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视野中的《醉翁亭记》英译研究

2014-08-15

关键词:杨宪益醉翁亭记英译

郑 侠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诗歌和散文共同创造了中国的文学史”(贾祥伦,1997:1)。我国是一个散文历史悠久的国度,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成为“一切文体之根的艺术”(贾祥伦,1997:1)。而我国的古典艺术散文更是历史悠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美学价值是其最为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随着“散文”和“艺术散文”概念的成熟与独立,一些译者开始把我国的古典艺术散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样式集中对其进行英译,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中国的这一文学瑰宝。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古典艺术散文的英译研究远远落后于它的英译实践。因此,本文拟从《醉翁亭记》的英译实践出发,从原文与译文的比较以及不同译文之间的比较研究入手,分析并探讨有效的翻译策略以再现原文的美感,以期丰富我国古典艺术散文的英译研究。

一、《醉翁亭记》及其英译文

中国古典艺术散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不仅体现在散文的内容上,也体现在文字本身所蕴含的美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是我国古典艺术散文的名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幽深秀美的自然景色,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以及作者在山林中与百姓同游宴赏的乐趣。本文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的特殊心境。同时也将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含蓄地表达出来。

《醉翁亭记》一文如田园诗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它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笔者目前收集到的《醉翁亭记》的英译文有四个,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文,谢百魁先生的英译文,罗经国先生的英译文,英国汉学家Giles的英译文。笔者拟选择杨宪益夫妇和英国著名汉学家Giles的英译本作为语料进行比较研究。首先,纵观两个译文,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更加注重“忠实于原文文本”的原则,语言贴切,词语的选择既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能被西方读者所接受。相比之下,英国汉学家Giles的译文则更注重于传达原文的“雅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其次,两个译文的译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英译策略的选择上具有代表性。

二、美学视野中的《醉翁亭记》英译本对比研究

在《翻译美学导论》一书中,刘宓庆教授提出:对翻译美学而言,研究审美客体应首先集中于研究如何进行语言审美(刘宓庆,2012:69)。换言之,好的翻译离不开语言审美,而语言美又存在于语言的两个系统中: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笔者拟从字词、句法、章法等层面比较《醉翁亭记》里形式系统中的美学要素在译文中的得失。

(一)字词层面

笔者认为,在古典艺术散文的英译中,对语言的处理十分重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但要使译语流畅自然,传神达意;同时还要精准地再现原文语言的艺术性和美感,以期符合读者对散文语言的审美期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美感体验。

《醉翁亭记》一文的语言凝练精粹、音节铿锵悦耳、格调清新秀丽,文章不但诗情画意,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因此,译文文字的凝练、优美是译者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例: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译文1:Then in the course of the four seasons you find flowers burgeoning and blooming with a secret fragrance,the stately trees put on their mantle of leaves and give a goodly shade,until wind and frost touch all with austerity,the watersinks low and the rocks at the bottom of the stream emerge.(杨宪益)

译文2:The wild flowers exhaling their perfume from the darkness of some shady dell;the luxuriant foliage of dense forest of beautiful tress;the clear frosty wind;and the naked boulders of the lessening torrent;—these are the indications of spring,summer,autumn and winter.(Giles)

原句是描绘亭子周围四季更替的不同景致,同时也是古汉语中典型的“……者……也”句式。译文1和译文2都将原文译为描述四季景色的单句。译文2中的用词形象精致,译者Giles尽力用艺术的语言去翻译这篇艺术散文,如“lessening”一词就把水落的动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此外,原句是由“者”字统领的四个平行的主谓结构,句子较长。Giles把原文的四个名词短语都变成了后面出现的主语“these”的外位成分,这样,句子简洁明快符合原文的节奏和韵律。

(二)句法层面

整句和散句的交错使用是古典艺术散文明显的句子特征之一,因而文章读起来流畅、富有美感。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致相等,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整句形式多为对偶、排比和反复(李洁:2008,25)。在《醉翁亭记》一文中,作者欧阳修就使用了对偶句和排比句。对偶句的使用体现了中国人讲究对称,追求均衡的审美习惯。此外,对偶句的音节整齐匀称,音律和谐优美。换言之,对偶句这种语言的铺排形、音俱美。在翻译对偶句的时候,译者多采用英语中的parallelism结构来做大致对应的翻译,以增强译文的语势和听觉美感。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译文 1:The fish are freshly caught from the stream,and since the stream is deep the fish are fat;the wine is brewed with spring water,and since the spring is sweet the wine is superb.(杨宪益)

译文 2:A cast in the stream,and a fine fish taken from some spot where the eddying pools begin to deepen;a draught of cool wine from the fountain;(Giles)

通过两个译文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杨宪益先生的译文在形式上展现了与原句一样的形式美,朗读起来也有一种节奏感,是对原文的忠实再现,体现了原文结构的对称美及音韵美。而Giles对于该句的译文在形式上并没有完全对应,缺少了结构美。但英文2中的名词活用引人入胜。“cast虽是名词,动作性强,读者仿佛看到了游人投网(钩)的情景”(袁锦翔,1987:46)

(三)章法层面

古典艺术散文的句子与句子之间很少使用衔接手段,多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或者时间顺序等展开叙述。换言之,散文内容的衔接主要通过语言的内在逻辑和语境,而不是通过语言的形态变化和各种连接词的使用,这就体现了古典艺术散文注重意合的语言特点。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以汉语语段分析为基础,以英语形式结构为杠杆,以落实全部意义为目标”(刘宓庆,2006b:274)。

在《醉翁亭记》一文中,欧阳修运用了大量的小句和短语,因此,文章简洁凝练,同时也传递了汉语的美感。

例: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译文1:There they feast and drink merrily with no accompaniment of strings or flutes;when someone wins a game of cottabus or chess,when they mark up their scores in drinking games together,or raise a cheerful din sitting or standing,it can be seen that the guests are enjoying themselves.(杨宪益)

译文2:And in the revelry of the banquet hour there is no thought of toil or trouble.Every archer hits his mark,and every player wins his partie;goblets flash from hand to hand,and a buzz of conversation is heard as the guests move unconstrainedly about.(Giles)

原句包含了两个意群。第一个意群为“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但在这个意群里,作者没有明确表明宴酣的地点;在第二个意群里,作者描述了众宾客宴酣玩乐的场景。杨宪益先生的译文从整体上与原句的意群保持一致。译文1中,译者首先否定了“宴酣之乐”来自“丝竹”,并通过上下语境把宴饮的地点译为there,接着译者用连词when和or把小句整合成符合英语语法规范的句子,使句子的逻辑关系清晰,符合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思维习惯,也体现了原文的美感。译文2中,译者把四字句经过整合处理,都译成了独立的短句,译句更加符合英语语法规范,也符合原句的对称结构,但是汉学家Giles把“非丝非竹”译为there is no thought of toil or trouble有欠妥帖。因为,在古汉语中“丝”指代弦乐器,“竹”指代管乐器,在原句中,两者一起指代音乐。此外,在译文2中,“射”也并不指射箭,而是用来指代古代宴饮时的一种投掷游戏。显然,译者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将其误译为射箭。

通过以上的例子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进行古典艺术散文的翻译时,首先要充分理解文中各种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通过灵活运用英语里的各种衔接手段来达到英语句子之间的良好组织。只有这样,译文才能更加符合英语的语法规范,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是读者能够在流畅的译文中体会到原文的美感。

三、结 语

中国古典艺术散文,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中华儿女有义务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笔者对《醉翁亭记》的不同英译文的比较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古典艺术散文的时候,不能仅仅满足于忠实、对等的原则,更为重要的是,译者要在目的语中再现原文的美感。因此,译者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翻译策略的选择是一个主观的过程。不同译者的各自独特的文化态度在他们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译者在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传播原文美感的同时,还要考虑译语读者的审美接受能力,使目的语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领略到原文的美。

[1]贾祥伦.中国散文美学发凡[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12.

[3]李洁.琴声何处不悠扬——中国古典艺术散文英译的审美沟通研究,2008.

[4]袁锦翔.评 H.A.Giles.英译《醉翁亭记》[J].北京:中国翻译,1987.

[5]Giles,Herbert A.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Shanghai:Kelly and Walsh,1883.

猜你喜欢

杨宪益醉翁亭记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