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婚恋观透视女权的缺失
2014-08-15张丽萍袁秀萍
张丽萍, 袁秀萍
(楚雄师范学院, 云南 楚雄 675000)
十七八世纪的英国仍是男性主导的父权制社会。进入18 世纪末、19 世纪初,随着西方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英国女性开始争取与男性享有平等的权利。但是这一时期的女性地位并没有多少实质性改善。 中上阶层女性仍然听从于男性的主导。[1]
《傲慢与偏见》 是19 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女性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 小说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以恋爱婚姻为主线, 通过对18 世纪末、19 世纪初英国乡镇中小资产阶级家庭各种不同人物的心理刻画和社会习俗的描述, 深刻展示了那个时代乡镇的社会风情。 尽管小说用奥斯汀自己的话来说显得“轻松,明亮,夺目闪光”[2],但是从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女性解放运动思想角度来看, 当时的英国女性仍然存在着许多的权利缺失。 本文旨在从书中诸多日常琐事和女性的婚恋观,透视女性在正规教育、经济独立和婚姻自主方面的权利缺失。
一、正规教育权的缺失
提及女性教育权的缺失,有必要弄清何为女权。欧美学术界[3]通常用“feminism”(女权主义)一词泛指一切为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 然而18 世纪的英国是男性主导的父权制社会,男性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面对女性进行统治与控制, 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女性在正规教育权方面的缺失。
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生中产阶级家庭,被赋予了美丽的外表, 活泼的性格和独立的人格、思想。 她睿智、自尊,有主见,尤其是在其周围那么多愚蠢、无知、虚荣的女性中,她更是显得独树一帜。 但“她所有的这些美好品质”, 正如国内学者王新春所说:“在奥斯汀笔下所显示出的最大功效, 似乎也不过是获得了一个‘体面的’丈夫而已,并不能借助所有的这些长处和优点去获得一番自己的事业, 去获得一个自强、独立的生活。 ”[4]
在《傲慢与偏见》中,大凡提到女性教育,无非是指在琴棋书画方面略知一二,能在各种聚会上展示歌喉及琴棋书画方面的才艺,但凡家境好点的,可以请个家庭教师,即便像宾利那样的上流社会小姐,也只不过是曾在城里一所私立学校受过点教育而已。小说在描写凯瑟琳夫人宴请宾客时,她曾问伊丽莎白受过何等教育、是否有家庭女教师、她的姐妹们是否会弹琴唱歌等问题,从伊丽莎白的回答可知,像她们那种中产阶级家庭是请不起家庭教师的,充其量在家里备些名家大作以供选读, 难以得到稳步持续的正规教育。 这就不难看出,小说所指的女性教育就是在城里上私立学校或聘请家庭教师。 而现实则是,就连中产阶级都请不起家庭教师,更不用说下层社会女性受教育权的严重缺失了。
伊丽莎白的母亲贝内特太太思想浅薄,知识贫乏,在丈夫贝内特先生心中也只不过是年轻时尚有几分姿色,年纪大了便愚昧、粗俗不堪。 贝内特先生同样凭他尖刻幽默和极强的洞察力这样评价他的宝贝女儿们,“她们跟别人家的女孩子一样, 一个个又傻又无知;倒是莉齐(伊丽莎白)比她的几个姐妹聪明些”[5]。 另外,在众多的姐妹中,简也算是一个拥有许多美德的女子,她宽容、顺从,明事理,但她所受的教育也不过是随意的家庭教育,并非普遍意义上的正规教育,她身上的淑女特质充其量是陪衬丈夫的饰品。 简的妹妹莉迪亚就更不用说,她胆大粗野、放荡不羁,这说明她连最基本的家庭教育都不曾学到。
伊丽莎白可谓整篇小说最出彩的女性。 从她敢于拒绝达西和柯林斯求婚时的态度和面对凯瑟琳夫人的蔑视、指责时敢于反驳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当时英国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及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但是在当时男权社会中,女性教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她们无法接受好的教育,也就无法了解到外面的精彩世界,从而使得她们在许多权利方面存在着缺失。正如女权主义者认为的那样, 父权制是女性受压迫和歧视在制度上和文化上的根源, 正是由于它强大的意识形态渗透作用,才使得女性长期被视作“二等公民”,逐渐被剥削了财产权、平等权、社交权、婚姻自主权及正规教育权利[6]。
二、经济独立权的缺失
小说中女性权利的缺失不仅反映在接受正规教育方面,还表现在经济权的缺失上。 贝内特夫妇养育了5个女儿,无一男丁,按照法律规定,他们身后的遗产将由远亲柯林斯继承。所以夫妇俩,尤其是贝内特太太一直在为女儿们的婚事操心, 希望她们能找到一个有钱的丈夫。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一般财产不多,教养有素的青年女子, 都是把婚姻当作唯一一条未雨绸缪的体面出路,不管如何心中无数,幸福难卜,结婚成家都是她们最可心合意的避风港, 预防她们以后不致缺衣少食。 ”[7]这更加突出了当时英国社会“女性出嫁前靠父亲、出嫁后依附丈夫”的窘况,女性择偶时都有意或无意在考量对方的财产, 实属时代背景之下女性经济独立缺失的一种无奈之举。
伊丽莎白是贝内特夫妇的二女儿,她思想独立,曾拒绝过虚伪、势利、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柯林斯牧师的求婚, 也曾由于偏见而毫不犹豫地拒绝过达西这样一位拥有万贯家产绅士的求婚, 这可以说是女性主体意识在人格方面追求男女平等的体现。但是,伊丽莎白在择偶方面也并非完全不在乎金钱。有一次,舅妈班德纳太太提醒伊丽莎白在与威克姆相处时,“不要使自己,也不要使他卷入一场缺乏财产的恋爱”[8]。 尽管伊丽莎白对外表英俊、善于巧言令色的威克姆颇有好感,但她还是表示要理智对待此事。后来,伊丽莎白遇到了风度翩翩、 教养有素、 口碑较好的费茨威廉上校(达西的表弟),他们相处颇为愉悦,但伊丽莎白始终与他没有走到谈婚论嫁的程度。 或许是费茨威廉上校不如达西富有,也或许是在伊丽莎白心里达西既讨厌,又令人向往(当然,这与达西显赫的身份及家产分不开)。 曾经,当伊丽莎白和舅妈去参观达西的彭伯利庄园, 看到庄园的豪华,她不由得感到“在彭伯利庄园当个女主人真是了不起,其乐无穷啊。 ”[9]我们不难看出,小说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向读者间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尽管伊丽莎白有着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但由于当时英国女性所处经济地位的局限, 她不会为了钱而丢弃自尊与人格,也不会轻易嫁给一个有着许多优点,但并不富有的男人。
再看看伊丽莎白周边的女性, 她们身上无一不透着“看重对方家产”的择偶标准。 姐姐简具备几乎传统女性的一切优点, 但她只对富有的宾利一见钟情。 好友夏洛特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嫁给柯林斯牧师也仅仅是因为他的家产足以配得上她了。 就连宾利小姐也处心积虑地想嫁给达西, 达西的姨母凯瑟琳夫人也不曾由于自身的富有而放弃想把她的女儿嫁给达西的希望。 王新春这样说过:“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视角看来, 女性群体由于没有经济的独立因而没有人格的独立,处于依附于男性的劣势地位。 ”[10]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女性经济独立权的缺失,使得她们不得不想方设法攀附上一位有钱男子来作为她们将来生活的保障。
三、婚姻自由权的缺失
正是因为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使女性缺乏经济独立权,从而决定了女性在追求婚姻方面自主权的缺失。小说一开始, 贝内特太太听说小镇上来了一位年收入四五千英镑的单身汉宾利, 便忙不迭时地张罗着要丈夫贝内特先生邀请宾利到她家做客, 为的是能让她那五个宝贝女儿有机会结识富有的宾利。 而邻居卢卡斯太太也四处打听消息, 什么时候在哪又要举行什么舞会,有哪些体面男子要来参加舞会等等。她们这样做无非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女子很少有机会结识外界男子,她们的父母不得不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有可能的机会(如家庭聚会、社交舞会等聚会)把女儿推出去让男士挑选。
在小说中,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都是在交际舞会上相识的, 表面上两对青年似乎最终找到了花好月圆的美满婚姻。但深研其从相识、相恋至走上婚姻殿堂的过程, 可以看到女性在自主追求婚姻方面的权利的缺失,因为按传统男权社会规矩,女子还不能主动找男子,只能被动地等男子与她们接近。[11]在舞会上, 傲慢的达西在舞会上第一次遇到伊丽莎白时,曾认为她不够漂亮而拒绝邀请她跳舞,但随着与伊丽莎白的几次接触, 才逐渐感受到她身上散发的独特的魅力,并为其深深地吸引。但由于伊丽莎白一开始便对达西充满了偏见,因此,当达西屈尊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伊丽莎白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在此之前, 伊丽莎白还拒绝过经济尚可的表兄柯林斯牧师的求婚。
从伊丽莎白两次拒绝求婚的态度中,不难看出,她在追求婚姻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并不想盲目把自己嫁出去。这难免会让人觉得,伊丽莎白在婚姻方面有着自主权,可以自由地选择嫁与不嫁。 但深研小说,不难发现,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结合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当伊丽莎白终于看到了达西身上的许多优点并产生好感时,她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达西的求婚。在伊丽莎白内心深处,她担心自己的家世是否会遭到达西的蔑视。尤其是一想到母亲班纳特太太粗俗的言行举止, 妹妹莉迪亚与威克姆的私奔丑事,她更是羞愧难当。她觉得她与达西的“美满的婚姻现已成泡影,无法让世上万千钟情男女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婚姻幸福了”。[12]面对此般尴尬, 伊丽莎白并没有勇气主动与达西表白自己对他的好感和意愿,只能是在内心深处惆怅不已。这似乎与伊丽莎白一贯的胆识、睿智和独立的思想大相径庭,不由得让人深感女性在婚姻自主权方面的缺失与无奈。 可以这样说:“伊丽莎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女性形象,何况她在婚姻问题上的平等观念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13]
同样面临婚姻自主权缺失的还有许多女性,诸如姐姐简、朋友夏洛特、妹妹莉迪亚等。 姐姐简与宾利在舞会上可以说是一见钟情, 或许是性格内敛的原因, 也或许是迫于当时女子不能主动追求男子的社会压力,她一直没有向宾利表示出好感,这让宾利无法知道她是否喜欢他, 以致他们的美好联姻差点落空。 再来看夏洛特,虽然她不喜欢柯林斯,也知道他并不爱她, 但夏洛特还是一口答应了柯林斯的求婚,因为她“既不看重男人,也不看重夫妻生活,只想把结婚当作她的人生目标”。[14]莉迪亚同样面临婚姻自主权的缺失。 虽然她主动追求威克姆, 并与之私奔,但威克姆并不打算与她结婚,直到达西给了他一笔钱,并帮他还清债务作为他娶莉迪亚的条件,他才和莉迪亚结了婚。 莉迪亚并没有因此体会到她在婚姻自主权方面的被动, 相反还以和威克姆结婚感到沾沾自喜。
可以这样说,从表面上看,伊丽莎白与简的婚姻有了美满的结局。 她们的美满婚姻无非是由于她们美丽的外表和身上具备某些符合男性审美标准的品质钓到了金龟婿,她们始终没有主动地去争取,只是被动地等待。 另外,无论从表层还是深层上讲,夏洛特和莉迪亚的婚姻都是一种女性婚姻自主权的缺失,无疑是一种悲剧。 就连宾利小姐,自以为与达西门当户对,对达西倾心,但除了从中作梗以阻止达西与其他女性交往外,也不敢表白,只能等待。 研究妇女文学的奥尔巴赫这样说过[15]:“整个《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等待的故事。做母亲的等着年轻人的到来,做女儿的等着求婚者。”这句话贴切地揭示了小说中女性在自主追求婚姻权方面的缺失。
总之,纵观小说《傲慢与偏见》所揭示的英国社会环境,由于男尊女卑的习俗,女性缺乏正规教育权和经济独立权, 也注定了她们在追求婚姻方面自主权的缺失,以致很难挣脱男性世界的封闭和束缚,并在经济独立、婚姻自主中享有主导地位,从而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们只能无奈地选择结婚并把自己的未来赌在丈夫身上, 根本无法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解放和创新。透过小说表层,我们不仅看到女性在正规教育权、经济独立权、婚姻自主权上的缺失, 还看到了女性的这些缺失并不是孤立的, 正规教育权的缺失使她们无法有独立的经济权和婚姻自主权,反之亦然。
[1][3]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Deirdre le Faye.Jane Austen’s letter[M].Oxford:OUP,1995.
[4][6][10]王新春.19、20 世纪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意识[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
[5][7][8][9][12][14]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雷立美,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11]钱青.英国十九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13][15]汪介之,杨莉馨.欧美文学评论选(19 世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