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园艺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2014-08-15马怀宇吕德国杜国栋秦嗣军刘国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马怀宇,吕德国,杜国栋,秦嗣军,刘国成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与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实践教学是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把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及在生产实践中提高自学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学生亲身参与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能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从本质上看,教学活动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分支的系统工程;从认识论角度看,是教师引领学生逐步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各种认知过程、情感领受、意志力、个性和行为习惯的心理历程。

一、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实践教学活动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更加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的科学。因此,在教育改革中也应考虑到教育理念的转变,将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生活态度,塑造积极的人格,引导学生以乐观、进取的心态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任俊,2008;王贺和陈健芷,2011)。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学生则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和被支配者。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两个不断成长的个体。积极心理学的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实践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自身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一样既是有潜能的主体,又是待发展的客体。因此,积极心理学不仅改变了教与学过程中的主客体角色,还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二者的共同成长和协调发展。

二、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学生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潜能,发挥其主体意识,就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尊重其个性差异,引导其积极的适应社会环境。

(一)了解个性差异,尊重积极个性的发展

尊重个性发展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潜能,发挥其主体意识,就要给予他们充足的空间。积极心理学主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处于平等、包容的教学过程中,使其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教师通过设计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和兴趣等目标自主地量身打造自己的创新目标,实现自身的个性、主体性的发展,使创新能力培养由外在的强制性转化为内在的自主性。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注重发展学生积极人格的同时,也要清楚学生的领悟能力、反应速度和操作技能的差别。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整体的心理状态和个性设计教学方案,针对学生个体的前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鼓励往往比批评更有意义,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得信心,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乐趣,乐于按照教师的指导去做。

(二)培养学生学农、务农、爱农的积极情绪

阐明本学科的发展远景,给学生指出所学专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 在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中,根据植物发育物候时期,寓教于乐,有针对性选择实践内容,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让学生了解实践的境况与自身与人类的关系,调动学生有意识的积极思维方式,使之产生主动创新的正向情绪。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的需求观,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满足感、满意感,在实践过程中分享到快乐,看到专业的发展前途和希望,看到所学专业在民生中的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激发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国教育家Diesterweds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知识和能力,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阶段列在学习阶段的首位,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与学习活动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当学生实现自己的预期学习目标,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会得以巩固和加强,激发学生深入探索和求知的欲望,由此形成良性循环。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培养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即为兴趣。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教育心理学把‘兴趣’定义为个人积极探索某一问题的认识倾向,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并坚持不懈的向前。笔者曾做过一个关于专业兴趣的问卷调查(共150份),在对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一项中,有77名学生选择了‘非常感兴趣’或是‘感兴趣’(51.3%),有61名同学选择了‘一般’(40.7%),有12名学生选择了‘不感兴趣’(8%)。 这些调查数据表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仍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首先要在实践教学中阐明本专业的特点和远景,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积极性,并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信心,进而产生积极的、持久的兴趣。

2.引导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将会对其它的学习产生影响,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字面上的知识,还是把学到的经验能动的应用到面临的各种情境中。在大学阶段,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多达二十几门,多数学生不能把这些专业课程融会贯通,也不懂得如何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有的甚至对庞杂的课程产生了厌倦情绪。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领悟‘学习迁移’的真正含义,往往是在毕业生进入社会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再回过头来重新学习,费时费力。产生这种结果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懂什么是‘学习迁移’,且不知道‘学习迁移’贯穿于大学所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中。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延续和巩固,又是能力提高和知识深化的必要条件。

三、营造积极的创新环境,为创新提供空间和机会

营造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石。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纠正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一个积极、包容的学习环境中,实践活动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动手操作的乐趣与成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一)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

轻松、积极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及发挥潜能。构建一种愉快、积极的、研讨式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激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换角色,从“教”转变为“导”,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引导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实质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有研究者提出,‘疑’的产生一般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课后思考题;二是老师提出问题,并加以引导。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引领学生去寻找答案,学生会体验到“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悦,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三是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源于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表明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程度。鼓励并尊重学生的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采取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新能力得到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同时,也会增强教学效果,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三)倡导团队合作,凝聚创新能效

团队合作是多名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协作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许多的园艺专业实践活动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的。在实践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检索、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究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合作和分享中积累自己的经验,在积极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学习,不仅可以让知识相互渗透、相互激励,达到知识互补、共享的效果,还能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凝聚力、共生共荣的精神力量。

四、优化评价机制,着重学生创新过程的评价和引导

过程评价好于结果评价。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而非回答问题的准确与否或是实践结果的优与劣,即不以成败论优劣,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实践过程‘知其所以然’,使其真正得到提高。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让学生在自评过程中能够客观地总结和分析经验教训;在学生的互评阶段,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展示每个人的经验和认知,将个人的收获变成团队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让学生吸收到别人的有益经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还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评价,都要充分考虑园艺科的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以及社会对园艺学科人才的要求,以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在注重考核大学生所掌握知识量与知识更新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的框架下,建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评价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当代教育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的认知、动机、情绪和情感,教育心理学知识具有更多的内部张力和外在影响。因此,教育心理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将会日益凸显。教学是一项艰难且崇高的系统工程,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仍是教学的精髓所在。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教师应更加注重从积极心理学的层面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潜能。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3.

[2]王贺,陈健芷.对当地大学生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简论[J].教育探索,2011,3(237):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