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课堂中的动态资源 激活课堂教学

2014-08-15林长栋

当代教研论丛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大雁蜻蜓圆柱

林长栋

(福建省罗源县中房中心小学 福州市 350606)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其间学生表现出来的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新想法往往就是课堂的教学契机,乃至整节课的一个精彩亮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各种动态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鲜活,主动的画面,流淌着课堂生命的活力。

一、利用闪光点,促精彩生成

动态的课堂教学,学生常常有精彩的表现。面对学生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及时捕捉,并正确处理,将会有意想不到的的教学效果。

如《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出示了主题图,老师事先引导提出数学问题,其中一位学生说:玩摩天轮的有20人:4+4+4……,话未说完,就有很多小手举起,示意有话要说:还有很多遮住了看不见,不只20人的!这时老师追问:那你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几人呢?……学生有的说我看里面的长条,只要一数就知道有几个吊篮了,更让人吃惊的是有一个学生说这样大的一块(他指的是扇形部分)有5个吊篮,整个摩天轮有4个那么多,那么全部的话有20个4。事实上该生已有了前边“角的初步认识单元直角”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空间观念,叫人佩服。之后让学生体验写这20个加数的过程,使其体会到用乘法的迫切要求,这真得感谢发现有20个吊篮的同学。

二、善用课堂意外,促精彩生成

开放式的课堂,学生思考空间比较大,学习环境比较民主、自由,必然带来许多无法预知的意外生成。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要在课前充分预设,还要面对学生意外生成的资源要及时的判断其是否有探究的价值,在脑中快速判断、筛选生成的资源的探究价值和采用什么方式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是课堂意外生成的有价值资源充分利用,使得知识学习往纵深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意外生成价值的资源,要及时抓住,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使知识学习往不同的方向延伸,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

如:“圆柱的体积”一课时,当学生发现这个长方体的下底面其实就是把原来圆柱的下底面先切割再拼合而成的,形状变了,但大小却没有变。学生还发现了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老师正准备利用这三个关系推导公式,谁知生1:老师,我们还发现这个长方体的前面就相当于原来圆柱侧面积的一半。教师一呆,怎么办?转念之间作了个大胆的决定对学生说:“我们再一起来观察一下,看看他们小组的这个发现正确吗?”生2:这个关系是对的,因为圆柱的侧面是红颜色的,而拼成的长方体只有前面和后面是红色的,也就是说前面相当于那个圆柱侧面的一半。(大部分同学表示认同)师:看来这个圆柱与它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关系真是密切,你们还能找出别的关系吗?生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关系,长方体的宽就是原来圆柱的底面半径,宽就是切割圆柱底面时得到的小扇形的一条边,那不就是底面半径吗?生4:我们还发现了长方体的长正好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师:真是了不起,竟然发现了这么多关系!继续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挑选其中的一些关系来找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行吗?学生小组活动,利用关系推导公式,教师巡视指导。生5:老师,我们找到了,我们选的是它们底面积、高和体积的关系。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是底面积乘高,而这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都与它相等,所以这个圆柱的体积也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师:有利用别的关系找公式的吗?生6: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宽×高求的,所以我们选了近似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柱的关系来找公式。在我的帮助下,学生用字母表示出了推导的过程: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r×r×h=∏r2×h。

三、巧用学生的错误,促精彩生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解的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协调”,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在学习中生成出一些让我们头疼,避而不及的错误。精彩的生成固然能为我们的课堂添光添彩,受到老师的欢迎,而有时,这些让我们头疼,避而不及的错误生成,也能对我们的教学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一位老师执教的《线的认识》一课向我们展露了她那善于“捕捉学生生成错误,化错为宝”的闪亮一刻。师:刚才我们都画了射线,那么同桌两人比一比谁画的射线长?(几乎全班同学同桌间都在用尺比长短)师:比出来自己画的射线长的小朋友举手。(几乎每一桌上都有小朋友兴奋的举着手并嚷着“我的长”)这时老师发现有一桌两个孩子都举手就指着两个都举手的同学问:你们为什么都认为自己长?其中一女生马上告诉说:他是刚刚延长的,其实前面是我长。(没想到课堂上竟生成出告状)老师马上说:他延长,你能延长吗?女生:能!师(面向全体)问:你们的呢?生齐:也能延长。师:哪谁的射线长呀?学生马上领悟过来:“一样长!”“射线没有长度”精彩!”让我们汗颜的错误生成,在老师的利用下竟风回路转。错误生成原来并不可怕,在老师智慧的引导下同样能为课堂生光添彩。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孩子们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闪耀出师生智慧的光芒,这便是错误生成的魅力!

四、妙用教师失误,促精彩生成

教师教学产生错误显然不是好事,但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借助自己的灵感恰到好处地随机应变,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如一次公开教学中,一位教师就因为大意出现了一个失误,例子描述的是8只大雁与2只蜻蜓,课件图片展示的却是7只大雁2只蜻蜓,当问及“大雁的只数是蜻蜓的几倍?”一个学生回答:“大雁的只数是蜻蜓的2倍”。“完全正确”。这时,有一位同学突然举手,说:“老师我认为第二题的大雁的只数不是蜻蜓的2倍,而是1.75倍,同学们说错了”。“因为大雁只有7只,蜻蜓有4只”。听他一说,老师回头仔细地看了一下投影板上的题目,由于老师的疏忽漏画了一个大雁。老师并没有慌乱,短暂的思考后,老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明明观察得真仔细,老师做课件时少画了一只大雁,很抱歉。可是如果我们要使这个倍数成为一个整数,该怎么办呢?大家小组交流一下。”第一组组长的建议:“我们用摆小棒来试试看”。于是,同学各自动起手来用小棒代替蜻蜓尝试解决问题。有摆8与2的,有摆16与4的,有摆12与3的……第二组的同学们在草稿纸上画图论证。第三组是明明所在的组,同学们更积极了。经过讨论,他们决定用“倒过来”的办法,假设倍数已经是整数了,看看除数和被除数会怎样。有的假设倍数是整数3,除数是4不变,那么被除数就是12;有的也假设倍数是整数3,而除数3,那么被除数就是9;有的……此时的老师,成了同学们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边巡视边点拨。几分钟的小组学习后,许多学生纷纷举手想要发表自己的结论,有的小组说:“大雁的只数是8只,它的只数就是蜻蜓的2倍。”有的小组说:“大雁的只数是12只,大雁的只数是蜻蜓的3倍。”还有小组的说:“把4只蜻蜓看作一份,大雁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大雁的只数就是蜻蜓的几倍。”此时,还是明明代表小组发言,“老师,我们觉得要让倍数变成整数,除数不变,就是把被除数变一变,让它成为除数的整数倍数就行了。”老师趁热打铁再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摆出各种倍数关系,并自己编题给同桌或小组组员做。在热烈的讨论交流与动手操作中,学生对于“倍”这个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了。

猜你喜欢

大雁蜻蜓圆柱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大雁
大雁
蜻蜓
大雁曲
大雁飞过
蜻蜓点水
蜻蜓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