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路基填筑技术研究
2014-08-15潘安平
潘安平
(贵州省三穗公路管理段)
1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某段路基全长4.59km,施工段属于双侧加宽段。其中,K11+700~K14+758段为整体式路基,宽度为32m,K14+758~K19+740段为分离式路基,路基大部分在曲线上,纵向坡度交替变化。沿线多处路基在水田地中,淤泥厚,软土层较厚,地质不良。
2 施工准备
(1)应在开工之前现场恢复和固定路线,其中包括中线及高程的复测,水准点的复查与增设,横断面的测量与绘制等。
(2)开工之前应进行施工放样,现场放出路基边缘、坡口、坡脚、边沟、护坡道、借土场、弃土场等位臵,标明其轮廓。
(3)土质试验。应在开工前对工程沿线及借土场取有代表性的土样,按JTJ051-93标准试验方法,进行天然密度、含水量、液限、塑性指数等试验;用于填方的土样,应测定其最大干容量、最佳含水量。
(4)试验路段的施工:路基施工前采取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做试验段,从中选出最佳路基施工方案,指导本合同段路基工程的施工。
(5)清表。首先对施工段用全站仪进行放样,以确定坡脚线,根据中桩及相应高程测出施工段横断面面积,对工程量进行复核;然后对其进行清表,清表采用小型推土机配合挖掘机及人工结合的方式进行,将横坡大于1∶5的地段按要求做成台阶,推土机清除表土,自卸车运至指定弃土场。最后将表面按填筑要求进行整平与压实。
3 路基填筑主要施工工艺
(1)对完成强夯及冲碾后的基底用平地机将现场整平,使基底表面没有明显的凹凸,路基表面设置2%的横坡,以保证排水良好,然后用重型振动压路机静压一遍,检测压实度合格后准备回填土方施工。
(2)该部分路基属于双侧加宽段,路基填筑采用水平分层、纵向分段施工的方法进行施工。首先对旧路路基边坡从老路基边坡土路肩内侧(50cm)按1∶1.5坡率进行刷坡,将刷坡土运至弃土场。填筑前,沿旧路堤边坡挖成2m宽台阶,最底部台阶宽度不小于2.5m,各台阶向路堤内侧倾斜4%。自下而上开挖一级及时填筑一级,每级台阶顶面进行冲击碾压补强。在路堤土方填筑部分按设计及要求铺设单向土工格栅,在上、下路床底部铺设2层双向土工格栅,伸入旧路基不小于150cm。
(3)根据每一自卸车的拉料量计算出每一车料的卸料间距,现场专人指挥,确保每一层的填料在摊平后的松铺厚度不超过30cm,(沿路线方向每隔10~20cm在边桩位置处设立标杆尺,拉线绳控制)。并且保证路基填筑范围内的填料均匀,填料中有机质的含量小于5%。
(4)填筑第一层前,应先对基底进行洒水碾压,以使基底表面的虚土达到一定的压实标准。为保证路基边坡的压实度,路基外侧按设计规范要求加宽填筑50cm。用推土机将填料整平后,根据测定填料的天然含水量W,按该填料的最佳含水量,计算补充水量,进行补水,使填料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补完水后每隔一段时间测一次含水量,当填料的含水量达到或接近其最佳含水量时,组织人员配合平地机精平,检查填料的松铺厚度、平整度及含水量。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后即可进行碾压。为了使填料能达到最佳含水量附近和加快施工进度,对填料采用提前洒水闷料的方法。
(5)填筑至路床部分时在路床底及上路床表面分别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上路床换填30cm厚沙砾土,压实度不小于96%。
(6)碾压:采用YZ-18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先静压1遍,然后振压6~8遍。碾压时,压路机车速控制在4km/h左右,振动频率在25~30Hz(1500~1800次/s),振幅一般在1.5~2.0mm范围内。碾压时应自路基两侧向中间进行,超高段的路基由内侧向外侧依次错轮碾压。(注意事项:扬尘严重时应洒水,当土的含水量较低时,宜于前1d洒水湿润。冲击碾压时应注意冲击波峰,错峰压实,冲压5遍后应改变冲压方向。设置土工合成材料。冲击碾压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重,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
(7)路基压实度的检测。土方压实度检测方法为灌砂法,根据设计要求路基不同部位的压实度应达到标准。检测压实度时每200m每压实层检测4处。
4 结语
高速公路填方施工应该受到各种方面因素的影响,会经常出现一些高高填方、陡坡路堤、半挖半填、填挖交界、浅层软弱富水地基处理等状况,而且必要要对施工中产生的一些降雨现象进行有效的克服,如果没有进行较好的处理,那么会严重影响路基填筑工程的质量,将影响行车舒适及安全,并给运营以后的管养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要格外重视。填方工程质量控制没有应用什么尖端技术,其成败的关键在于管理,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规范和设计的要求不折不扣地付诸实施。试验、检测、观测是必要的,以数据说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质量管理水平和档次才能不断提高。
[1] 毕新宁.浅谈高速公路路基填筑监理的注意事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56-57.
[2] 万智.细粒土的压实特性与潮湿地区公路路基填筑控制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