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本土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听说能力障碍因素调查报告
2014-08-15谢粤湘
谢粤湘
(湖南中医药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1.引言
伴随英语在全球的普及,英语的本土化也成为一股热潮。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既包括语言上的中国特征,即中国英语变体的形成,[1]也包括中国文化的移入,即英语在中国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承载物和传播媒介。[2]在英语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背景下,如何对此变化做出及时和适当的反应,由此积极调整我们的教学,彻底改变我国高校英语听说教学费时低效和高校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仍在低层级徘徊的状况,非常重要和必要。
2.问卷调查实施情况
(1)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在湖南省高校大一和大二学生中进行,共发出问卷555份,收回525份,有效516份。参与问卷调查的高校有包括中南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在内的共七所高校。所涉院校中既有位于省会城市的院校,也有位于地市和较偏远地区的院校;既有一本院校,也有二本和高职类院校,具有较合理的分布和代表性。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涉及35个专业,其中英语相关专业3个;非英语专业32个,覆盖文、理、工、管、医、药等专业领域,跨度较大,也具有较合理的分布和代表性。
(2)问卷设计
问卷共设计30道小题,每题4-5个选项,要求参加调查的学生按照个人的实际想法和情况认真选择和填写。该30个小题涉及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诸多方面,包括:自我评价及自我期待、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障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课堂教学及课后训练和教材建设等。可以说是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的客观状况和实际障碍所在。
3.调查结果与讨论
(1)自我评价及自我期待
仅有约 8.9%的学生认为自己大学阶段的听说能力与高中时相比“有明显进步”,而有约40.3%的学生认为,“有所进步,但差别不大”。这两类学生相加,约占到所有参加调查学生人数的50%。而认为自己的听说水平与高中相比“没有什么进步”和“有明显退步”的学生也占到了所有学生的50%多一点。这些数据表明,高校英语教学仍旧需要对“聋哑英语”的状况做出积极调整和回应。
从数据看来,只有稍多的学生(38.2%)对自己的语音有信心,仅有19.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口头表达流畅,很少有学生(8.3%)认为自己的词汇量较大。
这也说明词汇问题对学生的口语水平影响非常之大。同时我们也发现,约 40.7%学生表示“应该尽量模仿美式发音”,约14.5%的学生认为“应该尽量模仿英式发音”,还有约30.6%的学生认为“模仿美式发音或英式发音都没问题”。这说明学生还是希望自己的发音能尽量符合当今两大英语变体的标准,并对美式发音有所偏好。只有 5.6%的学生认为“应尽量保持中式发音,因为这是中国人讲英语的特点”。令人感兴趣的是,有26.3%的学生对语音的态度有一些新的变化,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对方能听懂自己的意思,即使是中式发音也没有关系”。而这样的观点恰恰是合乎英语作为国际交流语言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潮流的,也值得我们对当今中国学生英语口音训练深入思考。
就对自身口语水平的期待而言,高达47.9%的学生选择能流利表达“自己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修理工具,挂号看病等)”,这说明学生对自身口语水平有着极为理性和实用的倾向,也说明我们的口语课应该着重解决学生这一方面的需要。而选择流利表达“英美社会、文化的一般情况”和选择“中国本土社会、文化的一般情况”的学生比例类似,分别为17.4%和18%,这也说明口语教学不能再想当然地全盘只涉及英美的情况,而完全置中国自己的情况于不顾。这也是过去和当前口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误区。
(2)学习态度
学生练习听和说的积极性非常之低,选择回答“偶尔练习,没有每天坚持”的学生达到了60.2%,更有18.2%的学生表示“几乎从来不练习”,两者相加几乎占到了所有学生的 80%,这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约有 5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听说水平与高中相比没有多少进步。查其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约69.2%的学生表示“周围都是中文环境,没有练习听力和口语的动力”,其余学生则分别归结于“基础差”,“口语和听力不好,考试照样可以过”,“将来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用不上口语和听力”,以及“老师的教学不能令人满意”。从数据来看,近七成的学生是对英语听说练习的环境不满意的。这就告诉我们,如何改善或改造学生“周围的中文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学习动机
有约 39.9%的学生因为“听和说是英语学习的必要内容”而进行听说练习,另有约 7.7%的学生是“为了将来的就业能具有一定优势”,约5%的学生是“为了将来出国深造”和“因为老师、家长要求练习”,只有 19.7%的学生认为练习听和说是因为“能展现个人良好的英语能力”。这说明,相当多的学生(约43%)对英语听说能力抱有一种“工具主义”思维,其练习听说的动机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前途的需要。而也有相当多的学生(约45%)对英语听说练习持有较为被动的态度,属于“不得已而为之”。我们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练习听和说的被动态度,要想方设法突出英语的“工具价值”。
(4)学习障碍
近七成(65.6%)的学生表示“听懂了对方的意思,但积累的词汇和表达有限,无法做出合适的回答”是“跟他人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时最大的问题”。这再次说明词汇问题是学生口语水平的最大障碍。还有19.4%的学生表示最大的问题在于“听不懂对方的表达”,这也显示这部分学生的口语水平受限于其词汇积累和听力水平的低下。
就妨碍自身听力水平的主要原因而言,有高达56.6%的学生认为是“课后自己花在听力训练上的时间不多”,还有高达 41.5%的学生认为是“自己掌握的词汇量太少”,从而又一次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帮助学生有效积累词汇,积累哪方面词汇的问题。还有31.8%的学生认为是“自己在听的时候会习惯性的将听到的内容一一翻译成中文,造成跟不上听力材料节奏”。这个数字还不小,说明在培养学生英文思维方面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5)课堂教学及课后训练
就理想中的口语课堂分组方式而言,约有近65%的学生认为应随机或固定以4~5人一组为单位进行口语练习。而认为应随机或固定以2人一组为单位的只有27%左右。这说明我们以往在口语课堂上常用的 2人一组的分组方式实际上是不太受学生欢迎的,学生们可能在4~5人的小团体中,更有安全感,从而能更有效地进行口语练习。
近一半学生(47.7%)选择课后“听英文歌曲,收看英文电视连续剧或英文电影”来进行口语听力训练。同时,有约 30.2%的学生表示会选择“收听或收看 CCTV NEWS,VOA或BBC等英语电台或电视节目”,这说明学生更乐于在娱乐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但也并不排斥选择更为严肃的方式。也有35%的学生表示会“听过级考试的真题或模拟题”,这个答案告诉我们,大学里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听力训练的状况并未得到彻底的改观。
(6)课程设置及师资配备
就听力和口语课的课程设置而言,参与问卷调查的 7所高校情况大体相似,即英语和英语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单独的听力课和口语课,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基本开设的是听说相结合的“听说”课,教师上课也以训练学生的听力为主,同时稍稍兼顾学生的口语。
从听说教师的现实配备上来看,英语及相关专业基本是听力课由中国老师来授课,而口语课则由外籍教师授课;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则由同一位中国老师在综合英语课和听说课中“包揽”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训练。对于学生而言,其最期待的两种教师组合依次为:“听力老师由中国老师担任,口语老师由外籍教师担任”(47.1%),“听力课和口语课合为听说课,由中国老师与外籍教师合作完成”(27.7%)。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中国老师在听说训练上担当的重要作用是比较认可的,也乐于尝试“中西结合式”的教师组合。
就由外籍教师教授口语的129名学生(占总数的25%)而言,高达41.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学到更为地道的发音和表达”,远远高于“能有机会更近距离地与外籍人士交流”(29%),“能更直接地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和文化”(22.1%),“能带来更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22.6%),“能体验到外籍教师与中国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29.4%)。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发音和表达有着更高的期待,与其他因素相比,更注重提高自己语言的“规范性”。
就外籍教师的教学效果而言,近半数对外教教学不太满意的学生反映:“由于语言障碍,外教与学生之间沟通较少,课堂上以外教讲,学生听为主”(33.7%),“外教并非教育专业出身,在课堂教学上没有章法,随意性较大,对大学口语教学的深度和难度把握不准,有时感觉是在给小学生上课”(28.4%),“外教上课的内容基本上以英美国家的社会生活为主,基本不涉及中国的内容,学生课后仍旧无法开口用英文讲述自己本土的人和事”(13.5%),“外教讲的东西跟日常生活距离过大,实用性不强,出了教室基本上就没用了”(13.2%)。这说明学生对外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较多的意见,也说明在外教的聘请、管理和外教的授课内容方面,教学管理机构应有更大程度的干预和沟通介入。
而对于387名(约占总数的75%)由中国老师教授口语的非英语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当被问及“关于中国老师有哪些描述符合实际情况”,有47%的学生表示“中国老师能适当运用母语,有助于教学效果”,有40.1%的学生认为“中国老师教学态度认真,上课能循序渐进”,有 30.8%的学生表示“课后与中国老师的沟通交流很容易”。这说明中国老师的母语对其口语教学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是大有帮助的,学生也并不排斥在口语课堂上适当使用母语,并且对于中国老师教学上的循序渐进,学生也很认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参与此次调查的中国老师并无一人有在英美国家留学或进修的经历,学生对其口语发音认可度不高(8.5%),认为其善于激发课堂活跃气氛的仅有10.6%,认为其上课的内容贴近自己的真实生活的也仅仅占21.9%。
(7)教材建设
由于七所高校均只有英语相关专业有独立的听力课和口语课,其他非英语专业都只开设了听说相结合的“听说课”,并且课堂也以听力训练为主。因此从听力和口语的教材使用情况来看,只有英语专业有分开的听力教材和口语教材。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基本没有单独的口语教材。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的编纂上要均衡地考虑以上因素。有43.8%的学生认为应该教材应该“在以中国本土的内容为主的基础上,世界上不同国家文化的内容都要选一些加进去”,这个比例是最大的。这也告诉我们,教材的编写要好好考虑当代大学生不断增强的本土意识和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3.9%的学生认为加入的应该“大部分为中国本土的内容,小部分为英美国家的内容”,以上两个数字相加达到了近60%。当然,也有32.7的学生认为加入的应该“大部分为英美国家的内容,小部分为中国本土的内容”。从数值来看,比例也不小。这些学生的观点相对保守些,但毫无疑问也肯定了中国本土内容的重要性。
4.结论
必须认真分析高校学生所处的中国语境,紧扣他们绝大部分的“跨文化交流”只发生在中国本土的这个实际,坚决从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的视角切入英语听说能力障碍这一老问题,深入进行以英语听说教学为核心,多课程、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实证性研究,提出真正适合高校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目的的解决方案。
[1] 李文中.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2] 李文中. 英语全球化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人文影响[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