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康复人才培养的人本式教学管理模式
2014-08-15陈长香
郝 晶 陈长香
(河北联合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我国自2002年开展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工作以来,康复治疗师专业人员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实际需求和卫生部的最低要求相差甚远[1]。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在缺少师资、专业经验以及相关办学条件的情况下,如何适应起步晚、发展快、需求多的现状,培养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康复医学发展和康复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2]。教育质量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教学管理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具有导向教学、评价教学和服务教学的功能,其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
1 “人本式”教学管理模式的设计思路
在我国康复医学教育起步很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才开始引入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的教学。目前国内还存在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滞后、师资力量薄弱、教材不规范、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康复医学教育,提高康复医学的教学质量。而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对象,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等职能,协调全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活动。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体制对于提高康复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
现行高校采用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有欧洲大陆的科层制,英国社团式、美国市场式和我国的行政集权式教学管理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它本身的优缺点。而“以人为本”的“人本式”教学管理模式是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人不仅是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管理的主体。管理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发展的过程,从而实现人和院校的共同发展的目的。
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我院在多年康复教育实践摸索中,建立了一套以“分层分级式管理,双向多级化反馈”教学管理体制为先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教师为主体,遵循一个链条、围绕两个重点、实施三相结合、采用四维评价”的“人本式”教学管理模式为执行官的模式构架,为全面实现应用型康复人才的高质量输出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管理体制-以人为本的“分层分级式管理,双向多级化反馈”教学管理体制
2.1 分层分级式管理 分层管理,即将教学管理人员分为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即院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各教研室/实验室/学工办。决策层负责从宏观角度出发,做好每学年的教学活动计划和重点专项工作实施,明确任务分工及目标,统筹学院教学资源,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分级负责,即教学院长-教学办主任-系主任/实验中心主任/学工办主任,分级负责制。系主任管理各个教研室,组织落实教学教改科研等各项活动;实验中心主任管理各个实验室,主抓学生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日常教学、技能考核、职业胜任力考核以及重点实验示范中心的打造;学工办主任辅助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参与教学工作检查,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干部专长,组成学生教学督导小组,做好意见收集与反馈以及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由此做到全员参与的态势。
2.2 双向多级化反馈 双向多级化反馈,即摒弃传统的线性单向的信息反馈,建立双向多级网络化的反馈模式。建立以教学管理办公室为枢纽的信息管理平台,收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群体的反馈信息。在此过程中,依然遵循分级负责分级反馈制。比如,在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实验中心承担着学生输出质量的监控,不但要收集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效果的评价,还要搜集实习基地乃至行业用人需求现状,将信息反馈给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反馈给领导班子,商榷制定理论课程教改方案、实践课程教改方案、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方案等。新决策的实施依然依照分层分级式管理实施。如此反复,利用有效的检查沟通反馈途径,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为高质量康复人才培养和输出奠定坚实基础。
3 管理模式-“人本式”教学管理模式
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执行力的重点和难点。管理模式运作流程是否畅通、高效,取决于核心框架构成的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这里所说的“人本式”教学管理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教师为主体,遵循一个链条、围绕两个重点、实施三相结合、采用四维评价”的教学管理模式。
该模式的建立能够促进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胜任力;严把教学质量关,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以全体教师为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主体,即从任课教师、辅导员到实验教师、实习带教老师,全员参与教学各环节的改革和质量监控。
“一个链条”,即教学运行过程遵循“定标-达标-检查-反馈-调控”一条链,全院上下,人人参与,处处夯实,形成多角度、全方位抓质量的工作态势,迅速推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上台阶;紧紧“围绕两个重点”,即根据教学的本质和人才培养理念,加强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个方面的监控;“实施三相结合”,即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教研室自查、互查、教学办检查、院领导检查相结合、抽查和全面检查相结合。全面督促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
对教学效果“采用四维评价”的教学管理评价体制,即由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组、学院师生、行业专家四个方面给予评价,不但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还评价学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全面督促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成果应用,有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4 特色培养与教育制度支撑
4.1 在师资管理方面,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学改革,并督促将教改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 ①新教师新课程试讲制度,即要求新进教师以及承担新课程的教师,必须参与试讲活动,我院成立课程督导委员会予以评价打分,不合格的教师不允许开课;②教学观摩和听课制度。教学观摩是指青年教师观摩高资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吸取宝贵经验,促进自身的提高。听课制度是指,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学办学工办教师、院领导参与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听课,每次听课都要对任课教师讲课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学习环境等作出详细评价与分析,提出整改意见交由教学办整理汇总分析,反馈给教研室或学生班主任进行整改;③集体备课制度,即各教研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体现教师教学的整体水平,在开课前教定时安排各位教师集体备课。对教学方案的设计,内容的安排、教案讲稿的组织,多媒体的应用等予以讨论,将最新的教改成果有效地融入教学环节,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新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④青年教师导师制,是为进一步加强对我系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师资队伍及人才梯队建设,充分发挥有丰富经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示范和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她们迅速成长,建立一支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兼备的高水平青年教师队伍,我院安排教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不但指导教学各项环节的工作,还指导教改、科研、自身素质提升培训等事宜;⑤临床实践制度。鉴于康复医学的临床特点,我院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为期一个月以上的临床实践活动,以保证教学的临床前沿性;⑥教改经费支持制度。我院每年组织学院教改课题申报工作,设立重点课题、青年课题、管理课题三类,鼓励不同岗位不同职称的教师积极参与教改活动;⑦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我院教师培训计划详实,鼓励国内外长短期进修学习。根据“以教育科研促进学科发展”的思路,本着“研教、研训、研修”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科研培训。此外,结合教师的科研意向,在年龄、学历、职称方面组成科学合理的科研梯队,形成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一般科研人员的创新科研团队。
根据教师的学习需求,学院每月开办一次教学沙龙,每学期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广泛开展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及医院社区的交流合作,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或做学术报告,努力营造学术探究的气氛,以此推动学院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种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国家级的学术会议,开阔眼界和思路,激发创新思维。
4.2 在学生管理方面,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自主学习,注重人文教育 ①专业思想教育制度。从入学的专业现状与就业前景教育,到大一至大二的职业生涯规划,再到实习前教育,实习经验交流等,我们将专业思想稳定性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此外,“班主任导师制”也是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实际设立的以专任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解答学生学习疑惑,以及专业困惑的最佳途径,旨在保证学生在稳定的情绪下能够学到更多专业相关知识,积累社会经验,这也是保证康复治疗学专业稳定发展的基础;②考风考纪诚信教育制度。我院为培养诚信大学生,从入学的校纪校规教育到每次考试周前的考风考纪教育,都强调诚信重要性。学生们主动签署“诚信考试责任书”,并先后有多个班级申请“免监考班级”,在没有监考老师的监管下保持考场秩序井然,保证无任何违纪行为的出现;③开放实验室制度,即我院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余,定期开放实验室供学生练习各项操作,实验室的管理由学生自主组织进行,各项记录完备,仪器设备完好,秩序井然。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自律行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还为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提供了平台;④本科生参与科研制度。学生科研小组的设立,大大提高了科研团队的学习效率,积极参与各种竞赛类活动,参与教师课题的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申报。多年来先后多人次获批省级、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
[1]薛晶晶,王 清,燕铁斌,等.国内康复治疗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2):1149
[2]李晓捷,吕智海,张丽华.融创新精神于实践教学注重康复治疗学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4):394
[3]於 伟.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实践[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