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能力培养研究——以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例
2014-08-15苏艳斋
苏艳斋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在我国,英语成就了李阳的“疯狂英语”、新东方英语等大量的英语培训机构;同时,也培养了翻译人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各方面专业人员、一般性服务性人员以及英语教学人员。翻译人才全部是本科生或研究生,几乎没有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高职高专学生是被社会忽略的群体,他们是一批强大的生力军,其职业性强、技术性强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高专的学生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是专业和职业的多面手。虽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年版)[1]明确了高职高专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然而,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着实令人担忧,就我院学生来讲,他们在翻译能力提高方面受到诸多阻力。
一、我校翻译教学的现状
(一)翻译教材的匮乏
在我院,大学英语是一门基础必修课,除英语专业开设有精读、泛读等课程之外,所有的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是通过此课程提高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这更显示出该课程的重要性。英语课堂上,老师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少单独为学生讲解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即使讲解,也是通过英汉、汉英句子的翻译练习来加强课文内某些语法的练习。
(二)教学方法枯燥单一
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介绍翻译技巧—举例子—做练习—对答案—判对错”的模式,只是照本宣科地将教材上列出的汉英或英汉翻译内容作出讲解,并不主动为学生添加一些最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让学生对翻译有系统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听教师讲解,课下记单词,从不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做翻译练习,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三)学生惰性强,没有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
我院非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程度不一。在高中时期,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后进生”,高考时,分数极低。这些所谓的“后进生们”只是将英语看作进入大学门槛的必考科目,并没有将其当作兴趣爱好学习。因此,对英语的学习大多依赖老师的督促,而非自主学习。
进入大学阶段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时间几乎被专业课所占据,他们每周学习英语的时间不足5个小时,对于英语基础差的他们,五个小时是不够的。他们认为,进入大学后终于摆脱了英语这道“枷锁”,这种想法让他们养成了“课前不预习,课堂不认真,课后不复习”的坏习惯。他们的这种想法不禁让我们担忧,更令笔者担心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英语对他们未来职业的重要性。
二、培养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必要性
无论是在我国的四次翻译高潮时期,还是如今高校开设的翻译教学中,“翻译”曾经等同于“笔译”。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翻译开始作为学科出现,90年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此后,很多高校的外语专业都开设了翻译课,根据学位层次和专业方向的不同,翻译被分为四个类别。
第一类指本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开设的笔译课;第二类指本科翻译专业开设的笔译课;第三类指学术型硕士专业开设的笔译课;第四类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笔译方向开设的笔译课(吴青:2013,4)[2]。第三类翻译是以学术研究为主,其他三类侧重于实践。虽然各个学校注重实践,但是,它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有些学校神化翻译,将之视为培养翻译家的基地。翻译课堂上是培养不出翻译家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实际翻译能力,培养合格的翻译工作者,翻译可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技巧,让他们少走些弯路。
从上述分类中,笔者发现翻译课均开设在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大学中,高职高专院校也急需翻译人才,这是其一。第二,本科以上层次的译者虽有翻译能力,他们却是脑力与体力脱节的代表,并不熟悉自己翻译的材料中某些程序是如何操作的,这是培养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第二个必要性;第三,培养出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译者不仅能够确保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工作单位减少不必要的预算,更重要地是这也是国家教育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育最根本的要求。
培养具有翻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译者需要考虑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高专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偏重职业训练和岗前培训,这种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翻译教学应该与专业能力和岗前要求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杨湘伶:2009,4)[3]。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分为两个方面。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它有其职业特殊性。高职高专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地方培养需要的不同人才而开设的。学生群体也有特殊性,本科及以上教育培养的大多是研究型人才,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实践型人才。他们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群体,能将理论指导实践,并不断丰富理论。
三、提高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学生翻译能力受阻有多方面的原因,能对症下药解决这些因素才能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而在很多的论文里,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但只是从大的框架上提了一下,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一)编写适合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
目前,市面上流通各种各样翻译类的教材,他们多被命名为“英汉翻译教程”“汉英翻译教程”“翻译理论与实践”等等。这类书籍只是介绍了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的不同,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间词与词、句与句层面上的翻译技巧。这种教材只能充当学生学习翻译的“领路人”,并不能真正起到锻炼学生翻译能力的作用。
这些教材不受欢迎和重视的原因在于它们没有体现出各专业的特色。编写校本教材应本着从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力求向学生提供其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英语翻译知识和技能,使其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鲜明的专业特色;同时也避免石油专业、建筑专业、化工专业等不同专业学生用同一本教材,教学针对性不强的尴尬局面。专业不同,教材也应有所不同,有针对性才有正确的英语翻译技能培养方向,才能使各专业毕业生成为真正适合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我国,不同的院校采用不同的翻译教学方法,英语语言文学类的老师采用“教师为中心+任务类型单一”的教学方法;本科翻译专业的老师往往会采取“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任务类型多元”的教学方法;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学老师多使用“教师为中心+任务类型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注重实践的专业硕士类的老师会使用“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任务类型多元”的教学方法(吴青 2013:4)[4]。
上述两种教学方法不是翻译教学中最理想的,它们的侧重点仍然在老师,注重的仍然是结果。我们主张使用过程教学法。
过程教学法是建立在能力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1995年被用于翻译课堂。过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课堂上总是以老师为中心,更多地关注分数。而在使用过程教学法的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注重翻译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这就是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前者关注结果,后者注重过程。专家学者认为翻译技巧学习是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需要通过个人获得,而非老师传授。过程教学法是完全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他们的错误哪里不通顺,不通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正等等。这种教学方法能彻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
过程教学法重在描写和解释学生的翻译过程,强调学生反复修改译文的重要性,并且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取消或延迟给学生评分的行为。常见的训练方法有集思(Brainstorming),写日志(Jour-nalWriting),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师生讨论等(Sch¾ffner&Adab,2000:115-130)[5]。
我院翻译老师也可将此教学法用于课堂中,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根据学生英语基础和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小组,有利于他们课堂、课下讨论;(2)老师给出难易适中的文章后,让个人单独翻译,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批改,之后在小组内讨论,宣读个人译文,从中找出理解与别人不同的地方,通过讨论确定正确的译文;(3)小组内部讨论结束后,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在班级范围内宣读译文,供全班同学讨论,商议理解不一致的地方;(4)根据班级、小组内讨论的结果,个人再重新修改译文。
上述四个步骤看似简单,每个步骤都有学生的参与,有的是个人,有的则是全体学生,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做课堂主体的优越性,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还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点燃他们学习的欲望。
(三)消除学生的惰性,让他们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
学生的惰性是经过一段时间形成的。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消除他们的惰性。
1.延长英语学习时间。如今,我院的高职高专学生都是采用“2.5+0.5”即在校学习两年半,实习半年,有的专业如石油化工、机电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采取边学习边实习的方式,这便导致学生没有办法集中学习。英语开设一学年,上课时间短,每周两次课,学生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学习翻译。因此,可专门开设翻译课程或者加在翻译课程在英语教学中的比例。将英语的学习时间从一学年延长至两学年。第一学年着重讲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翻译理论,第二学年将翻译实践与职业培训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将翻译运用到职业中。
2.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举办翻译方面的比赛。为了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让学生确实能将翻译理论与技巧运用到实践中,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举办丰富多彩的翻译比赛,如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比赛,全院学生都可参加。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我院的办学特色,为了让学生真正的重视英语,将其与专业相结合,我院可与企业协商把学生的翻译能力当作测评的一个方面。
四、检验翻译能力提高的标准
翻译能力评估是翻译能力研究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是翻译能力培养效果的表现形式,而在翻译界尚没有学者提出能科学有效评估译者翻译能力的标准。笔者认为在评估译者翻译能力之前,我们应该清楚译者如何获得翻译能力。
在参考了巴塞罗纳自治大学玛丽安娜·奥罗斯科(Mariana Orozco)(2012:204)[6]的翻译能力习得研究模式之后,制定了适合我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模式。拟将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翻译的时间分为两年,第一学年务实英语和翻译基础;第二学年将翻译理论与技巧与学生职业相结合。本实验准备自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实验持续三个学期。
我们选择翻译难题、错译和翻译概念衡量学生翻译能力习得的标准;这三项都是学生学习翻译过程中可见的,更是能够把握的。
为了能够更详细地了解学生获取翻译能力的过程,在一年半学习时间结束后,让学生做一份调查问卷。
结合调查问卷,我们将会从转换能力、语言对比能力、语篇对比能力几方面评判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
五、结语
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是翻译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学者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评价翻译能力培养的质量。事物是矛盾的两面体,一方面,高职高专职业特征明显、专业性强,有翻译能力的辅助如虎添翼。另一方面,高职高专学生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为他们开设笔译课并期望收到良好的效果,既需要老师们有一定的翻译基础,还要让笔译课生动活跃、吸引人。
在“推崇国学,重(chong)视英语”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意识到翻译对职业的重要性,认识到翻译的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的掌握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2000.
[2][4]吴青.笔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从构建教师个人理论开始[J].中国翻译,2013,(4).
[3]杨湘伶,张琳.融翻译能力培养于高职英语教学之中[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5][6]Christina Schaf fner, Beverly Adab.翻译能力培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