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康市汉滨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试运行现状及建议

2014-08-15赵园园

陕西水利 2014年4期
关键词:汉滨区雨量站山洪

赵园园

(安康市汉滨区防汛办 陕西 安康 725000)

1 汉滨区基本情况

安康市汉滨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北枕秦岭山地,南依巴山余脉。汉江横贯其中,为安康市之腹中,是安康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区。属典型的川道加山地地貌特性,境内山峦叠障,河流纵横,溪沟密布,山高坡陡,地质破碎。全区总面积3650km2,辖30个镇4个办事处871个行政村47个社区居委会6897个村民小组,31.3万户101.3万人。全区共有大小沟溪1834条,5km2以上流域的河沟210条,100km2以上的河流17条。属南北过渡性气候,雨量充沛,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平均降雨量799.4mm,汛期平均降雨量556.4mm。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致使我区极易出现突发性、无征兆、历时短、难防范极端性山洪灾害天气,涉及面广、危害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普查,全区有33个镇办695个行政村2206个自然村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县级监测滑坡隐患点776处,受威胁人口达21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0.8%,受威胁区面积286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8.4%。据统计,自1997年至2010年,14年中共发生特大山洪灾害14次,仅2010年就连续两次遭受特大暴雨灾害。共造成232万人受灾,死亡142人,失踪17人,造成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山洪灾害防治任务异常艰巨。

2 项目建设情况

汉滨区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确定的1836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区之一,为2010年度项目建设实施区。项目实施方案由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土木建筑研究设计院进行设计,项目批复计划总投资1381万元,其中省补助1196万元,市、区配套185万元。项目共涉及全区33个镇办,567个行政村1437个自然组,主要建设内容由雨、水情监测系统、县级监测预警平台、预警系统、群测群防体系、气象建设、共享平台等七部分组成。

汉滨区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内容和项目建设“四制”(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要求进行了建设。建成雨、水情监测系统建设简易雨量站1273处、自动雨量站24处、自动水位雨量站21处、水情视频监控站3处、简易水位站130处;区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县级防汛指挥中心1处;预警系统建设镇村GSM预警广播567处、各类预警预报设施9806余套;群测群防体系完成山洪灾害普查,编制县镇村各类防汛预案602个,警示牌、宣传牌、制度标语2875处,编制、印刷、培训资料15200份、防汛演练示范方案3个,培训1500余人次。在2013汛期试运营过程中,先进、精准、便捷的监测、预警设施为全区有效避免和减低灾害发挥了巨大作用。

3 项目建成后的作用

以前,汉滨区防御山洪灾害只有一种方式,就是人工防御,全民防御,群策群防。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防汛非工程措施的一部分,它的建成,有机地将人工防御和科技防御相结合,整合了各种非工程措施,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节省很大一部分资源。监测预警系统和其它非工程措施与水库、堤防等工程措施一起共同筑起了一道坚强的防灾减灾网络,为山洪灾害防御增加了科技防御的手段,为防汛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能够最大程度减低人工防御判断失误的风险,为抗洪抢险救灾争取时间,提高了防灾御灾能力、效率,为有效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轻人们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创伤,维护稳定社会提供了坚强支撑,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稳定。

该系统同时提供了防汛工作的信息操作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办公网络化,使防汛抗洪信息发布更快捷、便利,从而可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同时该网络平台也可以作为防汛知识培训平台,切实提高各类防汛责任人防灾御灾意识和知识水平,增强自救能力。

非工程措施项目的预警功能给汉滨区提供了提前进行防控山洪的依据,通过水库预泄、险工险段除险等工程、非工程措施来降低山洪的破坏力,减少水冲砂压土地面积和水土流失,从而降低山洪对水土环境的损害。

4 项目试运行后存在问题及分析

汉滨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后,通过2013年汛期的试运行,使得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取得了一定的减灾效益。但我们发现在建设和运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4.1 临界雨量很难准确界定

因影响临界雨量的因素多,且地质地形、前期降雨、山洪灾害种类(山溪洪水、滑坡)等各种因素的定量关系难以区分开,各次激发灾害发生的雨量不完全相同,因此区域内各站的临界雨量也不尽相同。当前主要在确定临界值方面,没有很全面的理论根据,需要在今后的运行实践中,进行补充修正。

4.2 小流域洪水预报还需进一步研究

小流域面积相对较小,河道比降大,洪水汇流速度非常快,洪水陡涨陡落,各小流域之间又相互关联,加上山区小河流水文资料缺乏,水情监测系统不稳定。

4.3 响应措施计算机化水平需提高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中确定的四级响应具体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因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难于做到按部就班,需要灵活应对,同时,将人的行动措施纳入计算机化也有一定难度,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规范和强化。

4.4 系统设备的稳定性有待提高

试运行发现,部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存在运行不稳定情况,如个别无线广播启动后不能及时复位;无线广播设备裸露,风吹日晒容易老化,造成设备失灵;短信发送平台经常死机,导致短信发送不出;部分自动雨量站的太阳能电池如遇连续几个雨天就会出现电压不够,而导致数据传送不及时、不准确现象等等。

4.5 运行管理维护难度较大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雨量站、水位站、预警广播等设备均露天外置,特别是雨量站、水位站大多布设在偏僻的野外,无人管理,极易发生设备被盗或人为破坏等情况,另一方面,系统维护技术要求高、涉及知识面广,各镇办只设立农业综合服务站,都是身兼数职,没有专业的防汛工作人员,无专人管理,技术力量也比较薄弱,疲于应付,工作效率和效果往往也不理想。通过试运行发现,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年运行费一般在30万元左右,如果没有专门的资金投入,也往往会使维护管理工作陷于被动。

4.6 保障体系建设有些工作没有真正到位

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此外,虽然各镇办、村组和山洪地质易发区都编制了防御预案,但还有一部分预案编制不详细,缺乏操作性,还有一部分镇办和村级预案编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编制上报就完事,未向群众宣传,群众不知晓。

5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对策及建议

针对试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建议今后重点加强以下方面工作:

(1)进一步加强临界雨量、小流域洪水预报、小尺度精确天气预报等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核心技术研究开发与创新,切实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有效解决系统设施设备性能不稳定、易遭雷击和山区信号衰减等问题。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扩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适用范围,使真正需要该系统的广大山区能够有用。

(2)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管理体制,加强系统管理和维护。运行管理维护工作是保障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为保障该系统可靠、高效、持续、安全运行,建议尽快出台有关政策措施,要明确运行管理责任单位和系统维护经费、技术、人员、物资保障渠道,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3)进一步理顺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建议水文、气象的综合分析资料应先与防汛部门协调,统一口径后,由防汛办经监测预警系统统一发送至各级防汛责任人。同时,要加大防汛抗灾资源整合力度,真正实现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共管,形成防灾抗灾工作合力。

(4)进一步加强和落实保障体系建设。“科技以人为本”,在依托监测预警系统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和落实保障体系建设,才能确保系统效益最大化。要狠抓基层宣传培训工作,针对山区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偏低的现实,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要狠抓基层预案体系建设,针对基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指导镇、村制定详实周密、易于操作的预案;要狠抓基层防御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灾害易发区镇办、村组防灾组织体系,使基层群测群防体系能迅速有效地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汉滨区雨量站山洪
信息熵方法在辽宁省不同分区雨量站网布设的应用研究
雨量站网布设对水文模型不确定性影响研究
“党建引领”不是空口号——汉滨区“党支部+X+贫困户”模式的调查
浇水要浇在根子上——汉滨区提升扶贫资金效益
攻坚致胜的根本在于“人”——汉滨区以党建促脱贫的调查
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遥测雨量站点优化布设研究
优雅地表达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遭遇暴雨山洪如何避险自救
雨量站网测量精度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