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2014-08-15扬生年
扬生年
扬生年/尤溪县梅仙中学一级教师(福建尤溪365101)。
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篮球运动是耳熟能详且极为喜爱的运动项目,这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与体能锻炼有很好的增益效果,有利于启迪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而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初中学生在体育课堂活动中对于篮球运动的需求不但逐渐增加,而且更富多样化。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些学校深入开展了篮球教学层次化的改革实验,其主导因素是提高学生篮球能力或身体素质,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因个人兴趣不同而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这种需求在层次化教学中得到充分尊重,教师根据学生爱好偏向制订教学方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对应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并推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逐渐趋于平衡。如何从实际情况入手,让全体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强化各自的篮球技能,不断增强体质,增进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成为当前初中体育教师普遍关注的课题。体育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各类教学方法脱颖而出,其中分层指导教学法是相对较为理想的一种。分层指导教学法始终强调目标与措施的对应性,并以此为核心,帮助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起点,选择层次不同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以及练习难度,这是素质教育全体性特征的充分体现。笔者基于分层教学理论对初中篮球教学作如下探讨分析,望有抛砖引玉之效。
一、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和教学对象,其群体共性与个体的个性差异,是体育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前必须要了解的。尽管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从体育教学实践角度来看,造成学生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兴趣特长、知识层次、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技能等,此类因素表现在具体的学习互动过程中。且差异性中又存在共性,因而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水平、个人身体素质以及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对学生进行归类,通常按照强、中、弱依次划分三个层次。新课标强调教学基本手段应以身体练习为主,因而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应着重关注其发展的提高性以及练习的综合性;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应强调由巩固性练习过渡到应用性练习,并过渡到尝试提高性练习;对于第三层次较弱的学生则以基本练习模式为主,即由常规的学习型练习逐步过渡到复习性练习,最后转入应用性练习。这种分层教学模式并非是对学生进行明显的层次分级,只是单纯作为体育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的参考,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适当干预。而随着教学的持续进展,学生个体状况不断改善,教师应实时观察并总结归类,对学生个体情况实施动态分层,从而满足学生不断变化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以行进间运球为例,一部分学生由于热爱体育运动,在课余经常与同伴打篮球,则可设为第一层次,要求此类学生对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须完全体会和了解,并能在跑动中运球,同时尝试左右手行进间变换运球;而一些平时较少参与体育锻炼,但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则为第二层次,要求对行进间运球的基本动作要领有基本了解与掌握,并能够在跑动中做基本的运球动作,同时有抬头向前方看的意识,保证不丢球;剩余一些则为平时疏于锻炼,且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此类多以女生为主,可设为第三层次,要求对行进间运球的基本动作要领有初步了解和掌握,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跑动中运球的要领,不丢球。
现代教育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承认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并给予足够尊重是必要前提,也是分层教学目标的体现。分层教学目标的主旨是通过自身不断努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成既定目标,从而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有所感悟,从而能够积极参与。
二、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一)应充分考虑教学要求与具体内容
以教学目标指导教学内容是新课标对教学活动提出的明确要求。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是整个教学内容与过程,而能够促成教学目标最终实现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呈现出多元化,这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确立教学目标的做法有本质差异。有了这样的理念指导,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有了更高的自由度,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各层次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并为之安排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加大高水平学生的学习与练习难度,对于低水平学生则可将重难点分散,形成梯度层次。在重视学生个体化能力差异的同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性别为其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A、B、C三组分层进行授课,针对A组学生可就单手肩上投篮的要领以及预备姿势做详细讲解,并强调蹬地与伸臂动作;B组则在讲解投篮要领的同时做示范,并强调蹬地、伸臂、屈腕以及拨指动作;C组则在讲解投篮要领并亲身示范、强调蹬地、伸臂、屈腕以及拨指等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球的飞行弧线以及瞄篮点。
(二)应确保教学组织方法与形式富有层次性
体育教学要想顺利开展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合理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是重要保证。对于那些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应重视其特点,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才能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在初中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基本练习,并尽量为学生预留出足够的学习与练习空间,并结合学生个体情况为其选择最合理、有效的练习方式。
如运球教学,应尽量科学安排运球基本技能的教授,然后提供不同练习方式让学生选择,如单人跑、走、曲线等行进间不同形式运球练习;原地两种基本姿势运球练习;二人对抗进行防守与进攻练习等。学生的练习自由度高,参与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同时也不会受到教师事先安排的限制,课堂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三、教学评价的层次性
在初中篮球教学课堂活动中,学生会因为身体素质或运动天赋等因素,在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上表现得强弱不一。教师在对学习与训练效果进行评价时应着重考虑这一因素,对学生个体化差异有足够的理解与尊重,从而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确保不同条件、不同素质、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在保持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能够发现自身发展的潜力,确立自身起点并坚持不懈。教师应有意识地弱化评价的选拔与鉴别功能,而将其激励功能突出并放大,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得到有效调动。
例如在传接球练习完成后,笔者首先对参与练习的同学予以肯定,表示胸前传接球这一技术的完成度非常高,可以成为其他同学练习的典范,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即应该在双手抛出球的瞬间充分做出“拨球”动作,才能在中远距离准确完成传接球;在做防守练习时肯定防守方的动作效果,但同时提示其应该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多利用身体优势。在篮球教学中应对优秀学生予以适当的否定,激励其不断进步;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通过不断的肯定来激发其学习兴趣,最终使全体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拔高、发展,并不断创新。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识到,分层教学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和培养,有利于学生在固有学习水平上进一步提高,并能够有所得、有所领悟,继而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学习积极性会更高。总的来说,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均有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增强,教学任务也得以更好地完成。可以说,分层教学法使教学组织得到优化,教学集体效应也得到提高,是有效且可行的。
[1] 柴娇,何劲鹏,姜立嘉等.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原理及其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学刊,2010,17(9):65-68
[2] 佟小玲.多元教学模式在篮球普修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3):113-117
[3] 王润斌,邱芬,肖丽斌等.球类领会教学法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以篮球教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4):84-90
[4] 齐林,刘政潭,刘志杰等.基于网络的高校篮球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86-89
[5] 高荻.大课程背景下高校篮球教学新理念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6] 倪震.素质教育视阈下的高校篮球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14):119-120
[7] 王社雄,陈青源.篮球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因素的分析及对策[J].内江科技,2010,31(12):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