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家埠木板年画区域文化价值浅析

2014-08-15蔡兰荣

潍坊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

蔡兰荣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杨家埠木版年画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六百多年来,它以民俗的形式,丰富了区域文化积淀,塑造了区域文化性格,涵养了区域文化精神,传承了区域手工技艺,成为民间艺术的奇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流行文化日益繁荣,挤压了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很多地方,木版年画已成为飘零的文化碎片和尘封的文化记忆。而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世代传承,历久弥新,呈现出恒久魅力和创新活力。不久前,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题材的28 集电视连续剧《大掌门》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更使杨家埠木板年画大放异彩,声名远播。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渊源,自20 世纪50 年代起,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宫廷传入说。杨家埠有一名在北京皇宫的太监,回家省亲带回一幅门神。此说纯为传说,查无实据。第二种是天津杨柳青传入说。杨柳青年画宫廷色彩浓重,半印半画,以画为主,销售对象是社会上层人物,而杨家埠年画是木版套印,画面饱满,着色鲜艳,面向的基本是广大农民。第三种是东昌府(今山东省聊城市)传入说。但调查结果显示,东昌府年画晚于杨家埠年画,曾向杨家埠画店聘请过老师,前往传授年画技艺。这三种说法都不能自圆其说。20 世纪80 年代末,寒亭谭家编写《寒亭区志》和《杨家埠村志》期间,曾两次到杨氏先祖原籍四川省梓潼县进行实地考察。最终结论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渊源在四川省梓潼县重华乡,到山东后有了更大发展,与时俱进, 随俗而作,创出了独树一帜的杨家埠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和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的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从现有杨氏宗谱可查的明隆庆二年复迁西埠立村开始,到明末清初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清咸丰年间,天津杨柳青半印半画年画传入,逐步与杨家埠年画相融合,拓展了杨家埠年画的创作风格,丰富了内容,增加了品种。1862 年至1908 年(清同治初年至光绪末年),杨家埠木版年画达到极盛时期,出现了专业性经营的画店。1922 年后,石印年画和月份牌年画兴起,杨家埠木版年画销量顿减。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到解放前夕,杨家埠木版年画已被破坏殆尽。1951 年11 月,山东省年画工作队在文化部、国家出版总署关于加强年画工作的指示精神指导下进驻杨家埠,帮助恢复印刷生产,并成立杨家埠年画改进筹备委员会。1953 年至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文联多次组织美术专家、学者和年画工作队到杨家埠调查研究,进行年画改革、创新活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76 年,粉碎“四人帮”后,文化部艺术处负责人华君武提出“要恢复潍坊民间木版年画”。1978年恢复“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对年画进行挖掘、整理和恢复工作,并采取办学习班和以老带新的办法,培养画、刻、印、裱等人才。1979 年,“杨家埠木版年画社”改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2002年,具有200 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 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6 年5月20 日,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 年6 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山东省潍坊市的杨洛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 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它表达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反映了民间朴素的艺术审美观。同时,年画巩固和加强了民间信仰体系,成为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媒介。正是因为结合了民间信仰功能,木版年画才感通着现实与理想世界,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制约着社会的行为规范,才能叩响群体的心灵,引起文化的认同和价值的共鸣。

一、神像类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

杨家埠木版年画中的神像故事,反映出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求财类、福寿类、攘灾平安类。

神像一直都是杨家埠木版年画中题材最为丰富、形象最为多样、印刷数量最大的一类年画作品,这与民众的信仰有密切关系。人们崇拜神灵,自然神像年画也就已成为一种吉祥、和谐、美满、幸福的符号与象征。杨家埠木版年画成为神像故事主题的载体和体现形式,而神像故事的主题通过木版年画的演绎在民众中得到巩固和加强。正是因为有了神像故事的内涵,才丰富了年画多重主题和其背后的文化功能。与此同时,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承担着对民间信仰的传承和巩固功能。杨家埠木版年画神像类内容,如门神、灶王、财神等,这些神像直观反映了民众的信仰体系,在几百年的操演中,年画这一艺术形式不断巩固、丰富和充实着神像故事的主题和信仰体系,进而实现社会对木版年画中一些文化元素和信仰元素的认同和记忆。杨家埠地区流传这样一句话:“世上先有杨家埠,后来再生灶王爷。”虽然有些夸张,却从侧面反映了年画对民间信仰的巩固和支持。

二、驱邪纳吉类木版年画文化价值

杨家埠木版年画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大众流行文化,因此,趋利避害、驱邪纳吉也成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重要表现主题。杨家埠木版年画艺人将中国传统的吉祥元素进行组合,通过元素具有的故事及其背后彰显的主题赋予年画以特殊的含义,以此满足人们对福寿、安康和吉祥的向往。

驱邪纳吉类题材是年画表达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从民间信仰角度讲,这些形象在民间一直被视为不可捉摸和威力无穷的神灵,是平安、福气和吉祥的象征。年画购买者对驱邪纳吉类年画寄托了吉祥、幸福和美好的向往,它们被赋予了神秘力量和表达的愿望与需求,显示了民众通过此种途径达到对不可预见的未来的一种理想化的控制状态,希望提高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确保自己能够因此不受意外的伤害,这种缥缈的理想化状态是建立在对木版年画承载的信仰体系的崇拜中才能产生和实现的。

承载了民间多样信仰的杨家埠木版年画长期发展形成的年画文化规范了一些小传统,年画文化的形成与文化共同体内某些传统的形成处于同步状态,如请家堂的的传统、供灶王的传统等。这些小传统对维护共同体和地区的人际关系和传统秩序起着一定的作用。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春节文化的重复中不断被演绎和解释,在演绎和解释中,凝聚了传统区域文化传统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规范。杨家埠木版年画及制作工艺传承的表面是文化现象,传承的实质是文化蕴含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三、戏曲小说传说类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

戏曲小说和民间传说是民间创作题材的重要来源,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创作也不例外,其中很多题材都取材于戏曲、小说和民间传说等文学艺术形式。杨家埠木版年画大量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古典小说家喻户晓,百姓喜闻乐见,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因此,杨家埠木版年画艺人将这些内容搬上年画,对传说人物、故事进行艺术加工,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年画品种之一。这也是木版年画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所在。这类年画的作用一般是教育孩子时使用。

从传说故事木版年画整体看,年画形式与传说故事的结合实际在扮演一些特殊功能。

一是传统继承功能。传统继承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文化如何得以延续、发展的问题。从内部的微观过程来看,文化继承过程是依靠人类社会成员由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而实现的,通过对规律化、符号化知识的学习,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

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关于传说、戏曲小说等故事的木版年画的用途一是装饰作用,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这些木版年画无形中扮演着传统文化传承的功能。“画中有戏,百看不腻”就是指的戏曲小说和传说故事类木版年画,而“百看”则是指这类木版年画往往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是他们教化下一代的重要方式。而传说故事木版年画则成了教育的重要内容,经过“百看不腻”的讲述,逐渐教导个体遵守社会规范,个体对戏曲小说和传说故事包含的文化元素和传统进行吸收,成为文化的携带者。小说戏曲和传说故事中包含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都通过这一教育方式实现了继承和延续。因此,文化的教化与传统的继承是戏曲小说和传说故事类木版年画的重要文化职能。

二是文化传播功能。传说故事与木版年画形式的联姻,一方面扩展了传说故事的传播途径,同时也丰富了木版年画的内容。在传统农业社会的特殊时代,在现代印刷术、教育尚未全面普及之时,木版年画无疑为类似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最佳途径。同时弥补了传统面对面讲述传说故事的不足,即使忘记情节,也可以根据年画的画面进行细节回忆,进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巩固和传播。

三是文化认同功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身份、地位和角色的一种把握,文化认同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不仅实现了个体对文化身份和角色的把握,同时也能延续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戏曲小说和传说故事与木版年画形式的结合,一方面沿袭了传说、小说和戏曲的文化传播与文化教化功能,同时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共同体观念的形成与共享。也就是说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传统在经过艺人处理后,作为另一种特殊的文化阐释,以图像的形式再现出的年画不但没有降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反而通过这一老少皆知的形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普及和推广,实现了同其他载体同样的文化教化和文化传播功能。

四、时事政治类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

杨家埠木版年画艺人曾刻印了一批反映时政的、反抗外国人对中国侵略的新画样。虽然木版年画中有些成分跟史实不符,但也正是普通老百姓出于对国家的热爱,用情感所刻画下来的年画比起其他年画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历史是一种记忆,人们可以从历史中审视我们的过去、今天乃至未来。

时事故事题材的年画虽然数量较少,但却是杨家埠木版年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题材年画。这类年画从内容上突破了传统的平安、福寿和财富的观念,开始将自己置于更高的位置思考个人与国家、正义与邪恶、侵略与反侵略的关系,开始在更大的格局中思考个人、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年画艺人以自己对时事事件的理解进行创作、表达,通过这种途径参与到事件中来,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焦虑和民族命运的担忧。在某种意义上这类木版年画包含着民族主义的一些元素,已经成为唤醒民族意识的“播种机”。这些木版年画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木版年画本身的作用和文化功能。因此,在国家与民族为难之际,承载着时事故事的木版年画放射出两道光芒:一道是感性的光芒,教导人们认识和接受新鲜事物;一道是理性的光芒,不仅唤醒了民族觉醒的意识,更为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

五、道德类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而“重人伦、弘道德”成为人们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与人生价值观。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很多年画题材和故事内容都是与此内容有关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打婆婆变驴》、《兔子要烟吃》、《自觉体面光》、《二十四孝》、《十不足》、《瞎汉打了卖盆的》等。

从以上几幅年画看,杨家埠木版年画艺人的思想中不仅有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有对生活的憧憬与期盼,有对时事的关注与对国家安危的关心,更有对社会道德、人际伦理的深刻认识与思考,通过年画故事,折射出了艺人对生活与人生的深深思考,对道德与伦理的关注。

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民间艺术形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得到了完整体现,并在春节文化的重复中不断被演绎和解释。在不断的演绎和文化解释中,凝聚了共同体、群体的思想和智慧,促进了传统区域文化传统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规范,是木版年画艺人和木版年画消费群体的精神家园。

[1]张殿英.杨家埠木版年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2]敬永金.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与四川梓潼年画的渊源[M]//杨家埠村志.济南:齐鲁书社,1993.

[3]李述之.潍县木版年画史料拾零[M]//杨家埠村志.济南:齐鲁书社,1993.

[4]沈泓.杨家埠木版年画之旅[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5.

[5]王巨山,王永海.中国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故事·传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杨家埠木版年画
2012-202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文献综述
牛年画牛
年画
浅析杨家埠年画的品牌设计及应用研究
缸鱼年画之旅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杨家埠:刻版坐案子,捎带扎鹞子
平阳木版雕印戏曲拂尘纸一幅一戏四图年画考释
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的应用价值研究——冯骥才先生对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及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