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及防控
2014-08-15罗长荣
罗 毅,罗长荣
(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毒现列为“生物安全4级”病原。该病毒有4个血清型,不同型别的病毒毒力差异较大,其中以EBV-2型的毒力最强,人感染后死亡率可达80%以上(但第二、三代病例的死亡率显著下降),该型病毒在人-人传代后,毒力有弱化现象,EBV-S型的毒力次之,EBV-R和C型对非灵长类动物有致死性,而对人的感染性很弱。
EBV在室温下较稳定,60℃ IH病毒滴度从106.3TCID50下降到101.7TCID50以下。紫外线、γ射线、0.1%甲醛、次氯酸、酚类消毒剂和脂类消毒剂均可灭活该病毒。
1 流行病学
患者和处于潜伏期的排毒者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病初其传染性较弱,但病程晚期和死亡病例的传染性极强。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存在EBV的自然感染,猴、黑猩猩发病后,其体液和分泌物成为EBV的重要传染源。1994年首次证明该病可经黑猩猩传染给人。试验室接种EBV给蝙蝠后,其粪便等排泄物中含有病毒,证明蝙蝠也可以成为EBV的自然宿主和传播源。实验已证明猴、豚鼠、仓鼠、乳鼠均可感染本病。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病人及其他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共用注射用具等均可导致感染本病。该病也有垂直传播和性传播的可能。
EBV是几个世纪前就存在于中非热带雨林地区与南非热带大草原的一种地方性传染病。1976年6~11月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北部同时暴发本病。研究人员从扎伊尔和苏丹病人体内分离到EBV病毒。因首先分离到的病毒出现在扎伊尔北部的Ebola小河流域,故命名该病毒为Ebola病毒。
2014年2月初几内亚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病情,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到当年7月15日西非三国(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感染发病1093例,其中死亡660例,到7月31日WHO又报告,西非四国(前面三国加尼日利亚)已有1323人感染发病。
2 临床特征
人感染本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其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是一种烈性、病毒性传染病。患病猴类主要表现为发热、虚脱,躯体和局部出现瘀疹、疹块、出血,胃肠道、呼吸道和实质器官瘀血、出血,齿龈、口腔黏膜、结膜、睾丸、阴道可见不规则的出血斑。
3 防控
目前对该病没有预防疫苗。对该病主要采取加强监测和堵源措施。出国人员注意少去或不去疫区,不要与可疑的猴、猩猩等动物及可疑的病人接触,也不要与其他可能感染本病的动物接触。人员回国后要加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