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2014-08-15苏星鸿

党政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物质文明新形态文明

○苏星鸿 刘 基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科学的文明观,它为人类文明问题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主要包括文明结构论、文明动力论、文明主体论和文明和谐论等内容,本文从这四个方面谈谈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文明是相对于蒙昧和野蛮而讲的,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况和价值追求。从事实层面看,文明揭示的是人类社会文明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进步状态和趋势,自奴隶社会以来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实际上是不同文明形态的更替。从规范层面看,文明是社会文明和人自身文明在有机统一中的价值诉求及其结果,反映的是人类在现实性存在基础上的理想性追求。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全面审视了人类文明系统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各种文明形式,揭示了各种文明形式的内在构成,分析了各种文明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考察了人类文明系统运行的内在机制,强调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支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同时,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还阐明了生态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奠基性意义,要求人们合理地调节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交换,在生态文明的美好追求中实现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和解,促进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矛盾之间的真正解决,实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想目标即共产主义社会。可见,马克思主义文明结构论是整体结构论,它要求我们必须以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内在结构。

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视野中,人类文明进步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现实性和理想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最深刻和最根本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按照社会实践观点,人类文明本质上是实践的,即人类文明产生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人类文明进步与否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客观历史性活动,由此决定了文明的实质就是人类在处理人、自然和社会关系中展现出的实际能力和价值追求。因此,要深刻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价值诉求,就要深入到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中去,立足不同时期社会实践面对的具体问题,深入分析不同时期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才能具体把握人类文明的内在结构以及各种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人类文明进步由必然向自由的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在坚持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文明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文明形式构成的内容完备、结构科学、逻辑严密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独特的文明系统中,每种文明形式实际上自成系统,它们各自从特定的方面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独特优势,同时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整体系统。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五种文明形式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处在一种相互生成、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相互建构的有机系统之中,其中,生态文明是前提和基础,物质文明是物质基础,政治文明是政治保证,精神文明是精神动力,社会文明是社会条件。从逻辑关系看,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序列中,前一种文明形式是后一种文明形式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后一种文明形式是前一种文明形式的提升和展现,并把以前的各种文明形式融于自身,因而比前面的各种文明形式更加具体,同时后面的文明形式又规定和影响前面各种文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构成前者建构后者和后者规范前者的双向互动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文明结构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内在结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建设的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各种文明形式发展的系统性、关联性和协同性,建立有利于各种文明协调的体制和机制,切实将各种文明形式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加以推进。换言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每种文明形式的发展,同时要更加注重各种文明形式之间的关联性、协调性和平衡性,使不同文明形式之间达到合理有效的配合,克服各种文明形式发展的失衡和脱节现象。为此,我们必须在深刻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运行的特殊规律,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运行规律办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往往是由于它们相互牵扯和交织在一起的,仅靠单个领域的文明发展去解决难以奏效,要真正解决我们面临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各种文明发展的有机联系,促使各种文明在良性互动中整体推进。值得注意的是,物质文明建设对其它文明形式具有牵引作用,因此,任何时候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才能为其它文明形式的进步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从而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带动其它文明形式发展。当然,物质文明建设需要其它文明建设的支持和配合。总之,根据马克思主义文明结构论在方法论上的要求,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按照“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促使各种文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

文明动力论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的又一个基本问题。根据唯物史观,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而任何文明形式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动力。当然,马克思并未否定其他因素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实际上,恩格斯对19世纪90年代出现的把唯物史观曲解为“经济唯物主义”的观点持严厉批评态度,他认为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又强调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把经济因素说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对人类文明发展来讲,生产或经济的动力作用“归根到底”仅仅表明的是其最高性、根源性和终极性,绝不意味着它的绝对性、唯一性和排他性。就发挥作用的形式看,生产或经济的动力作用不一定是直接性,也可以通过中间环节间接地起作用。政治斗争,国家权力,宪法和法律,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等,它们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上层建筑,它们就是生产或经济发挥作用的中介,当然它们也以自己的独特功能在文明发展中起着独特作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各种动力的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经济基础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社会、生态、民族、宗教等因素,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都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可见,在人类文明发展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坚持综合动力论,在强调物质生产实践核心动力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其它动力因素的作用,而是主张只有把各种文明动力因素的作用有机整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按照马克思主义文明动力论的基本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建设中,要把握好物质生产实践核心动力和其它动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使各种文明动力之间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才能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更为辉煌的篇章。一方面,必须强调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特别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规律办事,努力搞好物质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必须自觉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又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的伟大实践,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建设的特殊规律。现阶段,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定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面对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重大挑战,我们更应强调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形态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实现中华民族文明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各种文明的综合复兴,我们在高度重视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应该努力推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尤其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使各种文明要素在协调发展中形成整体合力。总之,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明动力因素,使每种文明因素的动力作用发挥到最大值,并且使各种文明动力达到最佳配置,为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建设的内在逻辑是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决定和反作用的关系原理,我们要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通过其它各种文明建设有效地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换言之,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推进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既是充分发挥物质生产对其它文明形态发展根本动力的过程,又是一个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说到底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我国的改革开放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一种文明建设的成功,而是取决于各种文明的有机配合形成的整体合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是一种文明的复兴,而是各种文明的综合复兴。因此,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树立各种文明动力的合力论观点,把践行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建设结合起来,把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性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性衔接起来,改写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逻辑,书写人类文明的美好传奇。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真正主体力量。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就明确指出决定人类文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行动着的人民群众”,批判了英雄史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强调人民群众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人民群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真正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践动力、认识动力和价值动力。人民群众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理所当然地就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享有者。换言之,人民群众既有创造人类文明的义务,又有享有人类文明的权利。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贯通于文明观中,实现了对唯心主义文明观和旧唯物主义文明观的双重超越,实现了人类文明观的革命性变革。

从理论看,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的思想,倡导并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邓小平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准。江泽民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和归宿点。胡锦涛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实践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靠的是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没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发展和完善的动力源泉在人民群众中。总之,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积极性,并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成果,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当前,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建设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经济上,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各种文明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保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文化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更加丰富、更加多彩;社会建设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人民群众的各项社会权利得以全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各项生态权利更好地实现;在党的建设上,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深化党的各项制度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切身的实际利益,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也是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根本。总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文明主体论在方法论上的现实要求。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历史主体根据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不断创造新的文明形态的过程。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总体上是不断上升和进步的,但也不排除特定时期的倒退或停滞,因而人类文明的具体发展历程是曲折的,是一个发展与停滞、文明与野蛮、和谐与冲突并存的矛盾运动过程。在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建立以前,人类文明发展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和阶级对抗为特征的剥削阶级社会中运行的,先后产生了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三种不同形态。这三种文明总体上属于对抗性的文明,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科学、最理性、最美好的状态。即便是其中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也不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从本质上看仍然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前时期,并不意味着人类文明的终结。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开始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从而把人类文明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历史轨道上,使人类文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和谐性特质,开辟了“真正的人”的文明发展的美好境界。

社会主义文明是在扬弃了资本主义文明基础上产生的和谐性文明,和谐性是其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不是在对抗中进步的,而是在和谐中进步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把人类文明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时期。科学社会主义所创造的文明具有了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共同富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等方面。其中生产力原则是基础、共同富裕是内在要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最高价值目标。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就是要建立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就是一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是其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是衡量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水平与程度的价值尺度,实现人、自然、社会谐发展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

中国共产党始终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核心命题,把社会和谐作为本质属性,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推进和谐世界建设,使人类文明发展的和谐性得以充分地显现。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建设中,要以物质文明为重点,带动其它各项文明的和谐发展;以合理划清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权力边界为切入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从而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极端现象;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基石,确保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不动摇,确保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都不可侵犯,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和谐相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突破口,推动城乡和谐发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并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抓手,以全方位开放倒逼全方位改革,促进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制度为根本保障,推动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协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实现;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推动我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平衡发展;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为重点,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个人参与和法治保障和谐发展的社会治理架构,使社会生活充满活力而又安定有序;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资源生态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促进人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资源能源利用更加节约、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坚持走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合作发展的道路,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交相映辉的格局,引领人类文明迈向新的理想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昭示着中华文明的美好前景,也昭示着人类文明的光明未来。我们坚信,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方法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建设必将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并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构建研究”,批号为12BKS068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新形态文明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新形态
新形态西装
对不文明说“不”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文明歌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