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2014-08-15卢书欣
卢书欣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75)
当前,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实施场所,为社会输送大批高技能人才。随着就业压力日趋严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相关。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水平上参差不齐,尚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呼之欲出。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管理模式,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一 “精细化管理”内涵与作用
(一)内涵
“精细化管理”最初起源于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企业开始尝试这种管理模式。随后,这种企业管理模式在欧美国家发展并逐渐完善。“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最大限度管理资源和成本,为企业节约资本。当今,“精细化管理”已经为世界各地企业所采用。企业通过“精化”和“细化”管理工作,推动管理工作进步。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日清日结,每天要对当天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
(二)作用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这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应对就业新需求的必由之路。
在高职院校中实施“精细化”学生管理模式,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全、更细、更精的知识,使之形成系统有效的知识结构,更易于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另一方面,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整合教学资源、管理资源,逐渐形成科学管理模式,大大提升学生管理水平。除此之外,“精细化管理”模式更加强调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能帮助教师调整管理思路,更好为学生服务。
二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存在对学生思想状态把握不够,学生管理工作理论、规律掌握不佳等问题。
(一)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还停留在教师经验、学校传统基础上的粗放式管理阶段。一些教师或管理人员对学生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容易形成学生管理表面化、教条化观念,使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经验性、毫无创新活力状态。一些高职院校由于是从中职院校升格而成,没有看清定位、摆正方向,既摆脱不了中职管理旧习,又生搬硬套想向本科院校看齐。
(二)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不健全,形成了各部门独自为政局面,使学生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由于制度原因,学生管理断片化发展趋势严重。例如,学校保卫部门只负责学校治安维护,教务处只负责教学工作管理,任课教师只负责课程讲授等,各部门对学生管理缺乏沟通与交流,容易在产生问题时相互推诿。此外,高职院校执行规章制度时易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实效。
(三)学生管理考核体系落实不到位
高职院校缺乏学生管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或体系流于形式,既达不到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发展。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价,更侧重于对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缺乏对教学系统性的质量监控,对教学实践的质量监控更是浮于表面。这一方面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将来学生就业。
(四)学生管理人员不力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不力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教学管理人员学历较低,主要以大专、本科为主,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较少;第二,一些教学、管理人员专业不对口,专业知识不扎实降低了管理效果;第三,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不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导致上级指示与下级执行分层严重。任课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往往是上课来、下课走,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较少。
三 对高职学生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
对高职院校学生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应对存在问题的必然之策。高职院校要把握好“精细化管理”精髓和要点,切实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推动“精细化管理”有效实施。
(一)转变高职学生管理理念
优良的管理理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在教职工中树立全员管理理念。在实施“精细化管理”时,全体教职工有同样重要责任,要明确分工和职责,全员协作,共同顺利完成对学生学习、生活及思想等各方面管理;另一方面,要树立“精细化管理”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的理念,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每个环节。
(二)加强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每一项管理制度都要进行包括机构设置、工作流程、职能分工、岗位职责说明等的详细规定。逐渐形成操作方便、覆盖面全、判断容易、执行容易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有助于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由粗放式向集约式顺利过渡。
1.加强高职学生管理职责类制度建设
重点在于将责任明确到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部门。例如,对卫生、纪律、文体等学生工作实行承包制,使每项工作有人管、有人负责。在日常管理中实施层层管理、层层负责制度,有助于学生工作顺畅实施。这样,当事事有人负责,人人有事负责时,才能使制度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加强高职学生管理规范类制度建设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具体工作进行导向性和约束性规范。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和思想动态,制定适合引导、规范高职学生的制度。
3.加强高职学生管理鼓励类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要树立“重在鼓励,节制制约”理念,减少对学生如“必须这么做”、“不能这么做”的强制要求,增强对学生如“最好这么做”、“鼓励这么做”的鼓励性管理。鼓励性制度既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活力释放,又将班级建设和集体发展作为着力点,使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三)做“精”做“细”,加强制度执行力
制度只有落实于执行才有意义。在实施“精细化管理”时,要细化分析制度,精细摸透制度,有效避免出现执行偏差现象,使“精细化管理”落于实处、产生实效。
1.管理计划精细
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执行力,需要在工作实施前做好全面、周密、详尽计划。一方面,学生管理人员要有工作规划,将学校教学目标细化到具体工作中来,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学期计划、发展计划、实训计划等;另一方面,活动要有详细实施方案,将每周、每月工作安排妥当,并确定责任人和完成目标。
2.目标任务精细
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工作要做到分工清楚、责任分明。要对日常工作事项做好备案记录,努力达到数字化、日程化、人员化精细管理水准。
3.操作程序精细
学生管理工作程序中各个环节要覆盖到位,努力做到环环相扣环环不漏。可以通过子目标细化、措施具体、重视检查、总结反馈、奖惩分明来实现,在全校形成“管理有程序、办事讲程序、人人懂程序”的管理局面。
(四)建立科学、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除制订全面、详细、规范考核制度之外,还要注重建立有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评价与监督。为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价目标,需要将“定量”与“定性”考核密切结合起来。为保证考核结果公正、客观,考核评价体系要做到全面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提高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
结 语
“精细化”学生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实现学生有效管理,还有助于高职院校顺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要求的人才。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实行“精细化管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势所必然,也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走集约发展开拓了道路。
[1]赵文博.“90后”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0(8).
[2]孙超.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精细化管理[J].教育研究,2009(10).
[3]梁万吉.浅谈班主任工作精细化管理[J].科技教育,2010(4).
[4]张喜爱,曾庆平,罗春燕.高科技管理引入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几点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5]李智慧,王小风.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
[6]梁万吉.浅谈班主任工作精细化管理[J].科技教育,2010(4).
[7]陈天年.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理性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8]周清云,王海燕.浅谈高职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优化对接[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9]姜佐城,于艳迪.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如何实现精细化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4).
[10]蒲蓬勃,李桂利,朱景星.关于加强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精细化的认识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