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企业家称银行是温州危机始作俑者骗贷不择手段
2014-08-15
温州企业哀鸿遍野,因企业互保链条断裂引发的危机还在蔓延。行走在温州街头,一些工业园区打着转让、出租招牌的店门、厂房随处可见。谈起温州当前的经济状况,温州人大都摇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不自信。
一位不愿具名的温州企业家告诉记者,预计年底前还会有一批企业关门倒闭、一批企业家跑路。记者在温州采访期间,瑞安一家知名鞋企的老板被传跑路国外。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温州企业家对国家政策、经营环境还有诸多抱怨,但是,当地实体经济仍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自救,苦苦坚守等待柳暗花明。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温州经济就算出现再大的危机,基础也会比其他地区好,毕竟有7000多亿元的民间资本支撑。
实体企业基本面尚好
“鞋企基本面还可以。”温州惠特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项进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鞋业作为温州的传统产业,依然是温州工业经济的主力军,对GDP的贡献比较大。项进康所在的瓯海区,鞋业对GDP的贡献大约在30%左右。
2012年,温州鞋革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48亿元,同比增长0.2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1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61.83亿元。温州鞋革协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温州鞋业表现值得骄傲。2009年,外贸出口27.54亿美元;2010年,外贸出口37.40亿美元;2011年,外贸出口47.23亿美元。2012年,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温州鞋类出口略有下降,但总产值还是达到46.58亿元,占温州外贸出口值的23.65%,在温州主要出口商品中稳居第一。
尽管温州经济危机四伏,但项进康告诉记者,鞋业出现低迷倒是实情,但他周围没有出现大量企业倒闭的情况。他分析说,外贸方面,这几年受欧美经济危机的影响,鞋业出口受到较大影响,以前年增长一般都保持在8%~10%,2013年只有2%~3%,而内贸方面,2013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将下降30%左右;另外,电商对鞋业带来影响,造成传统营销模式的利润不断下降。
温州检验检疫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份,温州出口鞋类生产企业有912家,企业数量基本持平,新增企业有190家,停产、倒闭企业181家。
“汽摩配件行业还是一个朝阳产业。”浙江富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良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李良松不仅在温州拥有七八家品牌汽车4S店,2010年又投资1380万美元在浙江海宁创办了一家专业从事汽车减震器研发、制造和销售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全部供给上海大众等著名汽车企业。
作为汽摩配件重镇的浙江瑞安,汽摩配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瑞安汽摩配件行业协会对47家汽摩配件企业的测报显示,2013年汽摩配件行业总体经济发展良好,产值、销售、出口均保持8%以上的增长。
而作为传统产业的服装业就没有这么幸运。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13年1~8月,温州纺织服装、服饰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6.43亿元,同比下降5.09%。2012年在遭遇了库存压力的情况下,温州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超过600亿元,而2013年时至下半年连一半都没达到。
尽管如此,作为温州的传统支柱产业,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在温州服装商会最近提交的一份产业情况专报上批示指出:服装业是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亩产税收最高的行业之一。希望下一步紧紧抓住温州建设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中心城市这一契机,一手抓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一手抓中心企业培育发展,更加注重品牌化、电商化、高端化、国际化转型提升,全力把服装这一传统产业打造成为在全国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现实是,温州经济遭遇严重危机是不言而喻的。2013年7月,浙江省官方公布的2012年16个经济主要指标中,温州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处于浙江省倒数,其中人均GDP、GDP增幅、规上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9项指标浙江省垫底。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家表示:“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说我们是做给银行看也好,做给借贷人看也罢,作为实体企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苦苦支撑,以求寻找机遇和突破,此外没有其他任何办法。”
银行被指鼓励企业过度投资
银行被企业家视为温州危机的始作俑者。
“企业有钱的时候,银行还拼命求着你贷款。”“企业没有担保能力,银行会千方百计地给你撮合互保,甚至帮你撮合借高利贷。”这是记者在温州采访中听到最多的。
“银行有责任,但不能完全怨银行。”项进康告诉记者,“说句通俗话,银行历来喜欢有钱人。”
他说,2008年国家出台4万亿救市政策,银行手上有大批的钱要放出去,各级银行都有放贷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让企业贷款。而一旦出现宏观调控、银根紧缩,银行又拼命地抽贷、限贷、压贷。然而,企业投资往往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而银行收贷又不能容忍企业一点点的还或者分期还,总是逼着你一次性还清。在这种时候,如果企业实力稍微差点,就会面临关门倒闭的危险。
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银行的骗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直言,银行为了让企业还贷,往往不择手段。他们甚至会劝企业借高利贷把银行的款还上,承诺之后再贷给企业。结果是,当企业还贷之后,银行会找各种理由不再贷款或者减少贷款。在面对贷款无望、高利贷又还不上的情况下,企业老板能做的只能是跑路、跳楼、企业倒闭,别无他路。
“银行有错,但罪不至死。”全球打火机巨头、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企业老板不是小孩子,应该知道自己借钱干什么,有没有能力承担风险,而不能一味指责银行。
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赚取了第一桶金,很多人就以为了不起,就“飘”起来了,买豪车、豪宅,高消费。但到了2002年,特别是2005年之后,实体经济不好做了,有的人求富心切,表现出非常浮躁的心态,而政策也鼓励多元化投资,许多温州老板就把实体经济作为融资的工具,开始搞“钱生钱”、资本运作,核心就是房地产,结果遭遇金融危机被套牢了。
黄发静告诉记者,由于一些人的过度投资、过度消费所引发的担保链金融危机,造成许多人失信、失德,甚至连道德底线都突破了。温州历来有互帮互助、抱团发展的地域文化,当下,要严惩这些道德败坏、不讲信用的人,恢复应有的法治秩序,恢复原有的讲信用、重感情、互帮互助的温州精神。
政府企业都应反思
坐在记者面前的温州天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智华神色暗淡。他曾是温州家具商会会长,他的企业曾是温州家具行业的龙头企业,鼎盛时期产值过亿元,员工超百人。但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企业已经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陈智华目前正在积极自救,在福建做了一些投资,希望通过那边的发展扶持温州这边的实体企业,但对于具体情况,他不愿意多说。他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那些跟他创业十几年的员工有一口饭吃。
陈智华的遭遇是许多温州企业的缩影。然而,尽管如此,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温州企业家对上月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利好政策持谨慎态度,但是他们还是期待借此能尽快消除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恢复昔日繁荣。
作为温州中小企业的代言人,周德文表示,对温州企业家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非常值得期待。他说,首先,民营企业家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从原来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补充提升到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企业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强调了司法独立,破除行政干预;第三,打破了国有企业垄断,拓展了投资渠道,许多原来民营企业不能进去的领域都将向民资开放。
但是,周德文也表示,政策已经出台,但是各地能否贯彻、落实、兑现还是未知,许多企业家对此持谨慎态度,但他们都希望通过三中全会精神提振信心,特别是这些好的政策能落到实处,发展好实体经济。他说,陈一新书记来温州后狠抓实体经济,他深知温州实体企业的困境和现状,甚至不惜屈尊呼吁银行支持企业,其情可嘉。
黄发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的发展不外乎两个条件:一是好的政策,二是好的经济环境。“从温州来讲,很多问题都很复杂,解决温州问题必须要有主次先后之分,温州的金融危机是当前束缚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首先要解决好担保链问题、债权债务、银企关系等这些核心问题。”黄发静表示,现在的银企关系像医患关系一样紧张,企业没钱,怎么去创新,怎么去转型,怎么去发展?
黄发静说,对于温州市政府来说,现在首要任务就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尽心尽力,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而不能为了好听好看,做一些修饰;而作为企业家,要好好的进行反思,抛弃原来那些过度投资的理念、过度消费的思想,踏踏实实地去做自己的企业。“特别是一些龙头骨干企业代表,要敢于向政府及时地反映企业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把企业家变成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