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利己主义及对其根治之策
2014-08-15毛一
毛一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但不久前,笔者读到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的一段话:“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罂粟花’。”这使笔者受到强烈震撼。通过对现行教育体制、育人机制和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的考量、比照与反思,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既忧心于学生现状,也汗颜于教育的作为。我们只有坚决摒弃“利己主义”,还原正确的生活观、人才观和“义、利”观,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让世界人民对我们教育的明天、大学生的明天以及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充满信心与期待,否则,利己的强大只能让人充满敌意与戒备。
一、利己主义者的新潮外衣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自何方?其实他们并非“舶来品”,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土生土长”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利己主义的信条,曾几何时就已经成为了某些人的口头禅,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它们还是被批评的处世观与价值观,是被抨击、被驳斥的对象,但现代的人们说着说着,渐渐成为了自己为人处世的一种价值观,只是给它们披上了新潮外衣:“精致的”。
当今大学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已比比皆是。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但嘴上咬定“一心为公”。为求“好名声”,他们就从“精致”下功夫:精明算计、致力表演,使上下左右都只看到他们“无私”和“优秀”。他们在大学里已荣登大雅之堂;大学毕业后,无论进入哪个领域,都将对社会造成危害;更可怕的是进入官场,而他们在择业时偏偏首选官场,所谓“学而优则仕”。
这些年来,人们都在惊讶:“既然重拳反腐,为何腐败分子还源源不断?”原来,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腐败分子的后备军。他们在奋斗阶段,已是利己主义者,只是用其“精致”,使同学、老师未识其庐山真面。他们把骨气、诚信、节操,这些中国知识分子视为生命的元素,弃若敝屣,还美其名曰:“我们既然无法改变世俗,那就入乡随俗吧!”他们说这话时竟没有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当他们被期许以大任,我们的社会就相当危险了。
有调查显示,60%的人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模糊了是非曲直的界限。这是十分危险的。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发生了紊乱现象,就很容易堕落,随时会成为大众的公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体系发生了逆转,倒行逆施、生活乱相光怪陆离、拜物享乐、金钱至上,即使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改观,生活富裕了,综合国力有所提高,但如果我们精神空虚、追腥逐臭,就难以赢得世界人民的信任与尊重,而只会让爱好和平和崇尚公义的人们对我们的“大国梦”不放心,好像担心身边放着的炸弹一样。特别是2010年,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且从发展潜力、增速和态势来看,中国成为第一经济大国,已“指年可待”。如果我们不彻底整肃利己主义倾向,切实提高文明素养和精神追求的境界,我们发展的内外处境会越来越艰难。
二、根治精致的利己主义
根治“精致的利己主义”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层次的斗争。因为孕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有毒罂粟花”的已不光是大学,而是整个教育体系,乃至整个社会。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走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市侩精神等逐渐如影随形。很多人进入大学时已经习惯于世俗、习惯于表演了,大学只是对其起了加速、加剧、加深的作用。而今,只有出重拳,打持久战,才能奏效。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使人们有正确的生活观、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义、利”观。
(一)还原正确的生活观
“精致”是指精巧、细致。观察我们周围的事、周围的人,不难发现:凡是事业有成者无不兢兢业业、踏实细致、一丝不苟。相反,那些做事粗心、敷衍塞责的,都不会有业绩。有句谚语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重视细节的人,会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因而他们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所以,我们应该提倡精致,坚持精巧、细致地工作。我们提倡精致,不是让“精致”成为装饰的外衣,让利己主义藏身,而是提倡人们过一种简洁、清明的生活,让阳光洒满每个角落,让爱温暖每个人的心房乃至每个生命、花草树木、瓦石尘烟。我们的生活是人类共同体籍赖各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帮助而共同发展的,我们只有真诚、真心地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才能真正还原生活态度,过真实的有意义的人生。活在伪装里的人,即使再怎么精致,精神生活必定多了一层障碍。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只看到自己的成功和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他人的贡献和辛劳。我们摒弃精致的伪装,就是摒弃复杂的情愫、喧嚣的气氛、夸张的表情、剧烈的动作......不再重视工具化和模式化的虚曲委蛇,而眷注内心的丰厚与充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理解精神远比物质重要,群体远比个人重要,责任远比权利重要,仁爱远比金钱重要......
(二)还原正确的人才观
不知从何时开始,“成才”的路径竟被统一化了:首先,要有好爸爸,有成才的家庭基础,导致“拼爹”现象层出不穷。第二,找最好的学校和老师,考高分,进名牌学校获取有利的同学资源,累积今后事业与发财的“人脉”资源。第三,进入名牌学校后,千方百计竞争分数,不闻国家时事,不管政治方向,利用当前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取得学历文凭后,跻身官场,占据权力部门的有利位置,从“捞油水”开始直至实行权钱交易。
大学,这座本应圣洁明朗的“象牙塔”,也向世俗的温床让步,例如,选拔学生干部时不是先考察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服务精神,而是看他们的社会关系,看他们会不会跑关系,是否能说会道。甚至评“三好学生”和评奖学金、助学金也要看其社会关系。是我们大学的评价体系迫使我们的学生学会精致,学会伪装,学会势利和市侩。我们尊敬的老师和智者经常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我们的社会是讲关系重人情的社会,做什么都要先学会“做人”。这样苦口婆心的说教能培养民主、公平、正义的赤子情怀么?
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合格”“可靠”就是德才兼备。德才相较,德为重,德为先。高智力的“小人”更可怕,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都是高智力者的恶行。我们的教育不能以分数成绩论人才,不以升学率衡量学校和老师,应注重学生的努力过程,更多心灵的洗礼和爱的熏陶。思想政治课不能是内容空洞,充满说教,应注重道德实践,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培养服务他人和社会的意识,用正确的心态和方法看待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和社会阴暗面,培养正义感和责任心,传递正能量,坚守德性良知。只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无愧社会和时代的人,无论干什么职业,都是人才。
(三)还原正确的“义、利”观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范仲淹要求自己“不以物喜”就是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不以己悲”就是不为自己的私利患得患失。这两个“不以”包含了完善人格的内涵,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质和“养吾之浩然正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大无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古人的心中,“义”重于生命,所谓“舍身取义”;而今之人生命与生活中只剩下“利”了。摒弃利己主义的功利思想,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公义、人民大义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还原正确的“义、利”观。
社会主义“义、利”观强调“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义、利”观中“义”的基本内涵,是最大的义。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追求个人合法利益的行为就有了准绳。在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鼓励个人以正当途径和合法手段谋求物质利益,追求个人成功,鼓励公民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个人的合法利益增加了,同时也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增加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必须弘扬和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坚决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价值取向,坚决反对舍我其谁、唯我独尊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坚决反对盲目追求个人成功的功利主义思想和以金钱处理一切事务的拜物教思想。
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还原正确的生活观、人才观和“义、利”观提供了坚强的支撑体系,也为我们整肃精致的利己主义提供了利器,我们应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道德实践,立足现实,查摆自身问题,从灵魂深处清除利己主义的遗毒,才能真正成长成才。
[1]李全民.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7.
[2]姚启和.大学教育思想专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3]沈忠俊.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4]陈秉公.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