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禹治水
2014-08-15陈隆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陈隆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1 有关大禹治水的两种观点
大禹治水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大禹治水的真实性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认识。首先“由于鲧禹治水年代久远,现有传说都是春秋战国时人所追记,有不少矛盾歧异之处。加之传说中由于对禹的崇拜,有夸大、附会入许多神话性的内容,而且至今地下考古尚未取得实证。故它的真实性在近世以来受到了很大的怀疑。甚至对于鲧、禹这两位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治伏水患的民族英雄,也有为鱼、为虫、为神、为生殖崇拜等种种传说。”也就是说对于鲧禹治水的大事,往往采取将信将疑的态度。
除了受疑古思潮的历史观影响外,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大禹治水有广阔和深刻的自然和社会原因,大禹治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深刻意义。有学者认为“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件历史大事件就是大禹治水。那时社会已经进入原始公社末期,主要经济形式由狩猎、畜牧向农耕过渡,农业已进入锄耕阶段,因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必然由丘陵向平原转移。而在黄河等大江大河下游平原生产和生活首先遇到的是洪水的威胁,在一次范围广大的洪水之后,发生了可歌可泣的史诗——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治水是各部落大规模的集体行动,禹由于指挥成功、使他具有较高的威望和权力,在当时生产力发展和阶段分化的基础上,禅让制逐转变为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治水活动在这次社会变迁中,起着某种催化剂的作用。”我们认为后一种观点更符合历史的事实,大禹治水使中国早期社会发生了质的转折,由于大禹治水的成功,中国早期社会完成了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大禹治水影响并直接作用了中国早期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诞生。
2 大禹治水与中国早期社会的重大转折
大禹治水对中国早期社会的影响在于通过治水不仅消除了洪水泛滥的灾难,而且通过大禹治水准备了中国早期社会转折的各种条件,使中国社会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些转折主要体现在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和公共权力的转化。
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和公共权力的转折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大禹治水对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和公共权力的转化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最早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出现,恰好处在大禹治水以后,说明这一变化的最明显不过的事情是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在禹以前,部落联盟议事会议的首领是通过选举的形式产生的,著名的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就是如此。但从禹开始,禅让的传统被破坏了。禹的儿子启用武力夺取了禹原来的职位,开始传子世袭制,奴隶制国家最终形成了,这就是传说中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走遍东西南北各地,遂依据地形的特点,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记有周太史辛甲的话:“大禹曾经到过的足迹,被画为九州大地。”同书宣公三年又记夏初曾“贡金九牧”,杜注:“使九州之贡金。”《吴越春秋》卷六记禹贡“根据地形地势划分州”;《楚辞·天问》在问到禹的事迹时说:“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墨子·尚贤上》述:“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大量的史料记载证明,禹时已把他统辖之地划为九州。宋代出土的春秋时齐国铜器《叔夷钟》铭文记:成汤“敷受天命,剪伐夏祀,败厥灵师。伊小臣惟辅。咸有九州,处禹之堵。”杨树达释:“堵当读为土”。可见在夏之末商初,禹土即为九州之说十分流行。《说文·川部》释“川”字云:“一曰州,畴也,各畴其土而生之。”禹划九“州”,当用此义。由于洪水的袭击,人民大量流动,氏族制度解体。恩格斯指出:“国家和旧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是按地方来划分他的国民。”禹画九州,即已具有国家的雏形。”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在大规模的治水过程中,需要公共权力对治水事业进行统一的调动和安排,《国语·鲁语下》载大禹在会稽山祭祀群神,召集各部族酋长前来与会,部族酋长防风氏由于迟到而被大禹杀戮,这件事说明在治水过程中大禹逐渐掌握了国家出现后君主才能拥有的生杀大权。他号令威严,权行天下,四海之内“罔有不服”,因此,认为“禹掌握的指挥治水的公共权力,转化为高居于诸侯、百姓智商的王权,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质的演进。”
总之,大禹治水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深远意义的大事,它对中国早期社会的转折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 大禹治水推动了中国早期社会转折的原因分析
大禹治水为什么能推动中国早期社会的转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根据目前古文献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学术界普遍认为在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确有一次大范围的洪水泛滥,这次大洪水发生期间大约在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是一次对世界许多地区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全球性气候异常事件,而就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洪水泛滥的地区非常广泛。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古兖州,今山东西北部和河北东南部;古豫州,今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古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南省、河北省得北部;古荆州、扬州、徐州,今湖北省及以东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古雍州、梁州,今陕西、四川两省和甘肃、青海的东部。由上述各种古史记载的考察可知,大禹当时治水的地域几乎遍及九州大地。既然治水的地域如此广阔,在信息交流不畅的时代,四方支援通力合作,协调配合便成为治水成功与否的关键。大禹治水的事业得到了天下各族各地首领和贤德之士的支持。《史记·殷本纪》载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祖先后稷都曾佐禹治水而有其功,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得到了各地部族首领的襄助。《荀子·成相》载大禹治水得“得益、皋陶、横革、直成为辅。”皋陶来自东方,应该就是沿海部落的首领。得益就是《吕氏春秋·求人》中所说的化益,其原名为大费,舜赐姓嬴氏,是嬴姓各族之祖,也是西方秦人的祖先。《国语·周语下》还记载大禹治水时“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这是说炎帝部族共工氏的后代,带领四岳部族前来帮助过大禹治水。由此看来,治水不仅涉及的地域十分广阔,而且参与的部族又相当众多。当洪水之害成为各氏族部落共同面对的生死攸关的头等大事时,彻底消弥水患,各个部落不仅要通力合作,而且也需要强有力的统一领导,需要组成固定的领导机构,去大规模地组织人力物力。这时各部落公推的领袖人物就获得了部落联盟议事会议的首领从未有过的权力。不仅如此,在长时间的治水过程中,还会形成一套严格的领导机构,有学者认为这套治水领导机构对国家政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治水过程中禹与其他它氏族首领之间的关系由平等协商转化为国王和诸侯的臣属关系。学术界普遍认为在我国,大禹治水过程中形成的制约各氏族部落的领导机构,当是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前身,因而,治水本身也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一样,在奴隶制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促进的作用。这大约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为什么恰好出现在禹治水之后的缘故。而大禹治水与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出现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当是这次治水特别著称的社会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禹不仅领导了华夏各族的治水斗争,解除了洪水泛滥的巨大灾害,而且他还初步建立中国早期国家的领导权力机构,从而为国家的出现和社会的转折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1]周述春.四千年来黄河北流改道与鲧禹治水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1).
[2]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M].科学出版社,2002.
[3]周魁一.水利的历史阅读[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4]杨善群.大禹治水地域与作用探论[M].学术月刊,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