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

2014-08-15陈杰峰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陈杰峰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承担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当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结合成长成才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剧变时期,成熟与不成熟在大学生身上交织与冲突,特别是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无不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对于赢得青年、成就青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优秀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整合和巩固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充满热情,接受新鲜事物快,但又缺乏政治敏感性和理论审视能力,尤其是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和似是而非的理论所迷惑和诱导。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确立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践行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对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把握成长成才方向,自觉加强思想修养,锤炼优良品德,勇敢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2.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充分表明党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赋予了 “立德树人”以深刻理论内涵和全新时代特征,字里行间深深寄托着党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殷切期望。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落实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增强大学生信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着力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之成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3.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生价值观领域呈现出复杂多变、多元多样的状态,特别是社会变革、利益关系调整和各种文化思潮碰撞激荡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现实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容易侵蚀大学生的纯洁心灵,尤其是所谓的 “普世价值”以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出现,对那些涉世不深、心理相对脆弱且感觉敏锐、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极具迷惑性和诱惑力。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越是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大学生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生导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抵制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观念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把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个人幸福追求与民族复兴大业相结合,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谱写青春华章。

二、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道德价值的教育,形成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其基本要求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1.强化宣传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高校是培养人才、研究学问、服务社会和引领文化的地方,也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扩散正能量的主阵地。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创新正面引导,尽可能消减负面情绪,传播正能量。要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学术期刊、网络媒体等各种有效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深刻内涵、理论特色和实践要求,真正内化于心,在心灵中产生共鸣,在精神上聚集价值,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成为思想的指引、精神的追求、价值的坐标。要不断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大学生认识处理问题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转化为大学生明确的、稳定的价值依据和评判标准。

2.注重道德修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要把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贯穿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始终,在学习中感知、在行动中领悟,增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品德修养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修养,对照言行举止,自省自警、自珍自爱、知荣求善、知耻改过,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甄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为培育、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智慧和力量;鼓励学生开展道德讲评班会和党、团支部民主生活会,肯定和鼓励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理直气壮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行,防止和纠正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倾向,形成以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荣、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耻的良好环境。

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化于制。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度保障。高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评价和示范规章制度,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现代大学制度中。要完善约束机制,修订 《大学生行为准则》,明确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利、义务,规范大学生学习、生活行为;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情况作为考核评价、评奖评先、选优保研的重要依据,形成以德为先的育人导向;要完善表彰激励机制,通过综合评价考核,评选先进,树立典型,发现、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褒奖一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批评和惩戒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引导大学生自觉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

三、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认知认同、知行统一。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重点应把握以下基本途径。

1.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大学生知识才能的获取,主场在课堂。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利用 “慕课”平台和精品课程资源,加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为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而努力;加强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创新教育教学形式,丰富教育内容,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运用社会实践载体,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是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是确立核心价值观的标准。要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多种载体和平台,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打造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 “三下乡”和扶贫支教活动、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和领悟。二是加强平安校园、美丽校园、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讲究卫生、保护环境,文明用餐、节约水电,扶贫济困、友善他人,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三是树立校园典型,引领大学生见贤思齐。评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班集体、优秀学生标兵和校园道德模范,宣传优秀事迹,褒扬高尚行为,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示范者、推动者。

3.繁荣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在文化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净化学生心灵的重要载体。建设和繁荣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一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融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于校园文化生活中,形成学校独特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引领学生奋发向上;充分发挥社团作用,打造特色社团文化,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二是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全面落实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学生自治制度,规范学校管理和师生行为。三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培养“真善美”人才的圣洁之地。完善教学、生活与文化活动设施,注重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将象征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寓于校园建筑中,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和启迪。

4.崇尚师德师风,言传身教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师肩负着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是重要标杆。要按照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校外兼职规范等配套措施,引导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品德,在追求真、传播善、创造美、践行爱的过程中,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的点点滴滴,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将教师权益保障与责任义务要求相结合,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将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课题、融入文章。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奖励优秀教师,激励广大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树立高校教师良好职业形象,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者、引领者。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