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犯罪的生物学解析与治理

2014-08-15宋浩波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多巴胺激素遗传

宋浩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北京100038)

众所周知,人的犯罪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在综合因素中生物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对青少年和成年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性因素对青少年犯罪所起的作用往往要大些,而社会性因素对成年人犯罪所起的作用则要大些。这种差异主要是由青少年犯罪是成长中的犯罪造成的。

一、青少年犯罪的生物学解析

青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相比,生物性因素作用更大,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由于他们的成长过程正处在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急剧变化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脑部结构还保留一部分童年期的特征,大脑仍在执行一些不必要的任务,负责对冲动自我控制的区域还没有完全形成。生物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交替变化,尤其是有些生物性因素,只有在这一时期才具有或大量分泌,而到了成年后,就会自然消失或减少分泌。如人脑中对急躁、易怒、不理性情绪起作用的灰质,在20岁时就消失了,而对暴力和性起作用的雄激素,在成年后,其分泌一般都会逐渐下降。同时,还有些生物性因素,也是随着人的成长发生变化的。因此,支配人行为的生物性因素,对青少年的作用通常要比成年人大。而受生物性因素支配的行为又多是本能行为,所以青少年的一些犯罪行为往往带有本能色彩。那么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生物性因素主要有哪些呢?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主要有基因遗传、特定基因突变、经验遗传、思维失调、激素作用、饮食营养作用、生理发育异常等。

二、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生物性因素

(一)基因遗传和特定基因突变

所谓基因遗传,最早是由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并由19世纪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证实的。亚里士多德在观察事物现象中发现一位白人女子和一位黑人男子结婚所生的子女皮肤都是白颜色的,而在她们的孙子女中却有了黑颜色的。亚里士多德由此推断,这是遗传所致。但这一结论还没有从科学实验中得到证明。直到19世纪60年代,一位喜好园艺的奥地利神职人员,从豌豆异花授粉的种植实验中得到了证实,他就是遗传学家孟德尔。然而,孟德尔只证明了生物形体、性状和疾病是可以遗传的,而没有证明动物和人的行为、经验能否遗传,这一问题便成了19世纪下半叶乃至20世纪遗传学的一个疑案。但这一疑案在本世纪初的前10年中似乎得到了突破性的解决。

据美联社2009年2月3日对英国加的夫大学弗朗西斯·赖斯和安妮塔·撒帕尔等研究人员关于吸烟增加低体重新生儿比例及儿童反社会行为比例的研究报道称,他们跟踪调查了533名与孕妇有基因关系的儿童和研究了195名依靠捐卵受孕,因而与母体没有基因关系的儿童,证明不论母亲和孩子是否有基因关系,孕期吸烟都会降低新生儿体重,但对于反社会行为却不是这样,只有与母亲有基因关系的儿童,其母亲有反社会行为的经历,他们则也有反社会行为的表现。而与母亲无基因关系的儿童,尽管其接受捐卵的母亲有反社会行为的经历,但只要捐卵者无反社会行为的经历,他们就没有反社会行为的表现。这说明行为(包括犯罪行为)是可以遗传的。这样的遗传,是基因本身的遗传,而增加低体重儿童比例的遗传则是外遗传。外遗传是表观遗传,其效应能够改变长期的基因表达,与外因刺激相关。外遗传的刺激因素主要有饮食和吸烟等。这类刺激因素能产生化学修饰,控制细胞内的基因活性和蛋白质的生成,从而将其影响嵌入DNA。据认为外遗传改变,在精子中会复位,因为细胞核的DNA在受精前后会打开重新包装,通行观点认为,这一过程会清理掉所有外来刺激所嵌入的痕迹。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外遗传往往会使后代具有抗胰岛素性,所以它说明外遗传改变,仍持续存在于精子细胞的某些区域,从而导致低体重新生儿比例的增加。另外,青少年喜欢斗嘴、爱争执、欺负人、撒谎等不良特性,也都具有遗传因素,一般认为这种遗传约占40%。由于这些不良特性常常成为犯罪的诱因,因此对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这些特性是由“反社交”基因决定的,携带者言行恶劣,并且会延续数代。基因突变是造成子女与父母在个性等某些方面差异的部分原因。因此,善良的父母也不能通过遗传完全保证其子女都是善良的。被称为DNA的生命蓝图中包含有2.24万个基因,研究者通过分析双亲与子女的基因,于2010年计算出突变基因的数量,即子女从父母身上各遗传了30个突变基因,总共为60个。基因突变可以构造每条染色体的遗传,其中少数几个特定的突变基因是导致青少年,特别是男性青少年容易发生暴力犯罪的基因。例如MAO基因发生突变,以及MAOA、DATI、DRD2三种基因特定类型,都与犯罪行为相关。其中MAOA基因相当普遍,约有1%的人携带它。它的2R变体基因,可称得上是“犯罪基因”。但是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青少年,一般只有在遭遇诸如家庭、社交、学习成绩等压力的逆境时,才会导致不良行为或犯罪行为发生,这也说明了基因突变与环境影响是相关的。

(二)经验遗传与思维失调

所谓经验,是沉淀在记忆中的以往的对现实与未来行事、决策随时都会显现而有借鉴价值的经历或事件,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变了形、变了位的观念存在。因此,经验遗传亦可称为记忆遗传。记忆遗传有记录一切生物结构和活动原则的特性。这些特性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其惰性很大,难以改变。正是这样,才保证了下一代与上一代有相似的行为。这种现象已为动物实验所证明。美国的研究人员于2009年2月3日在《神经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称在一个有玩具和其他刺激物品丰富的环境里长大的幼鼠,在长大后能把它们学到的知识传给其幼崽。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刚刚出生的幼崽交换父母,只要幼崽的生母是在有玩具的环境里长大的,即使其养父母是在没有玩具的环境里长大的,这些幼崽仍然能学习得很好。相反,其生母不是在有玩具的环境里长大的,尽管交换后它们得到了在有玩具环境里长大的养父母的喂养,它们学习起来也要比其生母在有玩具环境里长大的幼崽慢得多。前者只需用1小时学会的玩具游戏,后者就得花4个多小时才能学会。由此,研究者得出结论,行为是可以遗传的。行为的遗传,就是经验遗传,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犯罪行为同样也是可以遗传的。至于遗传的比率有多大,尚需进一步研究。

思维失调往往是造成青少年行事鲁莽、引发违法犯罪的原因。思维是人脑中神经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联想、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由于它是神经的活动,因此容易受促使神经兴奋或抑郁等情绪的生物化学物质干扰。在这些物质强烈的干扰下,思维或加快速度,导致兴奋;或放缓速度,导致抑郁,陷入混乱,支配不理性的行为发生。但是人脑中有一种能够调节思维的重要生物化学物质蛋白质GSK3酶,这种酶能使人在过度兴奋时将思维速度降下来,也能使人在脑活动过于缓慢时为其提速。这种酶被科学家称为大脑中的“流量控制”生化物质和思维速度“调节器”,它负责调节思维的速度与强度,当人脑神经活动达到顶峰时,也就是脑神经细胞的神经传递信号大量增加时,脑神经的连通,通过该物质能减少其化学信息的流动,起到抑制脑部活动的作用。因此,这种物质的减少,会导致人的思维混乱,尤其是会使青少年实施不理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从而陷入犯罪。

(三)激素的作用

激素这类生物化学性物质,对行为(包括犯罪行为)的影响是明显的,尤其是神经传递素的分泌失衡,常常像酒精、毒品那样导致人的情绪激昂、过度兴奋、行为失控、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失去理智,或者情绪低落、抑郁、悲观失望、破罐破摔。它们主要分泌于人脑之中。此外,肾脏也分泌如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素之类的生物化学物质。

人脑分泌的生物化学物质神经传递素中的多巴胺,是由大脑中腹侧被盖区细胞制造的。这些制造多巴胺的细胞具有触须状的神经轴突,能将多巴胺分配到大脑的许多区域,包括尾状核。当其被另一种生物化学物质乙酰胆碱激活时,便会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来,在其将多巴胺分配到大脑各处时,就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关注感和激昂的干劲,以及一心一意想要获得回应的动机和愉悦,甚至达到狂躁状态。因为多巴胺是快乐激素,它的功能是进行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并参与大脑酬偿系统的活动。如果它分泌过量,人就会产生上述的强烈关注感和激昂、兴奋情绪,甚至冲动,并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尤其是青少年,会忘乎所以,丧失理智,鲁莽行事,陷入违法犯罪。如果人大脑中杏仁核多巴胺存量过高,就会焦虑不安,心情烦躁,行为偏激,敢于冒险和攻击,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如果分泌过低,又会导致抑郁、悲观失望。另一种生物化学物质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也和多巴胺相似,但它的分泌似乎没有多巴胺变化大,所以它与多巴胺相比,一般应起次要作用。

人的大脑中分泌的另一种对情绪、情感起重要作用的激素是睾丸激素,它偏高时同样会导致情绪激昂、热烈,造成情感冲动。心理学把情感分为正相快乐情感和负相快乐情感,如果正相快乐情感强烈,在恶念的影响下,往往会导致强奸犯罪的发生;如果负相快乐情感强烈,又会引起愤怒、暴躁情绪,导致男性好勇斗狠、女性狠毒凶残,引发凶杀犯罪。然而睾丸激素的正常功能又是男性健康、快乐、积聚体力、增强肌肉质量和骨质密度,女性优雅大方不可缺少的,关键是它的分泌必须适量,保持平衡,不能偏高或偏低。偏高会产生上述问题,偏低又会造成男性出现生殖障碍,女性性欲降低,影响后代的繁衍。

对人的情绪起镇静、调节作用的是人脑中分泌的血清素、5—羟色胺、皮质醇等,它们同多巴胺、睾丸激素等一样,都是神经传递素,但是它们却有抑制、平衡多巴胺、睾丸激素的作用。血清素在大脑不同区域的中枢神经中的附着力决定其在大脑中的循环量。它的附着力大时,其循环量就小;它的附着力小时,其循环量就大。因此,当它的循环量大时,它对多巴胺、睾丸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情绪激昂、感情热烈等现象的调节作用就大,会促使人冷静下来,变得稳重、谦和。当它的循环量小时,这种作用就会降低,甚至消失。5—羟色胺是运输血清素转运体基因的激素,其作用是促使人产生忧虑感,抑制人的攻击性。它生成于食物中的氨基酸,故人在饥饿时,由于它的缺乏,容易产生攻击性。皮质醇是应激激素,它的功能是强化人的记忆形成、调节情绪、控制发脾气或暴力倾向与冲动,促使人行为谨慎、从容应对压力。例如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男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与皮质醇的水平降低密切相关。他们研究证明,在面临压力时,具有严重反社会行为的青少年体内的皮质醇就会下降,而没有反社会行为的青少年体内的皮质醇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大幅上升,这不仅说明这种生物化学物质与反社会行为存在着联系,同时也表明了反社会行为存在着生理因素的作用。

人脑中引起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变化的生物化学物质还有灰质、白质等。灰质的减少是人发育中的自然现象,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它会逐渐减少,每年大约要减少1%,可持续到20岁。但是,过快减少就会导致青少年自私、鲁莽、急躁、易怒、不理性。与此同时,伴随灰质减少的还有童年时期快速生长的多余和无用的神经连接。与灰质的变化不同,在灰质减少的过程中白质却在增加,这标志着青少年的大脑发育逐渐成熟,产生出判断、决策和控制冲动的能力。白质是围绕神经元的化学物质,它的作用是帮助神经传递素加快信号传递,对神经连接也起稳定作用。

人脑中的另外两种激素是乙酰胆碱和乙酰胆碱酯酶。乙酰胆碱也是神经传递素,它能激活腹侧被盖区的某些细胞,促使它们大量释放多巴胺,引起人的兴奋,支配情绪。乙酰胆碱酯酶是分解乙酰胆碱的生物化学物质,它的分泌会导致乙酰胆碱的消失,从而又抑制了多巴胺的释放,有调节多巴胺分泌的作用。

人的肾脏分泌的生物化学物质氢化可的松和肾上腺素等也都有缓解压力和紧张等的作用,不过它们都是应激激素,直接对肠胃等器官发生作用,然后才影响到精神状态。

(四)饮食营养的作用

饮食除了是人体获得对人生命不可或缺的蛋白质、氨基酸等的重要来源外,还是许多激素供应源和生产链。但是伴随着饮食而进入人体的还有有害物质,它们在人体中发生生化作用,也会引起不良情绪、异常行为、反社会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尤其是对那些有不良饮食嗜好的人和涉世不深的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

在饮食中,对人特别是对青少年最能起到普遍作用的不良嗜好是吸烟和饮酒。尼古丁和酒精都能麻醉神经和神经系统,使它们丧失正常功能。除了危害人体健康外,还会使人神志不清,降低认知能力。严重的会使人失去理智,导致乱性、狂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常见的“酒驾”撞人、打架斗殴、杀人伤人等过失犯罪频繁发生,危害甚大。

青少年通常喜欢饮用各种饮料,其中有些饮料碳酸浓度较高。含有碳酸成分的饮料与暴力犯罪有相应联系,过量饮用,就会引发暴力行为。美国波士顿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每周喝5罐以上非减肥充气软饮料的高中生,实施攻击行为的比例比喝得较少的同龄人高出9% ~15%,饮得越多,暴力行为发生的比例越高。如每周喝14罐的青少年中,有超过58%的人曾对同龄人实施过暴力行为。

儿童吃糖过多,成年后容易成为暴力犯罪者,这是因为糖会干扰胰岛素管理细胞的储存和使用糖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处理思维和感情必不可少的要素。胰岛素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细胞发出信号,从而影响记忆与情绪。糖对胰岛素的干扰使其功能受到影响,导致人的行为出现异常。这可从英国科研人员的研究统计中得到说明。他们研究统计了1970年出生的1万7千多个孩子,在10岁左右每天都吃糖果的孩子中,有69%的人在34岁前因暴力行为遭到过逮捕,而在没有与人发生任何暴力冲突的人中,每天吃糖的人只有42%。可见,吃糖过多对暴力行为的发生是有影响的。

除烟、酒、糖外,对青少年出现暴力行为有影响的物质还有铅。儿童血铅含量高是导致青少年发生暴力行为的又一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儿童每分升血液中血铅含量增加5毫克,就会导致以后犯罪率增加25%。科学家认为,铅可能导致大脑灰质加速减少,从而对大脑的某些特殊区域造成不良影响,使人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和正确做出决定。儿童血铅含量高的原因,一是母亲怀孕期间饮用了铅污染的水,二是他们童年时饮食物品中含铅,三是过多地接触或生活在有铅的环境中,等等。

(五)生理发育异常

生理发育异常,尤其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对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犯罪特别是性犯罪影响更大。人处在青春期由于阅历浅,缺乏各种社会知识和经验,往往在性格上带有冲动和桀骜不驯的特点,相关激素分泌旺盛往往导致其生理节奏失调,转换很快,大脑发育又不成熟,所做出的决定常常是没有条理和混乱的。在这些相关条件下,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的青少年实施在其外貌掩饰下的性犯罪更加容易。

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是男女两性的性别含混不清,早期胚胎在母体中发育时,两性分化出现了差错。有的生殖器官既有卵巢又有睾丸,有的只有一性的生殖腺而又有另一性的生殖器官外形。另一种是男性患有先天性会阴型尿道下裂症,导致生殖器官外形女性化,但无阴道口。这两种情况的人,到了青春期,性功能渐趋成熟,往往会在性冲动和外貌掩饰下实施性犯罪。

三、对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生物性因素的治疗

生物因素影响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归根到底是生理变化造成的,而生理变化的发生又是由遗传、激素分泌不平衡、营养失调与发育异常等引起的。因此,对于由此类原因引起的犯罪的治理只能以相应的治疗措施来进行。但是在相关的措施中,有一部分是刚刚出现的,还带有某种实验性质,需要不断完善。尽管如此,由于客观的需要,也有必要加以运用。不过,在运用时需要格外慎重。目前世界上有些国家采用的相关措施在基因方面,主要有基因修复法、改变基因工程法、优生法等。在激素方面,主要有化学阉割法、激素治疗法、营养干预法。在发育异常方面,主要有手术治疗法、性别重置治疗法。

所谓基因修复法,即利用病毒向携带有缺陷基因的人的相关部位细胞输送正常基因,取代有缺陷的基因,消除其对携带者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方法首先是对DNA进行检测,查出相关基因,利用基因复制酶,将相关基因复制多份,在其副本中加入标志基因,查出基因的变异体,鉴别变异基因的类型。制造需要获取的DNA样本,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将小样本扩增出大量DNA。或者利用DNA样本数据库中的样本克隆许多DNA片段,将其混合,使其达到可以覆盖一切可能数据资料的425种不同DNA的片段库,供修复有缺陷的基因选用。

改变基因工程法是针对有道德缺陷的人采取的措施。研究表明,人体中有一种基因与人的忠诚度相关,这种基因叫做AVPRIa,它的长度较长的人忠诚,较短的人缺乏道义。当这种基因长度较短的人处在社会不良的文化氛围中,他们就会实施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为了治疗携带AVPRIa基因长度较短的人实施反社会行为,科学家将研制出来的AVPRIa基因控制的激素滴入他们中的志愿者鼻孔中,在后叶催产素的作用下,这些志愿者就变得很通情达理,将这种制剂喷洒到常常处在焦虑状态的人群中,尤其是那些封闭的群体中,如监狱、少年管教所等,都会起到控制囚犯和少年犯的狂躁的作用。

优生法也叫基因组治疗法,其做法是选择健康优质的精子和卵子,通过人工受孕,改善人种质量,防止不良遗传导致下一代的行为不良问题。

化学阉割法是针对由于激素分泌不平衡导致性犯罪和性暴力的人的治疗方法,其做法是向这种人的血液中注射能阻止相关的雄激素分泌的制剂,消除其性欲和性冲动。目前,世界上有些国家只对恋童癖、强奸惯犯采取这种措施。

激素治疗法是针对一些神经传递素分泌失衡采取的措施,如多巴胺分泌过剩或不足对人的情绪产生的不良作用,可运用增加或减少乙酰胆碱、乙酰胆碱酯酶,或血清素、5—羟色胺等来调剂,使其恢复平衡,消除其不良作用。

营养干预法是针对青少年、罪犯或有前科劣迹的人的。因为营养失衡,会使人体中缺乏某些微量元素、矿物质等,尤其是氨基酸、omega脂肪酸,因为这些物质能改善人的大脑功能,减少暴力行为。由于不同的食物中含有不同营养元素,所以应注意调剂,使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达到平衡。西方的研究人员提出,让罪犯、有前科者和青少年多吃鱼,至少两周吃一次,可调节他们的情绪,防止暴力行为发生。原因是鱼油中含有丰富的omega脂肪酸。

手术治疗法是针对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的人的。为了防止他们发生以一性外貌作掩盖,实施另一性的性犯罪,需要运用手术办法,将两性人变为一性人,让其回归正常。

性别重置治疗法,也属于基因治疗法,但这种疗法的对象是两性人,与手术疗法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要使两性人变为一性人。性别重置是利用人体中的“开关”基因的开启和关闭功能,使人向一性发育的技术,这是一种新技术。本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人体中有两种掌控性别发育的基因,一种是FOXL2,另一种是 SOX9。当 SOX9基因进行活动时,FOXL2基因就自动关闭,从而使女性的卵巢逐渐变成男性的睾丸,并产生与健康男性相同水平的睾丸激素。反之,当FOXL2基因进行活动时,SOX9基因就自动关闭,使男性的睾丸逐渐变成女性的卵巢,发挥女性排卵功能,并且与健康女性排卵水平相等。这两种基因哪一种首先开启,性别就向其作用的方向发育。所以,性别重置技术的关键是启动技术,从而使两性人向符合治疗意图的方向变化。

猜你喜欢

多巴胺激素遗传
非遗传承
直面激素,正视它的好与坏
贪婪的多巴胺
宁波第二激素厂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绝经治疗,该怎么选择激素药物
How music changes your life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