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

2014-08-15周述杰朱小宝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报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述杰 朱小宝

自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统一战线学说之后,随着统一战线实践活动的广泛、深入发展,统一战线的理论形态和知识体系逐步形成。但长时期以来,统一战线并未被视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加以研究,而是将其与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和党的建设理论一起加以阐述。真正把统一战线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还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30多年来,学术界围绕统一战线学(以下简称“统战学”)的相关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角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有鉴于此,笔者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统战学建设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促进统战学学科建设。

一、研究概况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检索题名“统一战线学”合并“统战学”两词进行搜索,从1979年到2014年,共收录62篇论文,其中硕、博士论文0篇。上述论文涵盖了改革开放以来统战学学科建设研究的绝大多数文章。

目前国内有关统战学研究的专著,主要有:林志宽、刘江厚的《新时期统战学概论》;朱真主编的《统战理论讲座——马克思主义统战学原理纲要》,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基础理论,阐述了统一战线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等;阎志民主编《马克思主义统战学说概论》,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出发,紧密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革命、建设实际,系统阐述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统战学,回答了统一战线的形成基础、内部关系、层次结构、基本形式、调节原则和领导权、阐述了统战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统战学说的产生和发展等问题;王世豪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统战学原理》,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统战学原理的著作,在统一战线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论述了统一战线和统战学;马克思主义统战学的基本范畴、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马克思主义统战学说的产生与发展等问题;刘传学、丁三青、丁允才等著的《统战学》,是中国第一部以“统战学”为名的专著,该书分为学科论、实践论、组织论、方法论四个部分,提出了建立统战学的必要性,统战学学科的对象、任务、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及统战学建立的理论基础、地位、作用和统一战线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等问题;贾平安、郝树亮主编的《统战学辞典》,是统战学的第一部辞书,共选收有关马克思主义统战学(包括统一战线理论、史学、重要专著及分支学科)中的辞目635条;邓清洲、周继超著的《经济统战学》,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经济经济学的专著,探讨了经济管理理论与统一战线理论的结合、如何使统战工作与经济融汇贯通的问题,对经济统战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重点和特征;目的、任务和主要功能等问题;蔡世藩、肖阳明主编的《中国统战学》,分绪论和总论两部分,探讨了中国统战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理论体系、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中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组织形式和策略原则等问题;李景源的《统战学基础理论研究》;丁三青、张爱淑、王莉等著的《统战学》,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和统一战线的重大理论问题为经纬,按学科论、实践论、组织方法论三大部分构筑统战学的学科体系,对统战学的定义、统战学的建立、统战学的基本问题、统一战线的规律等,都提出了富有创新性的见解;罗振建、吴文华著的《统战学研究》,是一部专门研究统一战线普遍规律,具有开拓性、探索性的著作,是一部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力作。重点探讨了统战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阐述了统一战线的本质、产生和发展等基本问题。

二、观点综述

通过对以上相关文献的学习、整理、分类、归纳总结和研究,笔者认为,国内学术界对于统战学的相关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研究、建立统战学的意义

关于统战学研究,蔡世藩等认为,此举“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总任务的需要;是增强统战意识,提高统战理论修养的需要;是指导新时期统战工作的需要”[1],“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战理论;有利于把直接的统战经验上升到自觉的理论;有利于我们解决统一战线的新问题”[2]。

学界皆认为统战学的建立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丁三青等认为,建立统战学“是统一战线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时代的呼唤;是统战工作科学化的必然”[3]。许通、龚继民、罗振建、李小宁等围绕“统战学纳入国家学科的必要性、可行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确立统战学学科地位是深化统一战线法宝规律性认识的迫切要求,是实现统一战线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提高统一战线文化自觉的迫切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的近切要求”[4],是“健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需要;提高统一战线学学科化水平的需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需要;加强统一战线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5],“对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6]。

潘越、林少红认为,加强统战学学科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也是贯彻中央精神,提升社会主义学院“三个基地”作用的需要”[7],“有助于推动学科的发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助于为新世纪统一战线工作的科学化,更好地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服务;有助于提高统战文化自觉,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8]。

(二)关于统战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

在统战学的定义方面,学界的观点大同小异,主要有“科学”和“理论体系”观。丁三青、方国澄等认为,“统战学是反映统一战线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研究阶级力量和社会力量配置的科学”[9],是“一门研究协商关系的科学,研究统一战线战略策略的科学,研究各种社会力量最佳配置的科学”[10],“是研究无产阶级自身团结和同盟军问题的科学”[11]。王世豪、李小宁认为,统战学是“揭示统一战线产生、发展变化客观规律的思想理论体系”[12],是“关于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体系”[13]。

确定统战学的研究对象,是建立统战学的首要条件。学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基本呈现两种观点。王世豪[14]、蔡世藩[15]等认为,统战学的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自身团结与统一和同盟军问题。曹志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指出还“包括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16]。其他学者则否认了上述观点,认为统战学的研究对象是“统一战线产生、发展、消亡、自身建设的规律”。如林志宽认为,统战学研究对象是“统一战线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17],顾歧山认为“统战学是关于统一战线产生、发展及自身建设规律的科学。”[18]丁三青等认为,统战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统战领域的特殊矛盾,包括统一战线在无产阶级实现其总任务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特殊运动规律等[19]。罗振建[20]、龚继民[21]、李小宁[22]、刘新庚[23]等也秉持了相似观点。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皆以自身研究实际为考察,从宏观和微观,抽象和具体角度进行了论述。如以华毅[24]、阎志民[25]、蔡世藩[26]、罗振建[27]等为代表,从宏观(抽象)层面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发展战略研究;建立信息网络;贯彻“双百”方针;阶级分析;立足实际,着眼中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分析综合,抽象具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研究方法。丁三青[28]、许通[29]等从微观(具体)层次,提出了“现状调查方法、泛科际融合方法、文献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等。

(三)关于统战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和基本任务

统战学的基本原理方面,罗振建认为有“九个方面”,即统一战线的本质、产生和发展;领导者、同盟者和敌对者;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结构和功能;基本规律;战略和策略;实践形式;统战思想;地位、作用和消亡。[30]曹志认为是“统一战线的概念和涵义;根本指导思想;研究对象和任务;内部矛盾和运动规律;发生、发展和消亡;内部的团结统一和同盟军;对社会力量的配置和协调;功能和作用;原则和方法;领导权;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内统一战线和国际统一战线等。”[31]许通,龚继民则认为应涵盖“六个方面”,即“一致性与差异性是统一战线存在发展的基石;领导权是统一战线的核心;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是统一战线的根本职能;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永恒的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统一战线的存在发展的价值所在;合作共赢是统一战线持续发展的条件”。[32]

关于统战学的基本范畴,主要有“三范畴”、“六范畴”、“九范畴”三种观点。如王世豪[33]等、中央社院理论学习中心组[34]主张的“合与分;同与异;领导者与同盟军”三个范畴。许通、龚继民提出的“政治联盟、一致性与差异性、领导者与同盟者”三范畴[35]。蔡世藩等认为的“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建设;统一战线与经济建设;统一战线与文化建设;统一战线与民族、宗教问题;统一战线与祖国统一;统一战线与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36]六范畴说。罗振建所持的“共同利益和团结合作、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结构和功能、求同和存异、原则性和灵活性、团结和斗争、战略和策略、实践形式和思想、领导者和同盟者”[37]九个范畴。

在研究任务方面,林志宽认为,统战学要阐述统一战线自身的基本理论原则、阐述处理统一战线内容各方面关系的基本政策原理和阐述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关系的政策原则。[38]有论者认为,统战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科学地确定统一战线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外部条件;内部关系;结构、层次和形式;基本原则和政策。[39]有论者认为,统战学的基本任务,是进行统战学原理研究,如基本含义、研究对象及其基本任务、基本范畴、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统战工作;分支学科等。[40]有论者认为,统战学研究任务应是“揭示统一战线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形态,把握其运动规律;研究其发展历史,总结其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其优良传统,发挥其独特的政治优势;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领导人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逐步形成统战工作的基本理论;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推进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研究相关学科,吸收有益成分,丰富统战学理论体系”。[41]

(四)关于统战学的学科属性、学科归属和学科特点

在学科归属方面,学界基本认同应归在法学一级学科门类下,主要分歧在于是归于“政治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华毅[42]、罗振建[43]认为,统战学是政治学的一门新学科,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其他学者,如林志宽[44]、蔡世藩[45]、丁三青[46]、莫岳云[47]、刘新庚[48]等认为,统战学应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成为其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成部分。除了上述观点,还有论者认为,从统战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生长点看,统战学具有明显的交叉科学特性。从统战学的分支领域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看,其交叉科学特性则更加明显。统战学学科归属也不是绝对的,随着统战学学科发展,其学科归属也会发生改变。[49]

在学科特点方面,蔡世藩等认为,统战学的基本特点有“科学性、历史性、实践性”[50],曹志认为统战学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国际性”[51]四方面特点。丁三青等认为,统战学具有很强的“党性和阶级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综合性和渗透性”。[52]罗振建认为,统战学学具有“政治性、普遍性、历史性、实践性”的特点。[53]

(五)统战学的学科体系结构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统战学的学科体系,是“由统一战线的一些基本范畴和原理按照一定的基本原则组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系统,就是统一战线学的学科体系”[54]。李小宁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统战学应由三部分组成,即:学科概论,即统一战线学概论;历史,包括通史(即统战史)和专史(学科史);统一战线(新时期)各个工作领域的理论和政策。[55]2012年,他进一步指出,统一战线学作为一级学科下设7个二级学科:统一战线理论,统一战线史,政党统战学,民族统战学,宗教统战学,社会(阶层)统战学,海外统战学。[56]丁三青等认为,统战学的学科结构应包括“学科论、实践论、组织、方法论”等部分[57]。龚继民认为,统战学的学科结构己经初露端倪,即由统战学原理、统一战线思想史、统一战线发展史、统一战线方法论以及统一战线分支领域学科等构成。[58]莫岳云等认为应包括“统战学的理论基础;统一战线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基本范畴、基本问题、基本规律);统一战线史;统一战线政策与策略”。[59]熊必军认为,统战学学科体系应由“统一战线的理论学科、统一战线的应用学科和统一战线的方法论学科”[60]三部分组成。

统战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学界所关注的,根据阎志民[61]、罗振建[62]、莫岳云[63]等的相关研究,可以归纳如下:统战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统战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战学和政治学两者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统战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统战学与策略学关系密切,但统一战线不同于策略手段,二者的范围也不同;统战学涉及到政党和阶级问题,但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和阶级理论;统战学与统一战线科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战学的理论基础,而统战学对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统战学与中共党史学科交叉又相对独立。

(六)推进统战学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如何推进统战学的学科建设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诸多建议,主要涉及平台、载体、人才、教材、政策支持、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如林志宽提出要建立统战学的研究机构和研究组织;创办统战学的刊物;组织统战学的研究队伍;编写统战学教材,撰写统战学专著。[64]龚继民建议充分认识统战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统战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加强统战学学科专业组织机构建设;加强统战学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律设;加强统战学教材建设。[65]丁三青主张,要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点、博士点招收统战学方向的研究生;围绕学科建设开展统战学学科本体性研究;要组建统战学学科团队,培育学科带头人,努力争取国家学位政策和学科政策的支持。[66]许通认为必须“借鉴其他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统一战线学的研究机构、教学单位、学术社团、报刊杂志;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对统战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加强统战学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统战学教材建设”。[67]潘越认为,要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创建学科基地、营造学术氛围”等方面下功夫。[68]王锐也对此提出了若干建设性对策。[69]

在统战理论学科化的路径方面,学者们也建言献策。贾小明认为要具备“学术研讨与舆论准备;分目标逐步推进;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头努力;争取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70]等。罗振建建议“成立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机构;拟定和报送把统一战线学纳入国家学科的论证报告;把统一战线学纳入全国地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把统一战线学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社科院所、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计划;加强把统一战线学纳入国家学科的联系协作;加强把统一战线学纳入国家学科的研究宣传”。[71]祝远娟认为要从凝炼研究方向;注重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吸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加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着手。[72]

此外,还有论者就统战学研究范式[73]、社会功能[74]、目标管理[75]、学科建制[76]、学科构建的背景及条件[77]诸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关于统战学学科建设研究的思考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统战学学科建设研究呈现出视野宽广、方法多样、热点突出、层次深入、基本问题观点一致等特点,充分说明了国内学术界对于统战学学科建设的关注。总体而言,构建统战学理论体系的任务还远未完成,统一战线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学科地位还未能确立。笔者认为,统战学学科建设研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首先是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作为统战学基拙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基本原理在学术界尚未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对统战理论体系与统战学理论体系的联系与区别认识模糊,一些概念和范畴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论;其次是子系统即分支学科的研究相对薄弱,例如统一战线利益学、统一战线政策学、统一战线结构学、统一战线人才学、统一战线运筹学、统一战线方法论等。笔者认为今后应进一步深化统战学学科建设研究,进一步深化多学科、高层次、系统性、整体性研究。我们要积极响应中央社院发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78]号召,全面推进统战学学科建设研究,力争早日建成统战学!

[1][15][26][36][45][50]蔡世藩,肖阳明.中国统战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25-27,5-6,27-29,22,6-7,23.

[2][11][25][39][61]阎志民.马克思主义统战学说概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11-13,7,14,8-10,10-11.

[3][9][19][28][41][52][57]丁三青、张爱淑、王莉.统战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9-15,8,15-16,26-29,17-21,24-26,22-24.

[4][29][32][35][49]许通,龚继民.确立统战学学科地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

[5][71]罗振建.把统一战线学纳入国家学科的可行性研究[J].重庆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

[6]李小宁.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7][68]潘越.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8]林少红.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探讨[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10]方国澄.关于统战学中几个规律的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1,(4).

[12][14][33][40]王世豪,刘庆祥,贾平安.马克思主义统战学原理[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3:5-6,12-13,6-11,14-16.

[13][55]李小宁.统一战线学论纲,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6][31][51]曹志.关于建构统战学原理体系问题的几点浅见[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

[17][38][44][64]林志宽.建立独立的社会主义统战学[J].社会主义研究,1985,(3).

[18]顾岐山.统战学研究对象的探讨[J].上海党校学报,1986,(5).

[20][37][43][53][54][62]罗振建.统一战线学研究简述[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21]龚继民.李维汉对统战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贡献及当代意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

[22][56]李小宁.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情况的整体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2012,(6).

[23][48]刘新庚,傅建平,李佳晁.关于统战学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3,(1).

[24][42]华毅.试论统战学的若干问题[J].统战理论教学,1989,(Z1).

[27][30]罗振建.简论加强统一战线学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

[34][78]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建设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N].光明日报,2014-1-4(1).

[46][66]丁三青.关于统战学学科建设的再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47][59][63]莫岳云,刘国普.统一战线学科体系建设若干问题初探[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

[58][65]龚继民.新世纪统战学学科建设策略研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2012,(6).

[60]熊必军.统一战线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研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67]许通,龚继民.论统战学学科建设的着力点[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2013,(6).

[69]王锐.进一步推进统战学学科发展的若干对策[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

[70]贾小明.统一战线理论学科化的目标与进路[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72]祝远娟.浅谈统战学学科建设[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73]刘新庚,骆清.统战学的研究范式刍论[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

[74]谢建美.浅析统战学科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功能[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

[75]李佑球.目标管理视角下的统一战线学科体系建设[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76]李佑球.目标管理视角下的统一战线学科体系建设[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77]雷明贵.统战学科建构的背景与条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学报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初等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致敬学报40年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学院掠影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