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主导式研究生医德教育模式及意义1)

2014-08-15周丽霞

护理研究 2014年24期
关键词:医德导师研究生

周丽霞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生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生培养是为国家建设提供高等医学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研究生数目的增多,研究生教育不断深入推进,对研究生的医德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将比以往更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更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建设创新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历史使命,这就意味着研究生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培养研究生,培养好研究生就成为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大问题。导师是研究生学习期间联系最紧密的人,对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导师的道德修养、科研方式以及生活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做人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1.1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研究生在教育过程中,与导师接触时间最长、最紧密。在研究生期间,导师既要医疗实践,又要教书育人,引导和督促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导师的作用在于既要做好学问,又要以责任为旗,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正确判断,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阅读,选择专业方向,指导毕业论文以及未来的专业规划。这些都可以让研究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所选的专业,并选择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从而让研究生顺利度过自己的学习时间。

导师的学识、研究能力和水平,导师所具有的前沿性研究视野以及开拓性和挑战性的学术勇气和品格,直接影响研究生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确认、研究兴趣的产生以及研究的前沿意识和展开研究的精神品性。研究生在导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开拓、探索,主动学习,知识结构不断地更新,医务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培养出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1.2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 “师德如山,仰之弥高”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的感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做人。“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导师与学生经常接触,也就决定了导师应当承担起人文精神重建和倡导的重任,身体力行的去感染学生,而不是被社会裹挟前行。费希勒在《论学者的命运》一书中这样说道,“如果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又用什么去感召呢?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还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善良呢?”

导师通过及时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让学生学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认识和对待研究生学习,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修养和人格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和锻炼。我国的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重视人本身的修养,重视伦理精神和价值。导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医疗活动是以病人为中心。培养学生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以立德为首,就是做人,也应该是现代医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1.3 指导学生正视“医疗危机”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目的的认识不断地深化和泛化,手段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人们在实现医学目的的同时,往往被新发明,新手段和新技术所迷惑,甚至做出与医学目标和道义不相符的行为,以至现在有人要叩问医学的目的是什么了。”新技术固然是现代人的福祉,但同时也成为财政的一大负担,引起了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的“医疗危机”。“医疗危机”是指当代医学的现实和未来走向与社会公众期望之间的矛盾,其核心是医学的现状满足不了人民的健康需求。具体表现为:医疗费用昂贵,卫生资源分配不公,高技术滥用和浪费,医疗服务商业化倾向,医学诚信缺失,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不尽如人意,误诊率居高不下,医疗事故频发,医源性与药源性疾病增多,忽视预防保健和基层卫生服务,对病人冷漠,医患关系物化等[1]。

研究生的学习初始,通过导师的引导和教育正视医疗危机的存在,尽医学最大的努力,去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树立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现代医学发展成为真善美的统一。医学直接以人为研究和关注对象的特殊技艺,是唯一的以维护生命为目的的特殊技艺,以改善人生、完美人生为宗旨。因此,研究生在正视生存现状的前提下,维护生命的尊严。

2 构建导师主导式研究生医德教育模式

医德教育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我国的本科阶段的医德教育大部分都单一地依靠课堂讲授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内容也仅停留在书本内容上,学生普遍感到抽象和乏味。进入研究生阶段,由于学习内容的深入更易忽略医德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因此,如何加强研究生阶段的医德教育也就成为导师的重要责任。

构建导师主导式的研究生医德教育模式,就是把坚持导师主导式和学生主体式相结合。首先,要加强导师的示范表率的作用。研究生的管理模式一般是导师负责制。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习的引导者,要不断提升人文素质,践行高尚的道德情操,倡导高尚的文化理念,在学习中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对研究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化的作用。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全面展现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人文风范。其次,完善导师主导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导师主导式的目标就是发展学生个性,通过为学生制定个性发展策略,跟踪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导师必须抛弃机械服从的灌输式医德教育模式,根据医学生在临床工作和医学课程的学习,及时了解到学生的道德困惑,指导学生的道德良知,重塑学生的医德主体地位。第三,导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医德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导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行为,首先要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尊重学生的情感,多表扬,多肯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第四,导师主导式研究生医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以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基础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就像催化剂,能促进导师个人魅力的辐射和渗透,促进高质量授课,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主动表达思想,形成交往互动,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师生关系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畅通的沟通交流。保证了医德教育深化的可能性。导师通过读书报告、伦理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方式以伦理问题为中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医学的道德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深入得把医德伦理内化为学生的医德良心。

3 导师主导式医德教育模式建构的意义

通过导师有意识的培养,让研究生既有高水平业务素质又有良好道德品质,成为掌握最新医学技术的专业人才,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医疗体系。

3.1 实现研究生的社会功能 研究生作为掌握和运用技术的人,也必然有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自己理想的信念,有着自己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研究生以后要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发挥怎样的社会功能,就更加值得重视。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不但不能发挥作用,反而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导师主导式医德教育要让学生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学习社会规范,能更好地履行医生独特的社会角色,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社会人与自然人相对,主要是指经过长期的社会学习而被社会化的人。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在于直接服务对象是有病痛的人。因此医生应该有一种对病人和社会负责的责任感。责任心是自觉的执行力,是社会良性运行的保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潮的出现对医学研究生的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医疗行业的不断改革,破除了医生的依附和依赖心理,个人的权利、尊严和个性开始得到尊重,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开始得到发扬。但是也造成了一部分医生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泛滥,利他主义、集体观念、国家观念淡薄,重功利不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马克思曾说过:“人在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实现其存在意义,也只有通过社会功能的实现才能彰示个人价值。研究生通过导师的率先示范,树立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

3.2 增强人的个体价值 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研究生一直作为个体存在。导师主导式的研究生医德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的作为社会成员实现其社会功能,同样重视人自身个体价值观的实现。如何认识人的个体价值,这就涉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一个没有树立起人生观的人,可能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自己的发展。有些人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导师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了解,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经济的求利性破除了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个人开始注重物质利益,注重工作绩效,追求个人成就的新观念,这也就使得一部分医生陷入物质主义和个人功利主义,思想道德观念逐渐淡薄,开始只讲金钱,利益而不讲道义、风格和良心。医德教育正是意识到这一点,让医学回归人文精神,让医学真正闪现善良之美。让研究生对人生需要、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念有了正确有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实现社会人和个体人的和谐 江泽民曾提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越充分,又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破除了平均主义思想,安于现状思想和惰性思想,使人们的开拓进取精神、创新求变精神逐步得到发扬,但也造就了某些人的投机心理和赌徒意识增强,从而大搞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尔虞我诈。而研究生要转变急于求成、享乐意识,要对社会现实中碰到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认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在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才能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内在精神支柱和理性社会责任感的强大动力。

研究生在关注自我,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明确责任意识,认清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有奉献意识,把爱由自发的情感上升为道德上的自觉,彻底地体现新时代医务人员“仁”的精神。“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病人,把良心留给自己。”这是新时代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要求,也是对医学研究生的基本要求。社会成员个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爱护,人人都有一份爱心,这个世界才充满希望。

医学是一门关系人生命和健康的学科。医学研究生需要有慈悲之心、仁爱之心、同情之心的人,内心始终怀有“仁爱”之心,无愧于医生称号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希波克拉底指出,“医生应该胸怀纯洁和圣洁度日和操业,按照自己的才能和决心救助贫困,维护病人利益。才能和能力是医学技术,而决心和操守则是建立在医者神圣同情心基础之上的善良意志。才能与决心的内在统一,即‘德高医粹’才是医者的根本追求和医学职业精神的精髓。”[3]导师不仅是医学科学知识的继承人、传播者和创造者,也是医疗道德文化的桥梁和重要影响媒介。导师在研究生的医德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激发研究生的情感认同,引导其完成由医德认识向医德情感、医德意志、医德信仰升华的心理过程。医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高级医学人才,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程提供保障。

[1]郭航远,马长生,霍勇,等.医学的哲学思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8.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

[3]陈山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55.

猜你喜欢

医德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
论医德考评中的自律导向*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