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鹏程谈民间文学

2014-08-15郭楚伟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慈母鹏程民间文学

郭楚伟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杜鹏程,现当代著名作家。陕西韩城人。韩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故里,有良好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上,这里流传着大量优秀的民间文化作品,诸如鲤鱼跃龙门、赵氏孤儿及司马迁的传说等。作为在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一代文学名家,杜鹏程对家乡及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从他的许多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民间文学的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

一、“慈母”说

上世纪80年代,韩城市对本土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收集和整理,先后编辑出版了《民间故事》、《民歌》、《谚语》“三大集成”。对此,杜鹏程欣然提笔,为“三大集成”赠诗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文艺,哺育了你。犹如慈母,恩比天高。如旭日升,阳光普照。”关于这首诗的用意和内涵,杜鹏程在1988年9月28日写给现当代文学研究学者段国超的一封信里作了充分的说明:

“你”,“伟大母亲”,后改为“有如慈母”,是指“三大集成”作为民间文学,对每一个人,尤其是对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有如慈母”。

“有如慈母”,当然就“恩比天高”;对世间的人,尤其是对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好比是普照万物的太阳。这当然,也是我对民间文学的看法和感激。

上述话语,清楚地表明了杜鹏程对民间文学的感情与高度评价。他说:“我的故乡在黄河身旁,山川秀丽、景色优美和富于神话色彩。这里有‘禹凿龙门’的传说,有司马迁的出生地方,也有古香古色富于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我少年时,很喜欢看戏、演戏,对秦腔、眉户调、关中道情、家乡秧歌,都很喜爱。”不敢说是家乡的历史文化成就了杜鹏程,但家乡的历史文化就像血液,一直汩汩地流淌在他的身上,那种对民间文学“有如慈母”的感受,正是这种影响的真实表现。

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人类情感的表达形式,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历史上一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联系和影响,彼此借鉴和融合。像《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这些古典名著,其中许多故事情节和艺术形象最初都产生于民间,后来经过文人提炼加工,成为雅俗共赏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民间文学也给文人创作提供了许多资鉴,不少作家即从民间文学中继承了大量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富于变化的艺术形式。杜鹏程也不例外。他说“三九年我从陕北开始,就写新民歌、歌词,有些秧歌剧,也是唱词的连串。”1942年,他甚至撰写了一本《新编民歌二十首》。阅读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在和平的日子里》以及其他散文作品,我们不是同样能够感受到洋溢其中的浓郁的风土人情和质朴自然的艺术魅力?

二、“补史”说

历史是对过往的忠实记录,来不得半点虚构;民间文学是老百姓创作的结果,多想象成分。二者似乎毫无交集。但杜鹏程不这样看。

千百年来,在韩城,民间口口相传的关于司马迁的传说故事多达二三百个。1987年,韩城市文化馆的徐谦夫搜集整理了《司马迁的传说》一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民间传说故事集,其中对司马迁的生平和家族流变情况多有描述。杜鹏程读后,写下了《读〈司马迁的传说〉》一文,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是“值得文学界、史学界和广大读者欢欣的事情”。历史上有关司马迁的许多未解之谜,如“他生于何年?死于何地?因何而死?都是历史所未明载,也是历史学家摸索不清的问题。”“但《传说》正是用民间文学这把利剑,打破这隐秘的缺口,射出历史真实的光辉。”“这些宝贵的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的真实感情和真实评价,也是劳动人民口耳相传下来的历史传说,其人物和故事,往往有些变异性和不稳固性,但它在反映史实上,历来却不受统治阶级文网的限制;它在评价历史人物方面,也较少的受封建史学家阶级偏见的影响,因而民间文学富于人民性。‘它虽不是历史,却能补充历史之不足;它虽属于民间文艺,却往往在某些方面纠正史论之偏见,最能反映历史的真实面目与事物的本质。’”

这是有道理的。众所周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他们创作的民间文学作品,其内容是相当广阔的:有的描绘自然的奇妙光景和万物的诞生;有的述说民族的由来及其迁徙过程;有的歌颂抵抗压迫、灾难的英雄;有的嘲弄现实的不公和黑暗;有的倾诉受压抑的痛苦,寄寓向往的生活理想。……总之,那里面,蕴藏着历史与现实的图景以及普通民众广阔丰富的精神世界。如苗族的“打歌”、彝族“阿细的先基”、“梅葛”等都是远古流传至今的“口头历史书”;还有我国民间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玛依》,即对观察藏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通过小说创作等巧妙地“补正”历史,也不乏其例。如清末以林纾为代表的一批“新小说家”,即主张并实践于虚构故事的自然叙述中,带出时代的背影,留下历史的足迹。“盖小说一道,虽别于史传,然间有纪实之作,转可备史家之采摭”。

三、“冶情”说

民间文学是文学史上盛开的奇葩,是一种源源不断、润物无声的精神滋养,从中可以陶冶性情、启迪心灵、获得智慧、领悟人生。

《华山神话传说》一书,是由陕西省华阴市组织人员整理,于1987年出版的一本有关华山的民间文学作品,收集30余篇神话传说。杜鹏程在写给此书的序言里指出:“从入书的三十余篇作品来看,可以说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与和谐。诸如《赵匡胤卖华山》《玉女峰》《回心石》等篇,无不洋溢着朴素与自然的美。……不独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向上的力量。……且又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亲切感人。”

民间文学与人民的历史、生活和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人民的真情实感、理想愿望以及人生观、美学观等,都体现在民间文学作品里。其实,“冶情”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具有的功能。但民间文学,因产生于民间,直接“接地气”,其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真实、更具艺术魅力。从历史上看,民间文学的主导方面始终是积极、健康的,强烈地表现了民众对现实的感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深受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民间文学朴素、明朗、单纯、凝练、粗犷、幽默等艺术风格,显示了人民率真朴实的创作态度和审美情趣。阅读这样的作品,情感道德自然得到陶冶,人生观、价值观自然得以升华。

四、结语

正因为对民间文学有如此的认识和评价,杜鹏程特地提出:应郑重严肃地对待民间文学的采集工作。“民间文学也是一个学术领域,它的搜集、整理、研究,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修养,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没有起码的文学素养、创作水平,不懂各门类艺术,没有一定的社会学、美学、民间文艺学知识,是处理不好整理与创作间的关系的。”所以,对那些从事民间文学整理、研究的人,杜鹏程是很尊重的,对他们的工作是高度肯定的。

[1]段国超. 文艺论稿[M]. 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2]杜鹏程文集(第三卷)[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林纾. 践卓翁小说·序[M]. 北京:北京都门印书局,1913.

猜你喜欢

慈母鹏程民间文学
GLEASON’S PROBLEM ON THE SPACE Fp,q,s(B) IN Cn*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慈母心
A PRIORI BOUNDS AND THE EXISTENCE OF POSITIVE SOLUTIONS FOR WEIGHTED FRACTIONAL SYSTEMS∗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THE CAUCHY PROBLEM FOR THE TWO LAYER VISOUS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浓浓慈母爱,暖暖寸草心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慈母手中线』——我们可能没读懂的一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