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研究——基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2014-08-15范建丽
范建丽,王 鹏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136000)
一、引 言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应用型地方高校成为社区建设的绝对主力军,逐渐扎根于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的社区范围内,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充分整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1]84-85为区域社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区,进而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理想打下基础是应用型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共同的功能和目标。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是一种动态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应用型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是一种互动、沟通过程,是伙伴合作关系,[2]237-268有利于彼此的发展,两者的互动有利于促进双赢。
二、现状及问题分析
1.学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研究现状
目前教育界对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研究十分关注,研究内容包括(1)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关系研究,提出应“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互动利器,优化合理的互动运行机制,推动双方积极参与互动。”[3]48-56(2)学校与社区互动的限制因素分析,包括“升学的压力使得学校不敢与社区进行互动,学校和社区互动缺乏思想观念上的认可、国家政策支持、专项经费支持、法律支持、宣传力度,并且互动形式缺乏多样性。”[4]198-199(3)学校与社区良性互动的保障机制研究,以“政策法规、制度安排、互动经费和督导评价机制”确保学校与社区良性互动。[5]24-26这些研究从宏观和微观方面为学校与社区教育的互动提出了一些措施。
还有研究人员如张春等人对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路径进行思考,指出“应建立政府引导、高校主导、社区积极参与的多元管理体制,以有效推动地方院校与城市社区教育的互动发展。”[6]67-69郝美英等人对社区教育中高校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主张“在社区开发高校的资源时,应充分考虑高校的校情校力,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应社区情况、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项目。”[7]23-24但关于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较少,且成果不明显,而应用型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更是少有人涉及。
2.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存在的问题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尽管我国学者对社区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学设备设施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存在较大的问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理想,教学质量较低等。相反,学校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因此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调动各类教育机构的积极性,学校、社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发展,为实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提供了重要途径和组织实施保证。[8]172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地方高校教育的扩散效应正在不断地融入社区,地方高校与社区融合并参与社区教育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没有这种参与,地方高校的发展就会缺乏深度、广度和现实动力。同时,离开了地方高校的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发展必然受到制约。因此,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是一种双向交流、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过程,有利于两者协同发展。
然而,事实上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并不理想,存在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的动力不够;[9]156-157二是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共享的资源利用率不高;三是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的内容与形式有限;[10]99-101四是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的稳定性缺少保障。[11]95-96解决对策包括:转变更新意识、观念;完善互动机制;加强制度建设等。
综上所述,结合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实践情况,现有的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在体系和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就体系而言,双方互动的体系较单一,欠完整。体系缺陷表现在互动大多为志愿性的社会服务活动,活动安排大多带有随机性,缺乏互动、沟通与协作的长效机制与保障机制。只有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互动模式,构建相对完整的互动发展体系,才能满足双方发展需求,达到“双赢”目的。就功能而言,双方互动的功能缺陷表现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的缺陷。所谓形式上的缺陷是互动方式以教学设备、场馆设施、师资、课程共享为主导,缺乏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应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增加活力;所谓内容上的缺陷是互动局限在技能培训、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内容欠全面性、全局性,不能满足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需求。
三、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双向沟通原则
2.共建共享原则
共建共享包含“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两方面的内容。“共同建设”是前提,是集多方智慧和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努力;“共同享有”是目的,是在“共同建设”的基础上利益共享。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应本着“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原则,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把握时代信息,制订发展趋势,以双方受益、共同发展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整合互补,结合当地社会的风土人情,发挥高校的办学特色,建立共建内容,拓展共建项目,做到共享互补、扬长避短、互惠互利。
3.系统规范原则
首先,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互动发展应强调在互动前、中、后自觉地进行反思与评价,形成完整的系统性,并将系统的反思与评价贯穿于互动全过程,形成理论、实践、反馈、再理论、再实践的长效互动机制。其次,互动应制定计划,建立运行机制和载体,规范互动内容、形式及考核标准。由于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互动发展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经验积累、过程管理、整体反思将是进一步完善两者互动体系的重要环节。
4.社会服务原则
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在促进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二者也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12]110-113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的管理者及全体员工在互动过程中应树立为社区服务、为社区发展做贡献的理念,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社区大教育观,并且认真对待社区成员的建议及评价,全力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
四、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模式思考
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模式应走多元化道路,应推进资源联动、共享机制的建设,共享地方高校和社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激发社区民众终身学习的愿望,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1.基于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模式
整合高校和地方资源,包括地方高校的人才资源、设施资源、科研资源、智力资源、课程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和地方教育的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环境资源、机构组织资源、财力资源等本土资源,充分合理调配各类资源,提高资源互动共享率。
地方高校物质及人力资源丰富,各种软硬件设施齐全,与社区共享,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首先,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师生资源优势,强大的师资力量可以为社区民众提供多样化的知识盛宴,鼓励高校教师利用自身智慧和专业知识参与社区教育总体规划建设,用业余时间为社区居民送去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和关于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分析,或者针对社区教育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使社区教育效益最大化。大学生志愿者们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社区挂职等方式参与到社区教育中,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义务家教,为孤寡老人提供心理安慰与家政服务等,为社区居民们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或是一起参加各种文体比赛,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其次,地方高校可以增强学校教育的开放性,通过举办不定期的校园开放日活动,将先进的文化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大礼堂、仪器设备等向社区成员开放,这将对社区教育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再次,地方高校通过整合本校课程资源,可以针对社区成员开设一些反应我国传统文化、贴近大众日常生活、技术技能普及类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大众化课程,以提高民众的修养和素质。
社区教育应利用区域环境、本土文化、人力物力、政策舆论等为地方高校提供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无一不对地方高校产生影响,应充分发挥本土优势,为地方高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二是通过社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使得地方高校进一步优化整合校内文化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形成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三是社区的博物馆等一些社会教育活动中心能为高校师生提供教育教学活动场所,有益于培养青年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激发师生服务基层的决心。四是社区中的生活设施、经济市场不仅为地方高校师生提供了生活上的诸多方便,还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实效性的实践条件。
4)混合(mixed)接触:此时rz=0,Δrx与Δry中一个为0、一个不为0,即法向无间隙,切平面的一个方向无相对滑动、而另一个方向有相对滑动。
2.基于定向培养的互动发展模式
地方高校利用学科、人才和科研上的优势,为社区教育、地方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如研究开发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课程,培养社区教育专业人才;对社区管理者进行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针对用人单位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社区和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社区教育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岗位职责及技能、能力要求,结合实际所需向地方高校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其一,职前培训:了解社会所需,岗位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其二,在职训练:提高实用技术能力,提升工作认识,调整和改进思想观念及工作态度;其三,职后提高: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坚持改革、创新。以上培训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储备力量。
3.基于专项服务的互动发展模式
地方高校应针对不同社区群体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宣传活动、公益活动、主题活动。例如:以提高青少年生活及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宣传、展览活动,以保护环境为代表的废物利用活动、废旧电池回收活动,以欣赏美、传播美、创造美为宗旨的书法美术展、文艺表演等。
社区教育通过座谈会、宣讲、展览等形式对地方高校教师进行闲暇教育,或者向师生提供专题调研、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等服务。具体包括:抢险救灾、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社会治安、移风易俗、扫盲治愚等社会实践;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各类人际交往活动;参观美术馆、科学馆,游览山河林川;考察名胜古迹;研究社会习俗等。
4.基于机构共建的互动发展模式
地方高校和社区应互动合作,共同搭建共享开放的教育平台。第一,共同建立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教育学校三级教育网络,依托高校和社区的优质师资和设备,分阶段、多层次地积极开展各类教育工作者培训、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工作,或组织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强身益智的活动,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第二,共建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实习实训中心等机构,为高校师生及社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研究及实践场所,并为科研成果投入市场提供便利。共建机构能为全民参与的各类学习型组织提供软硬件支撑,并有助于宣扬终身学习理念,使其深入人心。
5.基于协同创新的互动发展模式
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同地方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借助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协同创新。以此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高校与社区互动可使高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高校教育可充分吸收社区文化中的精髓,使民族文化与高校先进知识体系相融通,促进高校教育内涵更丰富,更本土化、多元化。
五、加强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管理以形成长效机制
为切实保障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态势良好,应做到建章立制、管理先行。管理要突出以人为本,做到公正和民主,注意换位思考,相互监督,共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完善制度保障机制
互动的有序开展、深入推进需要科学、有效、规范的规章制度作保证。如何建立符合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实际、促进两者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我们应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相互的义务和管理权力,就互动的意义、两者的关系、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使此项事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能够沿着健康、完善的轨道不断前进。
2.制定考核评价机制
完备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充分发掘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互动的层次和水平,提高互动的效力。首先要制定互动监督考评体系,把评价作为促进学校与社区互动发展的工具,突出针对性、有效性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还可制定可行的互动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互动过程进行监督,对互动结果进行评价。
3.实施激励机制
除了制度的保障,考核的促动,还要有奖励的刺激,才能使管理更加完备。可以制定详细可操作的物质、精神激励政策,以激发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互动的愿望和热情,调动彼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推进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良性互动的形成与长效发展。
六、促进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用型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打破了校区和社区之间的壁垒,使高校辐射作用与社区教育得到了有机的融合,对二者的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地方高校总是处在一种特定的社区环境之中,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互动,并为不断适应社区教育的发展做出调整,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真实社会的认知,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与社区教育互动将促使应用型地方高校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促进深层次开放;有利于解决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就业难问题,改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应用型地方高校还可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获得地方资金支持,促进自身发展。
2.有利于社区教育的规范和快速健康发展
社区可以利用应用型地方高校丰富的物力、智力和人力等教育资源,举办层次较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吸引各类人群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以改变活动层次较低,内容单一的现状,获得长足发展;应用型地方高校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可以为社区教育提供科学技术、文化、学校设施等服务,对社区教育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3.有利于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应用型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的发展,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实现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也为社区居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更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1]罗祥华,李丽芳.论社区教育与地方高校社会功能的互动发展[J].南昌高专学报,2010(1).
[2]Keith,N.Z.Can urban school reform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be joined?A potential of community schools[J].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1996,28(2).
[3]符登霞.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4]王忠华,刘倩姝.学校与社区互动的限制因素分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0(7).
[5]卢松波.学校与社区良性互动的保障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11).
[6]张春,张喜桃.地方院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路径与思考[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7]郝美英,张维.论社区教育中高校资源的开发[J].成人教育,2010(8).
[8]饶琛,张月.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J].教育管理,2011(8).
[9]谈文,李志刚.首都高校参与学习型社区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8(9).
[10]谭娟晖.地方高校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理论观察,2011(1).
[11]单晓竹.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联动模式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高等教育,2012(1).
[12]张皓,唐加军,陈坤.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原则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