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时期构建“人文精神”的意义及路径
2014-08-15聂森
聂 森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海南海口571127)
人文精神是人们为追求更美好生活而自发对本我进行道德、精神、行为等多方面约束的一个具有高度抽象、多层次、系统的价值原则体系,它引导人们去追求更高、更积极、更完美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本民族、本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自建国以来经历过几次人文精神嬗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文精神又发生了新变化,经过这么多年迅速变化,我国的人文精神已经呈现出比较混乱状态。因此,研究符合新时期特点的人文精神,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 何为“人文精神”
人,为何要吃饭?为何要吃出各种味道?这个让普通人觉得莫名其妙的问题,其实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那就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的吃饭问题已经从本源的求生存演化出人对自然、对生命、对自我的感悟,这就是精神的力量,也就是人文性在起作用。正是这样的人文性,驱使人们不断去追求更多更美好事物,去努力实现更加自由而全面的人生。
(一)“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
要想真正弄明白“人文精神”,就必须区分“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译成英文都是“Humanism”,但两者有本质区别。首先,西方“人文主义”来源于古典语言文学和法律,而我国的“人文精神”则来源于《易经》的《贲卦》,这则卦象是离下良上,指的是依据天象所显示的“文明”之道;其次,两个“人文”含义不同。西方的“人文”更注重人的修养,以“独我”为核心,我国的“人文”则更强调“大我”,更加注重整体,更强调人类各方面和谐;最后,两个“人文”的外延不一样,西方的“人文”倾向于一种理论,是科学层面成果,我国的“人文”则倾向于一种情感,是道德层面成果。
(二)“人文精神”内涵
分析了“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的区别,就基本上将“人文精神”内涵特质揭示了出来。首先,“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和“文”,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协调关系。中国文化以中庸为主题,强调恰如其分的好,也就是和谐。“人文”就是人类处理好各方面问题并使之和谐;其次,“人文”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要求人类按自然、社会法则生存,以社会大同为终极理想并为之奋斗;最后,“人文精神”代表中国人的一种追求,那就是实现人类长期共存,使人类文明最终实现大同。
总之,我国的“人文精神”是为了实现文明的永续发展而提出的一种道德要求、价值原则。只有按“人文精神”要求去做,才能内省自身、外化家国,最后升华为整个民族、国家的道德标准。
(三)“人文精神”的存在价值
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文精神”发展的过程,任何一个文明缺少了“人文精神”都必将遭到历史淘汰,原因很简单,“人文精神”是维系、推动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首先,“人文精神”求的是生存。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按照一定法则办事,这就要求人类生活必须有一定道德标准;其次,“人文精神”求的是发展。生存并不是人类的唯一要求,人类要想生活得比生存更好,就必须按一定要求行事,而不能恣意妄为;最后,“人文精神”求的是理想。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理想生活都有憧憬,如何才能实现,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人文精神”就是给人类指引,教导全社会应该持有什么样的道德标准才能实现完美的生存、发展以及理想。
二 新时期构建“人文精神”的意义
当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期,全社会必须形成“人文精神”的巨大凝聚力,因此,构建新时期“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人文精神”有利于当前人伦准则重构
由于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当下我国的人伦准则被破坏。只有尊重传统、尊重人伦纲常才能唤醒人们心中的“大我”,并为了实现它而努力。
(二)构建“人文精神”有利于当前社会情感建立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每一个人都处在快餐式生活氛围中,人的精神压力处于有史以来最高值而又无处释放。拥有“人文精神”的社会则是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强调自律、充满温情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恰到好处地处在社会规范之中,整个社会其乐融融、和谐共处。
(三)构建“人文精神”有利于信仰重建
文革后全社会在反思中不断丢弃信仰,堕落到物欲中,整个社会“笑贫不笑娼”、“有钱就是老大”,为了赚钱为所欲为。只有重树信仰,才能正确面对发展问题。
(四)构建“人文精神”有利于价值重建
目前整个社会越来越唯“金钱”论,这对于迫切需要得到全世界认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而言不是一个好事情。“人文精神”本身内含了人们最希望、最理想的价值标准,能升华人的精神世界。
三 我国社会“人文精神”现状
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都有其特别的“人文精神”作指引,不同“人文精神”引导出不同的社会形态、民族性格、民族精神。
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逐步建立起以“中庸”为核心的一整套“人文精神”,但建国后整个社会开始抛弃传统人文,而以党的思想逐步代替并取得了全社会“人文精神”地位,主要表现在人们要爱社会主义,要为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终生。
这样的思想在一定时期焕发了人们被压抑很久的热情,使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获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136页。当人们不断通过自己努力去为实现新社会却发现新社会离自己还很遥远的时候,这样的热情,这样的思想就难以继续焕发人们的精神动力,反而会成为人们的揶揄对象。最典型、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例子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团结一致向前看”口号被广大民众改成“团结一致向钱看”,一个小小的字的改动,就已经看出民众和官方之间的鸿沟开始生成。
伴随着中国在经济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这样的鸿沟越来越大,一方面,党和政府不断树立、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在精神文明方面不断跃上新台阶;另一方面,人们不断从党和政府营造的氛围中发现或大或小的反面例证,并挥发出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荤段子”,说明不符合主流人文精神的精神污染不仅存在并且正在影响主流精神发挥更大作用。早就有政治学家指出,人类今后的冲突是文明的冲突,如果一个文明没有属于自己的“人文精神”,是不可能在今后人类发展竞争的漫漫长路中获得先机的,更不可能赢得最后的人类文明之战。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研究人文精神、努力构建符合新时期特点的“人文精神”,显得极为重要。
四 构建新时期“人文精神”的路径
要想真正实现“中国梦”,就必须重新构建符合新时期特点的“人文精神”,必须在传统和现代中汲取营养、吸收精华。
(一)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既要反对虚无论,也要反对复古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考察中国文化,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国文化在新时期人文精神构建中起重要作用。
(二)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的伟大旗帜。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人有地域信仰不同,但是报国之心没有差别,不管在什么岗位,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尊严时都应竭尽全力。
(三)要加强核心价值观学习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观高度深入回答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因此必然可以为新时期人文精神构建提供根本价值共识,为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先进的、根本的价值导向以及评判标准。
(四)党和政府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的宣传、教育,实现上述三条路径
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学、艺术、文艺团体、文物展示等形式宣传传统文化、爱国主义以及新时期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以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创设有利于新时期人文精神构建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舆论宣传、制定法规、财政投入等方式打造公益文化事业,让公众可以直接参与到新时期人文精神构建过程中,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文化需要的同时,不断传递正能量,形成正宣传,切实提高人文精神在全社会的道德力量。
总之,中国社会在历经旧社会、新中国、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后,必然要在新时期构建一种符合新时期特点的“人文精神”,并且依靠这种“人文精神”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无可替代的道德作用,为国家复兴贡献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