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作品中“情感”与“技巧”的互动——以歌剧《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为例
2014-08-15赵炜民
赵炜民
赵炜民/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 (甘肃兰州730030)。
声乐是一门集脑力、体力、表现力、想象力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声乐表演是要求表演者根据音乐艺术的文化历史规范、自身文化素养等对乐谱进行研究从而转化为震动的音的过程。也就是表演者凭借对乐谱的情感感知加之自己在演唱中的技巧发挥,将声乐作品蕴含的情感准确地传达给听众的过程。“情”与“技”交错贯穿于演唱的始终。下面,结合歌剧《托斯卡》中女高音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的作品分析,谈谈作品中“情感”与“技巧”的互动。
一、歌剧《托斯卡》概述
歌剧《托斯卡》是根据法国维多利安·萨尔杜的剧本改编而成,由普契尼作曲,贾克萨、伊利卡作词。于1900年1月24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科斯坦齐剧院进行了首次公演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托斯卡》是普契尼最著名的四部歌剧《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朵》之一。整部歌剧共有三幕构成,地点分别在圣安德烈亚·瓦勒教堂内、法内斯宫中警察总督斯卡比亚的房间内、天使城堡天台上。剧情:1800年,罗马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因为掩护政治犯安格洛蒂而被捕受刑,他的未婚妻托斯卡正与马里奥沉浸在美妙的爱情中。而当时的警察总督斯卡尔皮亚也早已被身为女演员的托斯卡的美貌和心灵所吸引,所以斯卡尔皮亚以处死马里奥来威胁托斯卡委身于他,托斯卡为了救未婚夫被迫假意顺从,警察总督斯卡尔皮亚则答应托斯卡释放马里奥,托斯卡在拿到警察总督签发的离境通行证后,趁其不备刺死了斯卡尔皮亚。黎明时,马里奥被带到刑场,托斯卡告诉他只是假处决,谁料这是警察总督为了永久占有她而耍的花招,马里奥被执行了枪决。随后她刺死警察总督之事也被暴露。面对自己心爱的人的离去,托斯卡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痛苦之情,最终跃墙自杀……此部歌剧看似描述了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但更深层次上是为了揭露统治者的虚伪、无耻和奸诈的言行,歌颂受压迫人民纯真的爱情和高尚的品格,以其完美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感情投入使得这部歌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
女高音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出现在第二幕中,托斯卡为了救心爱的马里奥无可奈何地假装答应斯卡尔皮亚的条件时所演唱的,表达了她对艺术、对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及处于统治者威逼之下的痛苦心情。这部作品是歌剧《托斯卡》中的经典曲目,也是意大利歌剧中有着独具特色音乐风格的巨作。堪称是意大利歌剧中最优秀的咏叹调之一,广泛地流传于全世界。该作品布局层次鲜明、完整,情感抒发细致饱满,旋律优美、结构缜密、和声厚实饱满和充满现实主义力量,不仅是声乐艺术家们喜欢演唱的作品,更是声乐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作品中“情感”与“技巧”的互动
如果我们将演唱中的“技巧”比作支撑人体的骨骼,“情感”的表达则是血液。两者联系密切、缺一不可地支撑着整部作品的生命。一个作品的发展与成熟,主要是技巧与情感的交织,也就是从情感上地体验到理论与技巧的成熟,再到情感的升华与传递这样的过程中实现的。
(一)作品中“情感”的表现
《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就是说,音的起始,产生于人的内心,而人心的变动,是由于周围的物所造成的;物的变化引起了内心的变化,从而转化为声音表现出来。《为艺术为爱情》这首作品中主要表现,(1)剧中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虽带来了艺术上的巨大影响,但同时也保留了宗教的威严肃穆,更残留了专政集权等资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中咄咄逼人的强大生命力。腐朽与奢靡的享乐主义在统治者心中根深蒂固,深深地压迫着社会中低层的人民。面对这样的社会背景,无奈与无助占据了他们的内心。《为艺术为爱情》这首作品由安静地表达自己对上帝虔诚开始,到抑制不住内心痛苦而爆发的高潮部分,再到最后演唱出“co-si”的叹息之情。通过描写女主角托斯卡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统治者的猖狂与无情。(2)歌剧的一大特点就是常常以第一人称来表述,不仅会使演唱者更容易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也拉近了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使欣赏者在聆听的过程中直击内心深处,产生直接的情感共鸣。在《为艺术为爱情》的演唱中,演唱者只有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托斯卡的形象中,体会托斯卡的感情世界,才能表现得更加完美。
本首作品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演出效果,不仅依靠演唱者高超的声音技巧,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演也是不可等闲视之的。著名歌唱家卡拉斯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并没有使用过多的华丽动作,而是真正让自己融入情景中,面对斯卡尔皮亚的逼迫和马里奥的处境,托斯卡悲痛欲绝瘫坐在了地上,看上去没有一丝力气。起先她平静的表情中透露出几分无奈,无奈自己的虔诚却换来了如此悲痛的命运,随着音乐的不断进行,高潮部分并没有夸张的痛苦挣扎的表情动作,而是盯着地面的双眼中含着无奈的泪花,慢慢地锁住眉头,安静、洒脱、彻底地将每一个高音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她再也无法坚持住自己疲惫不堪的身体,无奈地趴在了地上。这种真实的表演使得欣赏者能够不由自主地进入到当时的情景当中去,从而感受到了托斯卡的悲苦命运。
(二)作品的“技巧”表现
普契尼在创作《为艺术为爱情》这首咏叹调时使用了高难度的作曲技法,演唱者为了完美地表达出作曲家的感情,就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技术技巧。而这就需要通过演唱技能、形体技能等演唱技术得以实现。
演唱技能包括发声能力、呼吸能力、共鸣能力、模仿能力、听辨能力、记忆能力和控制能力等。这些能力不仅会表现在演唱的理论知识、演唱技巧和熟练程度的本身,而且表现在演唱过程的动态连续性上。本首作品由两部分组成。结构为,前奏(降e)+A+间奏(降E)+B+尾声,是一首无论在作曲还是演唱上都有相当大难度的咏叹调。
(三)作品中“情感”与“技巧”的相互渗透
《为艺术为爱情》这首作品作曲技法复杂、前后跨度较大,而且整首作品情感线条起伏跌宕。这就需要演员既要有扎实的演唱功底,也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表现能力。
这首作品的前奏是第1、2两小节,ppp极弱的力度、柔和平静的意境,衬托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无奈之情,同时也为后边情绪逐步高涨奠定了基础。从第3小节到第15小节是第一个框架,为2/4拍的宣叙调,分为二个乐句。第一乐句表现的是托斯卡面对逼迫而产生的对过去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这就要求演唱者充分挖掘好作曲者的音乐思维,领悟好人物的心态。加之腔体保持贯通,用气息带动声音的流动。使声音连贯的、平稳地释放出来。3、4小节与5、6小节以同样的音不同的节奏描绘托斯卡的不平内心,演唱时要准确拿捏这简单的音符下不简单思绪的表达,随后的四组三连音要唱的均匀平和,再次表达自己无奈的心情。12小节突然出现了高八度的降A,这样八度加重音记号的跨越音是颇为重要的,是这一段的高潮,在不破坏整体平稳性的同时极具爆发力地表现出托斯卡对人生不公的痛苦之情,由此音引导的连续下行音阶与八度大跳形成从高音区急转而下的大的起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是蕴含出一种巨大的悲痛感。
第二框架由16—37小节构成。结构为A+B+A’。主调为降E大调。4/4拍的节奏加强了旋律的流动起伏感,大量的三连音分解和旋的运用,与第一部分相比增添了不少真实亲切的感情色彩。这一框架由两部分构成,A段为16-27小节,这一乐句是女主人公表达和诉说自己的虔诚。力度较弱,曲调温柔流畅,开始节奏旋律较平稳。从第4小节开始,打破了前面的平稳,与前面乐句有明显的不同,力度变化由次强到强再回到弱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托斯卡在压抑自己痛苦的情绪。B段音乐是弱起的,变形的三连音节奏给人一紧一松的感觉,表达了善良的托斯卡面对自己的感情做最后一次的挣扎。随即出现A’段,第一句旋律引用了A段第一句的素材,较B段更加柔和,随后的乐句在节奏、旋律和力度上都有了更大更新的变化,进而推向了整首作品的高潮。全曲最高音小字二组降B就出现在此,表现出托斯卡再也无法忍受如此痛苦的人生,憎恨现实的黑暗社会,将压抑许久的情绪全部爆发出来,这就要求演唱者需要绝对强的气息和共鸣来支撑这个音乐片段,力度需要更大的加强。紧接着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不仅是前面高音的延续也为最后打下铺垫。全曲最后一个音落在降E大调的主音上渐慢渐弱地结束。
最后两个乐句充分表现了托斯卡感情的爆发和对神灵的责问,激动过后,托斯卡留下了精疲力竭、极度无助的绝望形象。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演唱技能和情感表现在表演艺术中的重要地位。著名歌唱家卡拉斯在诠释这首作品时,不仅准确地把握了全曲的脉络,注重歌唱的每一个细节,运用气息共鸣等技巧,而且将作曲家写在纸上的每一个音符都有质量的、饱含感情地唱了出来。
这部作品中,无论是普契尼写下的无声的音符,还是原唱斯卡拉在技巧上的诠释,无一不是将这些音符注入了真真切切的情感而获得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这首咏叹调给人留下了心灵上的震撼、情感上的共鸣。将感情融入声音技巧,通过声音技巧表达出真实的情感,这就是声乐作品给人以心灵震撼的魅力之所在。
想要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表演境界是每一个歌唱者共同的目标。理解好、处理好“情感”与“技巧”的关系是评价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对 《为艺术为爱情》这首咏叹调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扎实的演唱技巧能够更准确地进行情感抒发,真实的情感表达能够打动欣赏者。“情”与“技”的完美结合才能够获得更完美的情感升华与抒发。
[1] (意)贾克萨,伊利卡编剧,托斯卡(歌剧脚本){M}.唐宇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 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
[3] 巴巴拉·麦耶著.普契尼[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 邹本初著.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1.
[5] 陈立新.唱片中的普契尼[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7.
[6] 歌曲《为艺术为爱情》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分析[J].青春岁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