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构建
2014-08-15高明
高 明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构建
高 明
近年来,高校出现了一些大学生自杀或者他杀的恶性事件,这与青少年缺乏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和技巧,社会、家庭、学校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青少年没有及时预防与干预有很大的关系。本文试图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普及与提高、咨询与服务、自助与互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建构
高明/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南长沙 410205)。
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是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火灾、海啸、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我们可能面临的危机包括战争危机、事业危机、经济危机、婚姻危机、交往危机、考试危机、死亡危机以及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等等,所有危机后面共存的就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者重大应激,而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它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失常,还可以指心理障碍[1]。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急剧变化之中,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心理承受力差,不善处理生活学习中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尤其当他们面临来自家庭、学校、自身等方面的特殊情况,如亲人朋友的死亡,恋爱关系的破裂,重要考试的失败,学业就业的受挫,遭遇自然灾害而又无法解决等问题时,便容易惊慌失措。这时如果没有得到来自外界的帮助,有一些学生就会迅速滑向危机,严重影响学业及正常生活,甚至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笔者通过积极探索,试图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普及与提高、咨询与服务、自助与互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以有效防范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建立全方位的动态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早期征兆。恶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预警系统没有建立或失灵,形象地说就是“雷达”失灵。为此,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动态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各大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本校的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方案,做到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有序而规范。
在动态预警机制中,应重点关注14个群体、7个时间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贫困生、言行异常学生、性格内向学生、特殊家庭学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直系亲属中有精神病史学生、自身有精神病史学生、失恋学生、新生、毕业生、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学生、体型体态发生明显变化的学生、经常违纪学生、受处分的学生应该成为高度关注的对象,而毕业生离校前、节假日、考试前后、开学前后、新生入学后、重大活动前后、季节交替前后均应成为心理危机预警工作高度关注的时间段。
动态预警机制应包括日常预警与心理普查两个方面。新生入学为每年下半年,可以全年安排两次全校性质的普查工作,上半年可由学生心理干部深入班级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集中进行一次摸排,而下半年则针对大一新生开展量表式的心理普查,为筛查出的重点人群建立心理档案,并向辅导员反馈重点人群的预警建议,做到重点人群,重点关注,防患于未然。另外,学生的预警档案应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所遇到的较大突发事件而不断进行调整,而这一切应是在学生不察觉的状态下进行的。新生的心理普查难度比较大,但也是最为有效的预警机制。通过集体施测、使用有效量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既可以了解学生入学之初的情绪状况,也可以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进行一个初步的预测,但量表结果仅作为参考,它并不能作为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唯一指标。应依据量表结果主动预约学生,通过面谈,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使学生知晓心理问题的求助途径,以便在其需要时能及时与学校心理咨询室联系,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日常的预警工作,应该是密集而频繁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动态,那么心理危机预警周报制度便显得尤为重要。每周应召开学生心理部工作例会,由院系心理部向各班心理委员收集预警信息,校心理部进行统计并上报心理咨询室,周报制度收集信息及时有效,是目前许多高校行之有效的一种预警机制。
二、创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模式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个体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只有确认学生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校才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让他们真正做到关心学校,关心他人,关心自己,自主地朝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立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和指导心理部干部及班级心理委员,在全校选拔朋辈心理咨询员,成立心理健康协会来实现。每学期应对学生心理骨干开展心理危机预警专业知识培训,开展相关专业知识交流,每年年末应举办学生心理骨干心育工作总结交流大会。在经历了严格筛选和精心培养后,学生心理骨干便能够成为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有力组织,学校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均可以依托他们来展开,大至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拓展训练,小至各种生命教育的主题班会、朋辈间的心理咨询,都能深受学生喜爱,在心理危机预防中也能够收到实效。
三、构建分级分层的心理危机预防教育模式
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根据年级分层进行不同切入点的教育。针对大一新生,可以开展 “新老生交流会”,举办新生心理健康入学教育讲座,制作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书签,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环境适应团体辅导及生涯规划指导等工作。针对中年级学生,可以展开 “大学生恋爱心理”、“人际的困惑”、“情商与团队精神”等专题讲座或活动。而针对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开展就业选择团体辅导、职场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
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人是社会动物,必须成为团体的一分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能力与人格才能提升。在帮助那些有共同成长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咨询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团体心理辅导是团体咨询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互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2]。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以为健康正常的人提供一种促进自身人格成长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团体辅导,针对不同类别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尝试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如贫困生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情绪和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等。据长期从事大学生团体辅导的老师称,团体辅导中最易见效的就是贫困生团体辅导。他们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经济困难带来的生活、学习、情感、人际关系等问题,更易于出现心理上的失衡、紧张和焦虑,甚至成为“经济贫困”“心理贫困”的“双困生”,而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贫困生重新认识自我、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树立贫困生的团队意识。
四、营造助人自助的校园氛围,动员全校师生积极投身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
据调查,人们心理调节的途径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自我调解与知心朋友调解。而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往往选择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谈、倾诉烦恼,同学之间容易沟通、接纳,也更容易引起共鸣,这是成年人无法替代的。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属于专业心理咨询,但朋辈之间自然性的鸿沟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具有先天优势,是高校专业心理咨询的有益补充。因此,应该在高校组建一支以奉献、助人为宗旨的朋辈心理咨询员队伍,精心挑选和培养,通过培训考核筛选人才,他们可以在心理老师上班的8小时之外进行预约接待和初诊咨询。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启用是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机制的完善,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健康心理乃至个性的完善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使大学生在思想、意向、态度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心理交换,促进他们产生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效应,能够较好地体现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中的助人自助。
校园氛围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首先,要肯定老师和学生的助人行为,才能动员大家全员投入到学校的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来。为弘扬正气,鼓励广大师生助人自助,可以在学校层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在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的老师、同学进行物质奖励,有效地营造校园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五、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
目前,仍然有不少高校采取敷衍的方式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讲座或公选课形式开课。而按照教育部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成为公共必修课,32学时,覆盖学校每位学生。同时,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应该同步开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如情感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而相应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能定得切合实际,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必修课的内容应涵盖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恋爱心理、心理危机预警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想真正起到心理危机预警的作用,必须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强化心理求助意识和心理求助技巧,即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心理应付机制。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了运用各种手段去应付焦虑,减少紧张,并逐步形成了应付压力的模式。那些有效的应付办法会成为人们解决日常压力的一部分而被纳入他们的生活模式中,并逐渐形成了人们释放压力的一套有效的应付机制。相反,如果没有恰当的、有效的应付机制,个体的压力或紧张会持续存在,危机便会随之产生。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侧重学生心理技能的培养,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提升正向的心理能量、抵抗挫折的技能,强化其心理求助意识,有效地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总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应该成为一个服务体系,为大学生进行减负减压。加强对学习的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为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其顺利渡过难关。
:
[1]张忠宇,夏宝慧.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23-26
[2]宋洪波,张红,李宇,魏文多.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02-105
G44
A
1671-6531(2014)24-0069-02
责任编辑:丁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