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中的隐喻
2014-08-15王玉芳
王玉芳
(合肥学院 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安徽 合肥230601)
一、隐喻理论
隐喻的研究起源于古希腊。英语metaphor一词就源于希腊语metaphora,意即transfer over,即汉语“转换”之意。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从哲学和修辞学的角度论隐喻,他认为隐喻即是一种替代。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Quintillian)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 “所谓隐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1]26亚里士多德和昆体良关于隐喻的理论在西方修辞学隐喻研究中占了2 000多年的统治地位。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许多学者认为“隐喻是一种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比较”,“隐喻是一种比较,极具想象力地将一个事物由另一个不相似的事物认同。”[2]2320世纪30年代,英国修辞学家里查兹(Richards)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3]105布莱克(Black)进一步完善了里查兹的理论。至此隐喻理论研究从修辞格的研究过渡到认知方式的研究。
真正从认知角度观察和研究隐喻并将其纳入认知语言研究领域的是莱可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3]106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我们生活中的概念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运用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 (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以及意象图式(imageschemas)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隐喻现象。[4]52,116-117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系统映射,即人们从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另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的认知过程。[5]30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家福柯尼耶(Fauconnier)和特纳(Turner)等在概念隐喻的理论基础上创建了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 Integration Theory)。概念合成理论认为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循6条最优化原则,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以合成新的概念意义。
二、英语习语与隐喻
我们的概念系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因此我们日常的思维、经验和行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隐喻的。[1]28英语习语是英语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6]1英语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使用隐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英语习语与英语民族的日常生活、体育娱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发展以及寓言神话、文学艺术等紧密联系。英语习语具有英语民族鲜明的民族性、民间性和比喻性。[6]13-26英语习语反映了英语民族以隐喻化的方式对世界进行的认知、理解,许多英语文化现象也以隐喻的方式在英语习语中反映出来。英语习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英语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更是英语民族文化的反映。
三、英语习语隐喻的类型及意义
多种类型的隐喻在英语习语中都普遍存在。下面从最常见的认知功能角度、句法角度、修辞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习语隐喻的类型及隐喻意义。
莱可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从认知角度把隐喻分为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本体隐喻。英语习语中存在着大量结构隐喻、方位性隐喻、本体隐喻。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就是用一种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结构构造另一种相对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如英语习语 “All one’s geese are swans.”(敝帚自珍,言过其实)。 在这个习语中,源域为“鹅”,是具体的、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目标域为“天鹅”,是陌生的、抽象的。两域之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长相相似、叫声相似等。两域之间也有一些不同点:鹅平凡,天鹅高贵等。源域“鹅”的相关概念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天鹅”的概念域中。由此,我们推出这个习语的隐喻意义即当某人把自己的 “鹅”当“天鹅”的时候即是敝帚自珍,言过其实。
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又叫空间隐喻。方位性隐喻是指人们在认知思维中常运用方位词或表示空间概念的词作隐喻,隐喻质量、时间、能力和社会地位等,形成隐喻意义。如习语at the end of one’s rope,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有关于系在绳子上的动物只能在栓绳长度所及的范围内活动的体验来形成空间概念。源域的空间域和作为目标域 (人的活动的空间域)联系而形成空间隐喻意义。 at the end of one’s rope喻指“山穷水尽;智穷才尽;一筹莫展”,即能力有限。
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是指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状态、心理活动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有形的、具体的实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将具体的、有形事物的概念(源概念域)映射到模糊的、抽象的概念(目标概念域)中,使模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从而易于理解。如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按西方习俗,富贵人家的孩子出生后,教父教母往往送孩子一把象征财富的银勺,以表示良好的祝愿。此习语中无形的“社会地位、财富等”以有形的、具体的“银勺”喻指,由此产生了习语隐喻意义,即“生在富贵人家;生来有福”。
从传统的句法角度上划分,英语习语中存在大量的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喻。名词性隐喻很多来自日常生活。如castles in the air(空中楼阁; 白日梦),a different kettle of fish(一团糟;不愉快的事;尴尬的局面),the pudding house(胃;肚子)。也有很多来自体育活动,如the nineteenth hole表面看来是“第19个洞”,其实是指 “高尔夫俱乐部的酒吧”。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走访某要人以向其提出质疑、获得某种好处等),go to Jericho(去遥远的地方;去流放)等,在句法功能上用作动词,属于动词性隐喻。还有大量的在句法功能上作形容词用的形容词性隐喻,如high and dry(孤立无援的),cool and calm(镇静的)。 还存在大量的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喻,如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above the salt(在上席)等。
利奇(G..Leech)按隐喻与其他修辞格的关系对隐喻进行分类。[7]150-165他把隐喻分为具象化隐喻、生机式隐喻、拟人式隐喻、通感式隐喻。英语习语中普遍存在具象化隐喻、生机式隐喻、拟人式隐喻、通感式隐喻。
具象化隐喻为抽象的概念找到近似的形象或感受,并依赖这种形象或感受使概念具体而易于理解,语言也因此而更具体、生动、形象。英语习语如the salt of the earth (社会中坚), the apple of the eye(掌上明珠;宝贝)等都含有具体、生动、形象的具象化隐喻。生机式隐喻赋予无生命事物以生命,从而增加可理解性。英语习语中如silly season(新闻业的淡季;新闻饥荒期),其中无生命的事物“season”,被赋予生命特征。拟人式隐喻是拟人与隐喻的混合运用。英语习语如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体现了拟人与隐喻的混合运用。通感式隐喻亦叫联觉式隐喻,即在隐喻的形式下进行感官的联通与移用。通感式隐喻是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到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通过联想与想象,更深刻地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更全面地体会客观事物的各种特征。通感有听觉与视觉的联通、听觉与嗅觉的联通等。如习语cool as a cucumber体现了触觉与视觉的联通,习语sweet voice体现了味觉与听觉的联通。
按隐喻性构词方法来划分英语习语。英语习语可分为词义延伸型隐喻,如dog,cat,fish等都是以语义延伸来指特定类型的人;词性转换型隐喻,如dog one’s steps(像狗一样跟着别人走);复合造词型隐喻,如flea market(跳蚤市场)。此外,英语习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谚语型 (proverbial metaphor)习语。这类习语中隐喻的特点是本体不出现,谚语从整体上充当喻体。例如Dumb dogs are dangerous(哑巴狗最危险)。
英语习语隐喻的产生和理解离不开语境。从狭义范围来讲,语境指话语语境,其中包括语言语境(话语的上下文、词语的搭配)和非语言语境(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交际内容、背景知识等);从广义上来讲,语境是文化语境,包括人类所有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英语民族有其独特的话语语境和文化语境。特定民族的人们形成特定的认知模式,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会选择特有的隐喻概念进行表达。因此,要正确理解英语习语的意义,首先必须理解英语习语形成的语境,即要正确理解英语习语的意义,又必须正确理解其话语语境和文化语境。
四、结束语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认知现象。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习语隐喻的产生、发展、使用负载着大量的英语文化信息,既具有人类语言的共性,又具有英语民族鲜明的个性。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习语中的隐喻不仅能提高英语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对英语文化的认知能力。
[1]王文斌.西方隐喻研究理论视点述要[J].宁波大学学报,2006(2).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胡胜高,谭文芬.西方隐喻研究理论概述[J].三峡学院学报,2010(6).
[4]La koff,George&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郭云飞.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2(3).
[6]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Leech,Geoffrey.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