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辅导员在高校“三困生”脱困中的作用:典型案例启示
2014-08-15苏新华
苏新华
(福建农林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一、引言
高校“三困生”是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一类特殊群体,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社会、家庭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狭义上主要指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和学业困难学生,属社会弱势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三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特殊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校园的和谐稳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三困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其脱困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典型案例
1. 个案案由
赵某,女,出生于1990年,来自农村家庭,父母均务农,校级贫困生。该生虽自身三级残废,但在中学时性格开朗,表现优异,曾获得“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在 2011年5月,其父亲被检出肺癌晚期,已无法医治,因经济拮据,无法在医院继续化疗,只能回家。其母亲和兄长为维持高额医药费,只能前往深圳打工。因家中主要依靠亲戚照顾其父亲,故该生常间隔请假回家帮忙照顾。祸不单行,同年暑期,暗恋该生的男生A(中学同学,另一城市在校大学生)和其好友B到福州找该生。在游玩期间,男生A和B约该生到江边游泳,由于不熟悉水域等原因,最终男生 A不幸溺水身亡。短短两个月连续两次重大的打击使该生逐渐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因其与父亲感情深厚,她将父亲的绝症归咎于自己不够细心,没能提早发现征兆、提前治疗。同时,男生A的离世更让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并深深自责,原本开朗的性格变得不喜欢与他人交流,开始认为自己是个不祥之人。同时,该生失去学习动力,无法专心上课,学习效率低下。该生已经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典型“三困生”。
2. 采取措施
(1)以关心学习为切入点,抽丝剥茧,建立互信。由于接连的打击使该生逐渐丧失学习的热情,迟到、早退和旷课的情况也逐渐增多。通过走访宿舍等较为轻松的方式“顺便”走到该生所在宿舍,并逐一关心宿舍每个成员近期的状况,通过“顺其自然”的方式逐渐消除该生的抵触心理,通过首次简单的交流,初步建立互信。第二次,寻找适当的机会与该生再次接触,通过近两小时的交流和前期建立的基础,该生逐一描述近几个月发生的事情,表达出深深自责的心理状态。而后,通过客观地分析事件的经过,使该生认识到许多事件的不可控性,因此也无需为某些事情负起全部责任,应以正确的观点和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2)经济上给予资助,协助办理助学贷款,减轻家庭负担,保障学习生活。因该生一向自尊心较强,故通过设立辅导员助手、心理委员两个勤工岗位让其获取一定报酬。此外,还通过发放临时困难补助以进一步减轻经济负担,让其充分感受集体温暖,保障其基本生活。
(3)加强心理辅导,通过转介心理中心,介绍心理困惑的求助平台,鼓励该生通过与心理中心、辅导员、好友交流以缓解心理压力。同时,同其家长、班长、舍友和知心好友等形成合力,持续共同关心关爱该生。在特殊阶段辅导员每天关注,且要求信息员“每天一报”,以掌握最新动态。
(4)与该生实行定期交流制度,持续跟踪辅导。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应用倾听技术,通过倾听帮助学生有效排解心中的忧愁和愤懑,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通过以上措施的多方面引导,该生顺利度过了“危险期”,较好地调整了学习和生活状态并顺利完成学业,在毕业前更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致力于备考心理咨询师。最后,该生更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家乡的公务员,生活状态良好。
三、启示与探讨
1. 开展精细化工作,深入学生宿舍,防止“单困生”向“多困生”转化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应致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建立互信。学生宿舍、大学课堂、办公室是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平台,而学生宿舍是大学生休息、娱乐和交往的重要场所,关系校园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据调查,学生每天大约有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宿舍中度过,故应将宿舍作为辅导员掌握学生信息的重要场所和渠道。以典型案例为例,首先,辅导员若无定期走访宿舍,则无法及时掌握到该生出现的状况,进而失去最佳的帮扶时期。其次,在交流氛围上,学生宿舍往往比办公室和课堂来得轻松,较容易获得同学们的信任,在获取的信息上也更加准确和全面。因此,辅导员在走访宿舍的过程中建立“目标”意识,通过生活细节、舍友及班委的侧面了解,及时发现困难生,特别是须及时发现“单困生”。首先,及时更新同学的家庭经济状况,对突然致贫的学生及时给予经济资助,防止引发心理困难或学业困难。其次,针对越来越多宿舍矛盾引发的心理困惑,辅导员应及时化解矛盾、预防矛盾,将矛盾消解于萌芽阶段。《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选派优秀的干部和政治辅导员与学生同住,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和引导,让学生宿舍成为辅导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
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引导、帮扶心理困难学生
在“三困生”面临的困难中,心理方面是长期形成的,只有通过长期、定期的心理引导,才能逐步消除心理困惑的不利影响[1]。首先,辅导员应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特别是心理健康库。如在典型案例中,若未定期更新该生的心理危机库,则心理中心的干预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充分利用心理测评工具,如SCL-90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定期普查,及时更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经济情况等,特别关注心理高危人群。同时,应充分利用宿舍信息员队伍收集同学们的心理动态,因宿舍心理信息员在收集、传递同学们的关注焦点上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准确性强,反馈全面、反映及时。在典型案例中,辅导员建立了一只具有较强战斗力的宿舍心理信息员,并与信息员定期交流宿舍成员情况,务求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动态信息。其次,因“三困生”自尊心和自卑心较强,容易存在看待问题偏激的现象,故辅导员因熟悉“三困生”的心理特征,并要善于挖掘“三困生”的优点,努力为其创造展示的机会,进而有效培养自信心。同时,积极转移“三困生”注意力,创造适当的宣泄渠道,以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3. 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管理和求助体系,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据统计,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30%,特困生比例达10%~15%[2]。这类学生不但面临着生活的压力,更承受着由于经济压力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学业压力。故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意义。首先,建立动态贫困生库,对贫困生进行档案化管理,不断补充新资料,随时关注贫困学生的经济情况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资助的范围和力度。其次,加强对勤工助学岗位的管理,扶贫更要扶志,努力实现从对贫困生的无偿资助转为有偿资助,鼓励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获取报酬,从而有效培养贫困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次,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等工作,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更可在毕业前以提醒按时还款为契机,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还可通过暖冬计划、临时困难补助、查看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等一系列措施完善资助体系。此外,还需建立有效的贫困生求助体系。建议在学生宿舍区域设立辅导员信箱,开通网上辅导员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及时收集贫困生的求助信息,核实后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缓解。
4. 以寻找根源为着力点、创新激励措施,激发学业困难生学习热情
因缺少人生目标、学习基层薄弱、沉迷网络、家庭变故等各种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的学业困难。遇到学业困难学生,首先应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在典型案例中,家庭变故和突变事件是导致该生出现学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故,辅导员在面对学业困难学生时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针对性,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通过走访宿舍、谈心、与家长沟通等多渠道掌握学生特点,掌握出现学业困难的本质原因。其次,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帮扶学业困难学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班上或宿舍中的党员、班干部等开展“一对一”式帮扶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再次,用教育管理制度育人。学业困难学生往往自制力较差[3],故可通过加强课堂出勤检查、定期交流学业情况等措施有效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可搭建家校交流平台,与家长积极保持联系,及时对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反馈。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类似案例赵某的学生人数也必将逐年上升。但“三困生”的脱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案例中辅导员一定要深入学生群体,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才有可能找准帮扶切入点,防止“单困生”向“多困生”转化,进而实现帮助困难生脱困的最终目标。此外,中央十六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故在帮助“三困生”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应不忘紧紧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关爱“三困生”与育人相结合。只有将工作落脚在育人上,才有可能为“三困生”撑起一片晴空,让其在逆境中不断拼搏奋斗,成就其精彩的人生。
[1] 王守先,汪和生.浙江农林大学学生挫折心理调查、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 莫玉华.“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时空,2008,(4).
[3] 周小乐,贾阳.高校学业困难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