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淅川:碧水蓝天映渠首

2014-08-15杨沙平李乐乐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4年11期
关键词:淅川淅川县渠首

□杨沙平 □李乐乐(本刊记者)

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大地万木葱茏,老城镇狮子岗村毗邻丹江口水库的荒坡上,十几位农民正挥镐扬锹,忙着挖坑、培土,建设库区生态隔离带。

“今年汛后南水北调就要通水了,我们要为保护水源地水质出一份力!”种植大户王中玉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动情地说。

南水北调,千秋伟业,成败系于水质好坏。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淅川县担负着一库清水送京津的重任。随着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在即,生态绿化、水质安全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构筑南水北调生态屏障,保证源头水质,成为近年来淅川水利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水保建设:护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淅川县集山区、库区、移民区于一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保护区和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担负着向京津地区输送优质丹江水的历史重任。其国土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76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任务异常繁重。

“必须把保水质迎通水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以保水质迎通水统揽全局,首先是保水质迎通水,然后才是经济发展,”谈到水源地水质问题,淅川县县委书记马良泉说道,“一切行动都必须无条件服从服务这个大局,不能有任何动摇,更不能有任何含糊。”

近年来,淅川县把保证源头水质,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以项目为支撑,以生态高效产业为引领,扎实开展南水北调源头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强力推进渠首生态建设。截至目前,共投入项目资金近2亿元,先后实施了长治、丹治等多个水保项目,对全县70余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开展渠首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水土保持,2007年以来,淅川县水利部门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30平方公里,建设坡改梯12万亩,修建小型水保工程1万余处,新增水保林1.50万公顷,人工种草850公顷,林草覆盖率由47.30%提高到62.50%,实现生态修复面积5.90万公顷,生态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淅川县以水土保持主体的农建工作,连续9年获“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连续11年获南阳市“兴水杯”,2009年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这是汗水与心血浇筑的荣誉簿。

调整思路:构筑坚实的生态屏障

记者发现,按照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挖掘土地潜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淅川县逐步树立了以“涵养水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保护水质”为主的后移民时期水保工作新思路。

在库周深山区,以荒山造林和封禁治理为主,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建设旅游型水保、生态型水保。在库周低山丘陵区,以坡耕地改造为主,实施农综开发,减少面源污染,建设经济型水保和公园型水保。同时,推广清洁流域建设,在“丹治二期”水保建设中坚持走清洁、生态旅游型治理路线,通过坡改梯、荒山造林、修建拦沙坝、疏溪固堤等措施,在防治面源污染的同时,对流域内村容村貌、垃圾污水等进行系统整治,确保清水入库。

对库区周边的不同区位,淅川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因地制宜,构建水土保持的层层“防线”。山顶以生态修复及水保林为主,采取疏林补植、沼气池、省柴灶等措施,促进生态的快速恢复,提高植被的涵养水源能力;坡面以坡耕地改造为主,发展经济林果,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以经济效益调动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坡角环库区域建设生态隔离带,利用植被来防洪护岸并拦截上部泥沙;消落区大力种植各种水生植物,来吸收农药、化肥及各种富营养物质,起到进一步净化水质的作用,构筑起一道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生态淅川:地方发展、群众致富

为了全力服务南水北调,淅川县10万亩农田被淹,400多家高耗能重污染企业被关闭,全县财政经济和农民收入都有很大的损失,淅川库区“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群众要致富”成为了一个难题。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淅川县把水土保持与生态产业培育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变“三难”为“三赢”的新路子。

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一期工程中,水保监督人员严厉打击破坏水保设施的违法行为,吸引原有承包人加大投入,巩固和壮大了“南桔、北桑、中果”的水保生态产业。为保证渠首生态,净化源头水质,重点通过强化水保监督执法,巩固治理成果,有力地服务了渠首生态建设。

淅川县水利部门利用水保项目、小农水项目,为县域生态产业服务,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近两年来,先后为全县24处茶产业基地、3处金银花基地、2处玫瑰和芦荟基地、1处软籽石榴及竹产业基地配套了水利浇水灌溉设施,在渠首沿线干渠两侧实施了绿化水利配套,促进了生态产业发展。

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二期工程建设中,结合流域特点,突出生态旅游观光主题,吸引社会企业注资,共同开发。近年来,全县累计吸引社会企业大户投入资金2亿元,发展生态农业及林果业。通过典型引导、示范带动,在社会上形成了踊跃投资水利的浓厚氛围,走出了一条多元化治理水土流失的新路子。

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流域治理项目区内,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杏、桃、花椒、核桃、湖桑、茶叶、柑桔等,培育打造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水利产业基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水保产业的比重达65%以上,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

经过半个世纪的漫长等待、8年的艰苦鏖战,一渠清水润京津的壮美图景,终于在万众期待中呼之欲出——今年汛后,来自千里之外的丹江水,将滔滔汩汩流进华北和京津地区的千家万户。在淅川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干渴的北方,从此将畅饮清流。

“淅川县水土保持工作探索了一条水质保护与治理荒山荒坡、调整产业结构、致富群众相结合的好路子。这个模式很好,生态建设工作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今后要长期坚持下去。”今年4月29日,河南省省长谢伏瞻在调研淅川县水土保持工作时,殷切地说:“找准国家、地方和群众三者利益的结合点,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渠首淅川建设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实现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群众要致富的‘三赢’目标。”

猜你喜欢

淅川淅川县渠首
昆仑渠首改建水力模型试验方案研究
淅川兰沟墓葬区M12 和M25 发掘现场
淅川县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生态淅川”建设中的人大力量
锣鼓奏响和谐曲
浅谈新疆多泥沙急流排沙系统运行管理
淅川县
淅川:教育事业在人大监督中结硕果
让每一条代表建议都能“落地有声”——河南省淅川县人大常委会督办代表建议工作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