征的时代,其信息传播快捷、影响力大,效应显著。这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带来深刻影响,也对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与新的课题。所谓高校德育工作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工作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实施,促进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高校德育可谓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融合了道德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等多方面,宗旨在于塑造学生在高校阶段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1]。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德育工作由组成德育工作主体与客体的高校师生间经常性的互动而产生,既具有教育属性,又具有管理属性,还具有服务属性,这种互动成效不仅可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而且可以优化组合德育工作的各种教育力量,获得德育工作的整体效益。微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时代德育工作的研究途径和时代产物,既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性,既有其共时性也有其历史性。本文就下面三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立德树人: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校工作要坚持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疑,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中的立德树人这个任务与使命,特别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 “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明确宣示和指引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所谓 “立德”指的是确立品德,树立品质;所谓 “树人”指的是培植成长,培育成才的意思。合而言之,所谓立德树人,就是我们的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加强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与志趣高尚,强调“立德”之重要性,提倡修身养性、重义崇德,“立德”被视为人生 “三不朽”之一。《左传·襄公》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就是学识修养、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为人生不朽的表现。把 “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都是从做人开始的。历览前贤,也无一不把 “修德”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中的这段话说明我们的先贤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与长远性。要成才,先成人;要成人,先立德。“立德树人”也因此成为我国历代教育家所共同遵循的传统理念。

古代也好,工业时代也好,微时代也好,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问题是我国任何历史时期必须解决好的关于教育的根本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 “立德树人”,坚强而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与核心问题。因为它抓住了高校德育的本质规定与根本属性,更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时代使命,也符合教育本质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因此,站在新世纪思想多元化、信息大爆炸的个人互联网时代,必须要有历史的高度、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始终坚持 “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理念,积极主动的予以实践。

二、“危”、“伟”并存: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特点

微时代的悄然来临,作为 “微介质”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 “微内容”的 “微”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突出也最重要的学习生活与行为方式,并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深刻广泛地影响着莘莘学子的思想价值观念与学习生活行为,并且不可避免的冲击到高校德育工作。正如狄更斯的 《双城记》所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一方面,“微”时代也是 “危”时代,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也趁势涌入,趁机毒害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动摇他们的理想与信念,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微”时代也是 “伟”时代,作为全新的网络社交服务媒体,微博、微信以其强大的功能满足学生寻求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能在伟大的网络信息时代得到大学生的亲睐与热捧,这为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与工作平台。一句话,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简称 “危伟并存”。具体而言之,表现如下:

(一)“危”时代: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信息传播便捷化,弱化传统教育效果。众所周知,传统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依靠高校中的时空优势,运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开展,其主要载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辅之以报告讲座、教育宣传、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与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基本上都是单向度的工作模式,较少进行双向互动。然而,微博、微信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实现了 “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与 “资讯无屏障”的便捷化信息传播,这就迎合了出生于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的广泛需求,他们一方面本身就对微博、微信的使用非常熟悉、操作熟练,另一方面他们乐于接受并享受微媒介所带来的快速便捷的生活方式。正是因为微博、微信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自由性等特点,让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微媒介来实时传递身边的第一手信息,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性的媒介信息传播格局。大学生越来越喜欢并追求生活的快节奏与高效率,对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兴趣,对传统教育方式失去耐心。他们不愿意参加校园讲座、学术报告、时间过长的集中性会议;他们不关心校园宣传栏写什么、学生报纸上刊登什么、广播里播报什么;面对面的师生沟通,学生也会以表面应和、随意敷衍、急盼结束的心理来对待德育工作者。因此,“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是大学生可随心所欲发布各种信息,更可依照自身兴趣与自主意识来获取所需内容,对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校园奇闻趣事等进行围观和评论。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原有的思想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传统教育效果被极大地削弱。

2.网络信息海量化,极易引发认知偏差。微博、微信等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所传播和呈现的信息更加碎片化、简短化、裂变化和海量化。“由于微传播的内容生产是基于UGC (Users Generated Content) ‘用户生产内容’,很多信息求证和确认困难,因此与微传播界面上的海量信息形影相随的是虚假信息泛滥”[2]19。正是 “所有信息的扁平化展示,给了垃圾信息足够多的曝光机会”[3]51。于是,各种各样、绝大多数没有经过 “筛选”和 “过滤”的海量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各种合法或非法、健康或不良信息都能快速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特别是一些西方、封建、消极、腐朽、反动的思想与文化,甚至包含色情、暴力、血腥等内容的文字与声画纷至沓来,乃至于一些反国家、反社会、反人道、反马克思主义的负面价值观念也趁虚而入,从而会造成信息的污染泛滥,这给正处在成长阶段、思想仍未成熟的大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腐蚀其思想心灵,动摇其理想信仰,混淆其价值观念,削弱其道德责任意识。因此,在目前这个信息泛滥的微时代,青年大学生面对“瞬间刷屏”的海量网络信息,面对大行其道的虚假垃圾信息,难免眼花缭乱,难辨真伪,甚至还有很多学生因好奇和盲目追风,而关注和围观甚至转发虚假低俗信息。《理解中国》的出版人陈子寒在燕山讲坛上曾说过:“在黑暗中呆的时间太久了,你就成了黑暗的一部分。”大学生如若在网络中与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接触久了,必然会被这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所渗透,必会冲击青年人的思想,也必会腐蚀青年人的心灵,更会动摇青年人的信仰并使其偏离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最终导致其思想混乱,心理迷茫,认知偏差。

3.舆论主体多元化,思想引导难度加大。“现代社会里,个性象征着自信力、突破力和创新力,个性化使大学生还原为 ‘自己’,并在 ‘自己’的基础上突破和发展,而不是强调与他人的 ‘统一’”[3]49。作为高自由度、全开放性的信息传输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是自媒体时代的个人阐释工具,同时也是人际交流工具。微媒介上下沟通、微生活左右透明。每个人都是舆论中心,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每个人都有明晰自我。也正是因为微博、微信的这种自媒体特性,使得信息制造、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和高度个性化的趋势。通过微博、微信,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发布所见所闻的消息,发表所思所想的评论,向大众传播自己所谓的独特思想。借助微博、微信交流的灵活性,每个用户的发言都有可能被烘托并放大成一个观点、一种声音,也很容易瞬间成为关注焦点。正是因为微博、微信的这种自媒体特性,快速实现了对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扬弃,激发了人们的无限表达欲望,成功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多元化发展与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微传播带来的机遇首先在于为各类微博用户提供了表达平台与表达机会,也赋予了每个参与者充分的表达权利与自由[2]17。一句话,面对微时代舆论主体的多元化和信息传递的放大效应,高校德育工作者无法进行事先把关与审核,单向度的思想教育难以奏效,传统的思想引导工作难度加大。

(二)“伟”时代: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1.便捷沟通。传统的德育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接受信息,因而是一种被动的教育模式[4]。微时代的高校德育不应是单向度的 “填鸭式”教育,而应促使双方进行互动,并引发思想上的共鸣,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通过及时快捷地发布传播信息,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和沟通。通过微博、微信这一新媒体,德育工作主客体双方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并可就某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交流与对话,发表各自的观点、看法,进而达成某种教育共识。因此,在利用微媒体进行交流与德育实践过程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地生产与传播德育信息,迅速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最终满足学生对知识、思想与情感的需求。事实证明,对出生于90后的手机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来说,较之传统德育工作的那种单向度、硬梆梆的 “输入型”说教,他们更喜欢平等地交流与主体间的对话,微时代的微媒介不仅可以消除教育双方在现实生活中的代沟与隔阂,还可于潜移默化中捕获大学生那些热情跳动的心,从而实现对大学生思想与心灵的 “深度辅导”与 “道德养成”。

2.丰富手段。中共中央16号文件提出,要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作为大学生的舆论新阵地,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极大地拓宽了德育信息传播的渠道,这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为便捷、更加广阔的新手段与新平台,也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方法与途径。也正是由于微博、微信具有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与微信及时、快捷、有效地发布传播德育信息,既可以进行点对点的单向度信息传播,还可以通过微博群、微信群、博客圈等方式实现点对面、面对点的多样化互动交流;既可同步即时交流、又可异步延时沟通,从而充分实现思想碰撞、信息交换与道德提升。据CNNIC第32次互联网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另据百度百科介绍,截至2013年10月24日,腾讯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每日活跃用户1亿。正因为微博、微信使用群体的如此庞大,可以让信息在最短时间内被转发、评论、分享与传播,这便于德育工作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获取学生对教育信息的反馈意见,从而迅速及时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此外,还由于微博、微信具有信息容量巨大、资源种类丰富、覆盖面积宽广等特点,故而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资源,改变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创新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手段,增强了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效率。

3.优化氛围。由于传统德育工作仅局限于教室、校园等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传播特定的思想内容,以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变化,这种时空的有限性、内容方式的单一性容易让出生于90后的网络时代大学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从而影响高校德育效益。微时代的到来,先进的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信息传输快捷,以秒更新。在微博、微信世界里,大学生们不断生产传输信息、关注发表评论,他们十分享受这样一种轻松、娱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教育者能对他们加以正确而有效的指导和引领,则有利于陶冶他们情操,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同时能够促进他们思想境界的提高与升华。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载体是综合性的,可以提供文本与超文本,具体与抽象的知识技术和文字声画的结合,这能大大提升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同时,网络的信息储备量大、更新速度快,极大地提高了德育工作的覆盖面和时代感,可以使德育工作获得更好的效果。高校应充分发挥微媒介的这一优势,利用网络图文并茂的特点,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从而使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微处着手: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路径

“在 ‘微时代’,网络技术与德育的结合,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视野”[5]。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从微处入手,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探索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路径。

(一)正视微媒介,树立微观念

微博、微信等新型微媒介的日渐受宠以及它在国内外众多社会政治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告诉我们,“作为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德育工作也必须升级思路、调整并更新观念,直面网络应用新阶段”[2]19。换言之,高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首先从观念上予以正视、接受这种新事物,一定要站在维护高校虚拟空间安全的高度来重视微博与微信的政治传播和思想塑造功能。从平面媒体、声画媒体、网络媒体到今天以微博与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见证了传播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传播技术手段的革新,也意味着微时代的道德与政治传播、思想与意识形态建构的目标群体越来越庞大,工作领域越来越广阔,德育方式越来越灵活,文化渗透越来越深入,教育管控越来越困难,社会影响越来越长远。显而易见,高校传统的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方式已经很难跟上信息时代和新媒体更新换代的步伐,只有高度重视、积极研究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传媒,才能抢占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制高点,才能抓住高校立德树人本质的关键点。因此,理性客观、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研究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培养德育工作者 “见微知著”的观念意识[3]18,并使之成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时代化进程的生长点,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应对微挑战,融入微生活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6]在微博、微信备受推崇的个人互联网时代,微媒介迅猛发展,对 “微时代”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微时代,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传播各种信息、知识与思想,以平等和生活化的视角切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简短精炼的辩论式、对话式的交流方式探讨社会时政热点、围观校园奇闻趣事、转评分享信息资源,从而让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尊重。概言之,微时代的大学生活、学习、生活、娱乐、情感等都可以在微媒介上得到充分体现。微公益、微电影、微阅读、微小说、微课堂等都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种短、平、快的 “微”“秒”生活成为一种生活趋势与校园时尚。由于德育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生命价值与道德境界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应对为微媒介所带来的挑战,融入微生活,积极主动的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善于挖掘各种网络问题的现实背景及根源,做到网上网下的虚实统一,实现忠实听众和主流播音员的角色统一,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原来教师 “独唱”变为师生的 “合唱”,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构建微体系,汇聚微力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7]。这就要求,一方面,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微时代德育工作组织领导机制,以大学生成长、发展与成才为着眼点,积极探索研究微时代大学生群体变化特征,构建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高校德育 “微体系”,包括建立建设高校官方微博微信,系院德育工作组织部门的微博微信,基层班级与团支部的微博微信,德育工作者个人的微博微信,两课教师的微博微信,辅导员班主任的微博微信等德育工作体系,积极适应和引领校园微生活的时尚潮流,有效应对微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变化,随时随地开展德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增强微时代德育工作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增强和汇聚校园微力量是关键。“微力量”的源头可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专业教师、班主任,甚至学生个体,他们的思想精髓、治学精神、生活态度、成功经验等,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从不同维度增进大学生对校园生活、文化、精神的认识。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 “微时代”网络环境的新技术、新观念、新语言,将 “微时代”的正面价值和积极理念主动纳入教育思想,自觉深入 “微时代”网络应用实践,切实提高分析和认识当前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要发挥汇聚学生骨干、优秀学子的 “微力量”,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辟各类 “微专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 “微活动”,服务同学的日常生活,维护同学的各类权益。通过不断弘扬传递校园正能量,积少成多,由微小到宏大,凝聚力量,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总之,微时代是一个蕴涵信息传播、文化传承、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微媒介传播微内容烛映微生活的微时代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与冲击。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使命是立德树人,高校德育工作要将远大目标建立在当前现实基础之上,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充分认识到微时代高校德育的基本特点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要做好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正视微媒介,树立微观念;必须应对微挑战,融入微生活;必须构建微体系,汇聚微力量。

[1]孙慧明.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J].继续教育研究,2009 (2):94.

[2]何国平.微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 (4).

[3]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 (2).

[4]于向阳.微博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 (1):113.

[5]王倩.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2:20.

[6][美]阿尔温·托夫勒.创造一个崭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31.

[7]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89.

猜你喜欢

立德德育工作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