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国并购背景下企业协同整合能力的内涵与维度构成述评

2014-08-15吴道友

关键词:文化整合协同效应跨国

吴道友

(浙江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其中最为典型的方式就是并购外国企业或者股权。2004年,联想集团启动了对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这成为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市场的一个里程碑。2010年,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实现了中国车企全面收购豪华汽车品牌的创举。2012年,三一重工联合中信产业基金,收购德国混凝土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100%股权,大连万达收购世界排名第二的院线集团AMC 影院公司。跨国并购作为中国企业融入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创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然而在一些跨国并购案例中,中国企业虽然成功实现了对欧美发达国家目标企业的“逆向收购”,完成诸多令人侧目的“蛇吞象”式并购壮举,但由于并购后整合不成功,始终没有逃出“赢家诅咒”的宿命,结果以失败告终。Mirvis 和Marks指出,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除了兼并时间、目的、对象和交易价格等方面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控制失当。

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对国内外的文献回顾,梳理了跨国并购背景下企业协同整合能力的内涵,评述了协同整合能力的概念模型及维度结构,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地方,以期为未来跨国并购企业的协同整合能力研究提供更好的基础。

二、协同整合能力的内涵研究

(一)协同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Ansoff 从经济学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将其界定为“企业合并后的整体价值大于原分散企业的价值之和,即取得无形和有形利益的潜在机会及这种潜在机会与公司能力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管理学领域,部分学者将协同称之为“协同效应”,并分为“静态协同效应”和“动态并购协同效应”。Weston 提出了静态协同效应的概念,将其表述为2+2 =5;Sirower 提出了动态协同效应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企业合并后要求达到比企业单独存在时预期更高的业绩水平”。

(二)协同整合能力的概念

资源整合绝不是纯粹的对零散的资源进行拼凑,要想达到整合的效果,就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与优化,使资源之间产生协同效应,即企业的协同整合能力。毛克宇和杜纲认为协同整合能力包含五类协同要素:资源协同、制度协同、知识协同、流程协同、关系协同。潘开灵、白列湖和程奇从要素的角度提出协同整合能力的概念,即各协同要素相互作用、协调配合促使系统向有序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管理协同作用发生倍增或放大。

邹志勇则指出,协同整合能力理论模型主要由微观、中观、宏观等三个层面的协同因素组成。微观层面的协同整合能力主要表现在流程协同整合能力、契约协同整合能力、创新协同整合能力和商务协同整合能力等四个方面;中观层面的协同整合能力主要表现在资源协同整合能力、组织协同整合能力、制度协同整合能力和信息协同整合能力等四个方面;宏观层面的协同能力主要表现在战略协同整合能力和文化协同整合能力两个方面。各层面中的协同因素相互作用、协调配合使集团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形成企业集团自身的协同整合能力。

综合上述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协同整合能力是指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后吸收被并购方的有形及无形资源,使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将其与自有资源进行匹配优化,使并购后的企业价值大于分散企业价值之和的一种动态能力。

三、协同整合能力的维度结构研究

对于跨国并购协同整合能力的维度结构,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视角进行了研究,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职能模块的视角

从职能模块的视角对于跨国并购协同整合能力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整合能力、财务整合能力、文化整合能力。

1.人力资源整合能力

并购整合工作需要高质量的人才,人力资源的整合决定了并购后公司的工作效率,是并购成功的基础。国内外对并购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第一种是Hanson 提出的过程整合说,包括编制企业人力资源整合方案、进行人力资源尽职调查、做并购双方员工的综合收入差异分析、制定与员工交流的策略、制定人员留用政策、关注并购后企业领导团队。第二种是Schweiger 提出的阶段整合说,从管理交易、过渡、管理事例等三个阶段对人力资源整合进行了论述。第三种是郭俊华提出了协同整合说,其在《并购企业知识资本协同理论研究》一书中将会计理论引入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中,使用较多财务数字定量地对并购做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公司并购过程中知识资本的协同效应。

2.财务整合能力

资金流、财务环境和财务政策对于并购公司的运营绩效影响重大,因此,实施财务整合是公司并购后整合的一个重点。Higgins 和Schall 以债务共同保险来解释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认为财务协同效应是并购对并购公司或并购各方资金成本的影响,财务整合是发挥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的前提。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开始对跨国并购的财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侧重于财务整合的方式与策略。张劭(2009)提出将财务整合方式分为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横向整合可以提高整合效率、夯实整合对象的基础工作,但缺乏责任中心之间的沟通,整合局限于责任中心内部,不利于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纵向整合可以强化工作专业化能力,但整合成本过高。赵亮(2006)通过并购企业之间的行业关联度以及目标企业的市场信息关联度这两个因素对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模式进行了分析,得出移植式、分立式、融合式等三种财务整合模式。

3.文化整合能力

文化整合位于整合管理的“冰山”底层,很多并购企业往往忽视对不同背景下企业文化的整合,从而导致企业的最终失败。文化整合理论的研究聚焦于文化整合的模式及其选择上。例如,Berry 将企业文化整合称为“文化适应”,提出了融合、同化、隔离、背离等四种文化适应模式;Haspeslagh 和Jemison 按照组织对自治性的要求和战略的相互依赖程度将企并购过程分为保持、共生、容纳和吸收等四类。

在企业并购文化整合方面,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冲突的产生、文化整合的措施及操作方面。例如,赵曙明和张捷提出要做好并购前的文化审慎调查,成立整合团队,进行跨文化培训,构建共同的组织远景,内化企业文化机制等一系列文化整合措施。

(二)多阶段的视角

关于跨国并购主要分为并购协议签订前的准备阶段以及并购协议签订后的整合阶段。其一,并购协议签订前的准备阶段研究主要是关于目标国家及企业的选择问题,Erel、Liao 和Weisbach (2011)指出,那些处于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的企业通常会通过“顺势”模式向经济与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国家扩张。对于发展中国家,薛有志、吴超和周杰(2013)通过对2011-2012年发生跨国并购的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国有控股企业更加愿意选择北美地区作为跨国并购的目标国。其二,关于并购协议签订后的整合阶段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Brunsman,Sanderson 和Voorde (1998)提出了整合、架构发展、形势分析、设计和执行等四个阶段;Penelope 和Stephen (2005)则根据整合程度将其分为并购前阶段、缓慢整合阶段、快速主动整合阶段、完全整合阶段;

吴道友(2009)以创业管理和战略协同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企业国际创业的适应、选择和发展三阶段协同行为策略模型。此外,周路路、赵曙明和王埏(2012)通过对北京四维·约翰逊公司的案例分析,将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阶段划分为并购后的动荡阶段、运营变革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

(三)动态能力的视角(Dynamic Capabilities)

在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今天,企业在并购后能否保持其核心能力以及发展新的竞争优势,与一个企业的动态能力具有很大的关系。Teece最早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并认为动态能力是涉及管理、组织过程、位置和路径;在Teece 的基础上,Eisenhardt 和Martin 进一步指出动态能力的本质是企业利用获取、整合、重置和释放资源的流程应对或者创造市场变革。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创建、重构企业内外资源从而在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中不断寻求和利用机会的能力,也就是企业重新构建、调配和使用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企业能够与时俱进的能力。

Hamel、Vermeulen 和Barkema (2007);Beckman 和Haunasehild (2008)将动态能力与组织学习论引入跨国并购的决策分析,认为并购可以促进跨国企业向东道国合作者吸取和补充经营经验,还有助于获取竞争对手的更多信息;而新建投资只是在利用企业既有的知识和经营模式,比并购更容易形成认知学习惰性和日常运作的路径依赖,因此,不利于企业增强动态能力。这一假说与不少对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结果是吻合的。

吴先明、苏志文从动态能力视角整合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理论和后发企业国际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对跨国并购企业这一现象和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发掘出“并购企业初始技术能力”、“关键技术缺口”、“有价值的创造性资产”、“技术融合”和“技术追赶”等五个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由此构建了以跨国并购为杠杆的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模型。

四、结论与讨论

(一)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1.研究对象以大型国企或集团企业为主,较少涉及民营企业

在协同整合能力的研究对象方面,以往文献主要是针对大型国企或集团企业的研究,较少涉及对民营企业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对外投资主体中,民营企业数量超过70%,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对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协同整合能力的研究,有助于民营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提升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跨国并购企业协同整合能力的维度构成尚缺乏统一的观点

目前,对跨国并购企业协同整合能力维度结构的提出多凭经验,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维度划分标准不统一,与企业核心能力、动态能力等的区分不清晰,造成维度交叉和混乱,维度结构缺乏实证研究的检验。时代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了更多机遇,但也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以往的维度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出一些新的维度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更多的指导。

3.跨国并购企业协同整合能力的测量没有形成成熟的测量量表

在协同整合能力的测量方面,以往研究较多地运用案例研究法和会计指标研究法间接测量协同整合能力的水平,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协同整合能力的测量体系。如果能够对企业的整合能力、并购的协同效应进行准确测量,则可以真实地衡量出并购的效果,将对企业的并购活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这一点以往研究还没法解决。

(二)未来研究展望

1.从管理熵的角度开展跨国并购企业协同整合能力研究

在跨国并购的整合过程中,会出现有效能量逐渐减少,而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的一个不可逆过程,有学者将之称为管理熵,即整合过程管理效率递减规律。所以,在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必须注重协同的作用,可以通过提升企业协同整合能力克服管理熵的阻力,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管理效率得以提高。

2.对协同整合能力的维度结构进行研究

跨国并购企业所面对的经营环境的复杂性非一般企业所能比拟,中国企业“逆向并购”后的整合难度更大。可以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进行数据与因子分析,得出协同整合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测度这些要素对企业协同整合能力的影响,继而构建跨国并购企业协同整合能力的维度结构。

3.对协同整合能力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开展研究

整合是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增强核心能力的关键,协同整合能力直接决定着核心能力的转移、保护、延展和增强。因此,协同整合能力也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而且是一种动态的、高级的竞争力。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将企业的协同整合能力转化为企业的一种动态能力,提高企业跨国并购整合的成功率。

[1]毛克宇,杜纲.基于协同产品商务的企业协同能力及其评价模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2):165-166.

[2]潘开灵,白列湖,程奇.管理协同倍增效应的系统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07(1):70.

[3]邹志勇.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大硕士学位论文,2008:65-72.

[4][美]帕蒂·汉森(Patti Hanson).并购指南:人员整合[M].张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279.

[5][美]大卫·M·施维(DavidM.Schweiger).整合:企业并购成功之道[M].李远慧,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5-243.

[6]郭俊华.并购企业知识资本协同理论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7-210.

[7]赵曙明,张捷.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整合策略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5):32-41.

[8]吴先明,苏志文.将跨国并购作为技术追赶的杠杆:动态能力视角[J].管理世界,2014(4):146-164.

猜你喜欢

文化整合协同效应跨国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预知子醇提物联合姜黄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协同效应及机制探索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研究综述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共同配送协同效应评价体系构建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火山岩气藏体积压裂多裂缝协同效应及控制机理
自然资源丰裕是诅咒还是福音——基于跨国视角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