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
2014-08-15柳福玲
柳福玲,姜 男
柳福玲/大庆师范学院讲师(黑龙江大庆163000);姜男/大庆师范学院讲师(黑龙江大庆163000)。
一、基本概念
(一)定义
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层出不穷,大体概括为五类:双职称型;双素质型;双证书论;双能力论和双融合论。所谓“双职称型”,就是教师除了有教师系列职称之外同时取得第二种职称的教师;而“双素质型”的概念是教师同时兼顾理论教学的素质和实践教学的素质才可以成为“双素质型”教师;持“双证书论”观点的学者定义其为具备工艺师、工程师等技术职称的人员在获得教师资格后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部分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两种能力,能够胜任理论教学的能力和具备指导学生实践能力,二者兼而有之则是符合“双能力论”要求的教师;还有一种“双融合论”,即持有“双证”的教师同时具备“双能力”。
(二)内涵
“双师型”教师定义诸子百家,各有不同,但其内涵有共通之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也大抵相同。
1.“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两者兼备。这要求教师专业精通的同时对教育的理解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言传身教,给受教育对象以最好的影响。
2.“双师型”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训练有素的实践技能。教师应该具备讲授专业知识、理论的素质,同时还具备针对本专业进行有效训练的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分析行业特征,实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对了解行业理论和实践最前沿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在行业内的开发和创新奠下坚实的基础。
3.“双师型”教师应具有社会沟通与协调、组织和交往的素养。在校园和企业均承担角色,这就要求教师既能够适应校园内的组织和交往,也能够具备在企业中与行业内人员进行沟通与协调的能力。
4.“双师型”教师应有行业管理能力。教师需加强对企业和行业运行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师具备对行业的管理能力是指导和提高学生管理能力的基础。
5.“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教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必须具备适应科技、资讯等快速发展状况的能力,具备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国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
(一)国外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状况
1.在日本称具备教育专业和技术专业的双学士学位的教师为“职业训练指导员”,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在日本,专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大学称为“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之后的学习者去企业锻炼提高,合格后进入教学领域承担教学工作。
2.在德国“双师型”被誉为“双元制”,职业院校和企业承担培养任务,在此阶段,教师只有完成过硬的专业实践训练以及任教所需理论两方面的任务方可毕业。
3.在丹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为附加式,国家培养专业的同时对教育技能进行补充训练。
(二)国内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现状
在我国,国家教委于1998年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在《面向21世纪努力建设一支有特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中指出需提高“双师型”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 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建设和发展“双师型”教师,市场对“双师型”教师需求的增长,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猛增,但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提升却还远远不够,同时存在“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和评价体系不是很完善的情况。
三、国内“双师型”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哪种概念,当前在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双师型”教师是近年兴起的概念,其构成比例多为在职的高校教师,队伍年轻化,实践的业务骨干并不一定是教学骨干,且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人数是少之又少;学历和实践技能不成比例,高学历教师因精力过多放在各种获得高学历考试上,对培养实践能力有心无力,所以出现真正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学历层次不高,而高学历教师又缺乏实践经验的尴尬状况。“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是漫长的,虽然是新兴概念,市场需求却很旺盛,数量不足,供不应求是目前存在的较大问题。
(二)“双师型”教师提升的客观条件不足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繁重教学任务之外,还有科研压力,分配给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的状况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速度缓慢、低效。
(三)“双师型”教师培训不够完善。
诸多应用型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未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模式,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高校和企业结合不够紧密,企业需要高校的理论支持,高校需要企业的实践环境,但由于沟通的渠道不够多样和有效,导致双方的合作还不够深入,这对新技术的传播和实践是不利的。另外,有些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流于形式,培训效果欠佳。
(四)“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各异,评价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有些差异,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为所有教育同仁认同,且应用型本科院校本身也在转型阶段,对于新兴的“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并不明确,致使教师本身对此发展有些模糊。这一状况有碍“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双师型”教师是新兴概念,其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地建立过程中,已有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和系统,不能够真正地激发教师的潜能。教师系列职称多是衡量教师业绩的参考标准,在实践中做出卓越贡献的教师待遇不高,致使“双师型”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和钻研动力。因此,“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机制急需健全。
四、“双师型”教师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加大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
构建企业和高校合作的桥梁,不断鼓励、扶持教师的社会实践,使教学和实践良好融合,互相促进,彼此增长,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选聘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做专业兼职教师。加大引进同时具备工作实践经验和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的力度,通过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实践,使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为专业兼职教师聘任提供平台。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对现有专业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类专业培训提高。组织专业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培训,力争在短期内有更多的专业教师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合格证书。
(二)切实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承担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的状况有碍于推进“双师型”教师发展进程,切实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成为“双师型”教师发展的重要条件。推进“双师型”教师发展适应课程改革要求,激发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快速成长为“双师型”的内在积极性。
(三)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鉴于“双师型”教师培训还不够完善合理的状况,校方需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这有助于校企有效融合。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专业教师经常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前沿知识和实践技能,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技能,承担企业的部分工作,为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更好地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在职称晋升、骨干培养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对于每个学年度未参与实践教学和没有参加市场调研的教师不予评先评优。有计划地安排有潜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外出培训,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对于在实践教学环节或指导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以及参加全国、省、市组织的各类技能比赛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适当提高他们的课时岗位津贴等给予鼓励。
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对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提升的客观条件不足,教师培训不够完善,认定标准各异及评价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需采取加大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切实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建立有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等措施来着力解决。
[1] 黄斌,毛青松.规范兼职教师管理,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14~15.
[2] 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何小雄.高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2+1人才培养式的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4] 柏育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双师建设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8(4):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