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2014-08-15常满荣
常满荣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61)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如何构建既有高职院校特色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思政课考核方式,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考核模式现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而思政课程考核在教育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功能。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考核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考核功能难以实现,这种现状严重困扰着学生和思政课教师。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考核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严重脱节。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形式比较单一,基本采用闭卷笔试,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这样的考核模式会出现一些平时不努力,期末下功夫背记知识点的学生可能会得到较好成绩的现象。因为考核模式简单,多数学生在考过之后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从考核中得到体现。因为期末的一次考试就能决定本课程的最终成绩,学生只要期末考试前刻苦复习,就可以考出理想的成绩。这种考核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严重脱节。
(二)强调知识性记忆,忽视“知”与“行”的统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素养,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知行脱节”。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知行统一,叶圣陶说:“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实做而不在于能说会道。”即教学评价应注重对学生实践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当前的考核,强调知识性记忆的多,忽视“知”与“行”的统一,这就很容易出现平时上课经常迟到早退,心态浮躁,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奢侈浮华,铺张浪费的学生,其思政课程的成绩也可能是“优秀”或“良好”,现实中,这样的事例在各大高校并不鲜见。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必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实现知行统一,而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恰恰停留在“知”的层面,导致知行严重分离的尴尬现象。
(三)偏重即时性考核,丧失考核的激励功能。思政课程应该通过考核使学生看到自己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进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当前思政课考核形式单一,内容片面,成绩的好坏难以正确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也是造成用人单位不注重学生思政课成绩的主要原因。这就出现很多学生对思政课抱有一种“及格万岁”的心态。与此同时,由于学生的平时表现不记入最终成绩,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课程考核不能起到激励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作用,激励作用失灵。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一)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面向所有高职大学新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旨在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和把握人生的能力,提高其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高职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思政课程应当针对社会对高职人才素质要求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立足于“立德、树人、做事”,配合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把学生培养成信仰坚定、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有用人才,为学生未来职业和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实现上述思政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思政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社会变迁、价值观多元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晦涩枯燥、空洞沉闷的现实,使得教学改革成为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近些年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通过启发、引导和激励,使学生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和调动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学改革的这些成果,必须要靠相应的考核改革来检验和保障,否则,这些成果便难以维系。因此,思政课程考核改革也是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等,思政课属于学生素质教育范畴,思政课教学要达到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理念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意识,从教与学双向角度去综合了解、认识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考核体系基本情况。要体现“学生主体”教学理念的需求,应当改革当前简单的思政课程考核模式,以科学的考核“倒逼”学生热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思政课堂教学中。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思政课考核既是评价教学工作、检验教育教学效果和水平的必要手段,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法、形式,要根据课程特点、学生情况、社会现实,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尽力做到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做到对学生学习情况公平、公正、客观地评价。
(一)更新考核理念,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思政课程考核改革应当从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出发,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知与行工夫须并列,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1]457知行统一,体现在思政课教学中,就是理论讲授和实践指导的有机结合。读书或者教书并不等于育人,真正的育人是要让学生在接触主题时产生深切感动、认可并笃行之。思政课程不是为了背记概念和结论,而是要激活、唤醒学生自己的思维及思想。在教学中,应当以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成才、择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展开教学,紧扣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基本问题,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设计实践教学项目,通过开展演讲、辩论、讨论、公德实践等活动,把思想道德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嵌入到具体的问题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中开阔视野,提高素养,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在考核中,应当将理论、实践和学生的日常表现均纳入考核范围,采用多次考核的做法,把养成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二)创新考核方式,构建全方位考核模式。思政课程特点决定了考核应当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综合性,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课堂表现与日常行为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全方位考核评价学生的立体考核模式。理论考评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进行融会贯通后内化而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考核要对学生在课堂内外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诸如日常道德行为、社会实践报告、人物访谈记录、课堂讨论、演讲、提问等参加课内活动情况进行考察,拓展实践考核的空间,使思想道德修养时时处处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实现考核的全程化。
(三)规范过程性考核,实现考核本位回归。当前的思政课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的倾向,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不完善,难以量化考核存在很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现状,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实现考核本位回归,就必须规范过程性考核,在过程性考核上下功夫。第一,将学生考勤纳入思政课程考核。针对高职学生缺课较为严重的现状,应当对学生的考勤作出明确规定。对此,可以借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该校对全院所有学生实行“两次缺课淘汰制”,即学生某课程两次缺课,即取消其期末考试资格,直接进入补考。据了解,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自从执行该项制度以来,学生无故缺课现象大幅度减少,到课率高达98%。第二,细化学习过程的考核。任课教师要跟踪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既要考核学生参与实践的次数,完成实践作业的情况,也要考核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的态度和行为动机,以及学生的日常道德品行表现。各课程组要明确学生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占总成绩的比例,主要以学生实践活动参与次数、效果、态度和行为动机为依据;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占比例,主要以演讲稿、PPT作业、论文和实践报告完成情况和质量为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听课状态、上课回答问题情况等都作详细记录,作为学生成绩认定的主要依据。第三,把诚信教育带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堂。诚信教育带入课堂,并作为一项制度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开展教育,是思政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应当努力的方向。几年来,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思政教学部尝试诚信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在课堂中开展以“诚信考试”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如举行诚信考试集体宣誓、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行诚信考试,无人监考。有的班级把同学签名的诚信考试承诺书带到考场并张贴到黑板上,警示自己信守承诺;有的班级班长坐在讲台上答题,起引领示范作用;有的班级在考场上写下诚信考试的各种标语激励全班同学。对于在考核中不“诚信”的学生,取消该科目期末成绩。学生以实际行动信守诚信、体现诚信,效果良好。
(四)构建多元化测评主体,推进考核趋于科学性。为避免任课教师作为测评主体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应当在思政课程考核中构建多元化测评主体,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项目应当按一定规则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代表作为该次实践项目的测试主体。同时,配合“大思政”的教改思路,由学生会、团委等部门相关教师作为实践项目测评主体,参与对学生思政课的测评。由任课教师和相关部门教师及学生一起作为考核主体,对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客观、全面、公正的考查,可真实反映学生素质,避免了单一主体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更有利于实现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高职院校思政课考核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涉及面广,内容复杂,要真正实现课程考核功能,应当本着知行合一的理念,充分发挥各种考核的优势,促使学生自觉将理论认知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为,使学生既具有丰富的理论功底、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又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1]朱熹.朱子语类(壹):卷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