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
2014-08-15刘凤荣
刘凤荣
例1 女,28岁。因头痛5 d,意识不清1 d入院。患者始于25 d前顺产1男婴,产后20 d出现持续性头痛伴恶心、呕吐,为非喷射状。当时在当地医院就诊,予以对症治疗,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遂转笔者所在医院。入院后反复出现意识丧失、双上肢屈曲痉挛、双眼上翻、口吐白沫,上述症状持续1 min后自行缓解。行头颅MRI示双侧丘脑长T1长T2异常信号,MRV示左侧矢状窦未显影。以“静脉窦血栓形成”收入院。入院专科查体:意识模糊,查体不能配合,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迟钝,颈抵抗,右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左侧肢体活动减少,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2+级,四肢肌张力均增高,双侧霍夫曼征阳性,双侧巴氏征阳性。凝血四项、生化五项、随机血糖、血常规均正常。肝功:γ-GT 111 U/L。心电图大致正常。腰穿示:脑脊液压力360 mmH2O,脑脊液常规及生化均正常。DSA左侧横窦、乙状窦未显影。入院后予以吸氧、活血化瘀、营养神经、抗凝、降颅压、保护胃黏膜及神经康复治疗,1周后症状有所好转,3周后改为口服华法林,定期监测国际化标准比值。病情好转出院。
例2 男,57岁。因头痛25 d,左下肢活动不灵、麻木12 h入院。患者始于2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及前额部阵发性疼痛,严重时伴有视物模糊、头晕、恶心感,无其他伴随症状。在当地诊所就诊,诊断为“脑供血不足”,输液治疗(具体不详),上述症状无好转,20 d前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CT及脑电图均正常。考虑为鼻窦炎所致,行鼻窦手术治疗,术中出血不止,共约800 ml,术后颈部及前额部疼痛无好转,且反复出现眼前发黑、晕倒等不适。入院前12 h起床时出现头痛伴左下肢无力、麻木。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最高达160/100 mmHg(1 mmHg=0.133 kPa),未正规监测及治疗。专科查体:意识清,左下肢肌力4级,余肢体肌力5级,左侧巴氏征阳性。头颅MRI示右侧顶叶异常信号。γ-GT 63 U/L,三酰甘油 1.99 mmol/L。ANCA 示抗 MPO 抗体阳性,D-二聚体4.5 mg/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ST段抬高。脑电图示轻度异常。颈部血管彩超: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硬化并双侧颈膨大处至动脉起始端多发性斑块形成;双侧椎动脉、锁骨下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V示左侧横窦充盈缺损区,考虑静脉窦血栓形成。DSA示:①全脑血管走形迂曲,脑动脉粥样硬化;②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轻度狭窄,③左侧椎动脉起始部反折成角,轻度狭窄;④左侧横窦起始部闭塞,左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重度狭窄。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400 mmH2O,脑脊液常规:有核细胞 14×106/L;脑脊液生化:微量蛋白759 mg/L。输血前检查示乙肝表面抗体及核心抗体阳性,余阴性。给予活血化瘀、抗凝、降纤对抗自由基、抗感染、营养神经、降低颅内压等治疗,患者症状一度好转,但于入院第8天出现右眼视力下降,请眼科会诊,考虑为右侧视网膜下出血,玻璃体积血。建议停用抗凝药物。随后患者再次出现发作性头痛、恶心感伴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每次持续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发作3~5次/d,随后再次应用抗凝药物及米乐松减轻脑水肿,上述症状明显好转。随后患者转院,电话随访,经进一步检查诊断为肠梗阻、胆囊癌肝转移。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与颅内静脉系统特殊解剖特点有关,其病因复杂,包括感染性或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是一个明确病因,非感染因素中包括口服避孕药、偏头痛、外周静脉血栓症,产后及妊娠、贫血,其他影响因素还有血红蛋白病、蛋白C缺乏症、蛋白S缺乏症导致血栓形成倾向及其他不明原因等。本文2例患者与妊娠期及肿瘤患者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机制有关。大部分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症状谱广,无特异性表现。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目前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金标准。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病原因多,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但如有以头痛起病,迁延或进行性加重,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影像学发现局部或弥漫性脑肿胀,双侧病变不对称,特别是位于中线附近的出血性梗死,不按照血管分布,对此要特别提高警惕,尽早进行MRI+MRV或DSA检查明确诊断。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为典型的妊娠期静脉窦血栓,1例为少见的癌性静脉窦血栓,注意患者为老年人,且明确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后,应常规排除为肿瘤所致的静脉窦血栓,防止漏诊。早期诊断和治疗影响着预后,患者病因及就诊时意识障碍和影像学特征如广泛静脉窦闭塞、侧支循环不良和出血性梗死是判断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但还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