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2014-08-15范幼玉
范幼玉
范幼玉/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二级教师(福建宁德355500)。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实践性很强,它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更注重上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的任务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教师对任务驱动理解不够全面,课堂教学仅仅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演示一遍,再提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做,既没有对情景进行设置,也没有对学生特点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这样任务驱动的学生学习仍旧普遍存在机械记忆、模仿操作,缺乏学习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因此,对怎样科学地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教学主题,设置教学任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或帮助,结合已有的知识完成任务,从而学习新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更贴近现实情况,如设置表格的标题居中,一般只给出效果,而具体的操作需要合并单元格再居中对齐。任务驱动并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讲到word表格对齐方式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将表格中的文字居中对齐。得到任务时,学生会想到,居中对齐是不是像普通文本一样设置对齐方式为居中呢?试过以后发现,这样操作只能使得在横向上居中,但纵向上还不能达到居中。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用到水平对齐这一旧知识和垂直对齐这一新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并复习旧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二、任务的设计与分析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出怎样的任务是最重要的。如上例中,把任务设计成“将表格的垂直对齐方式设为居中”,如果学生只能围绕这一问题去学习就成了一种被动学习。怎样设计任务才科学合理呢?
首先,任务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有趣的、反映真实的情境的任务能让学生有探索新知的欲望,吸引不了学生的任务是失败的,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其次,任务要分层次。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个体之间已有知识和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性,还要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贯性。学生在接到任务后,不会觉得无处下手、摸不着头脑,也不能让一些同学觉得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并且在学习新知识时,还应对旧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任务能否正确执行取决于任务的分析。很多教师在任务布置后,马上讲解这一任务需要怎么做,这样其实又回到以前老套的教学模式。给出任务后,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分析、讨论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做什么,具体怎么操作。这当中就会提出问题,其中有的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有的是新知识点,需要学生去解决的,教师要进行启发和引导。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教师先让学生决定制作什么样的表格,如学生选择制作课程表,再让学生分析表格由哪些内容组成,这样由学生自己分析设计,操作起来就更有兴致,甚至有的部分同学在完成基本表格制作之后还能适当美化表格。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下面以中学《信息技术》中“Word自选图形”一节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中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了解了word的基本组成及基本操作,掌握了字符、段落的格式设置。本课是word的一个基本知识点,为后面板报制作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农村的学生,由于条件设备的关系基础普遍较差。经过初一上学期一学期的学习,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但上机实践能力仍不足。但他们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且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对于计算机这门课程充满兴趣,认为这是在他们繁重的课业学习中难得的可以边玩边学习的课程。
教学目标分析:(1)学会自选图形的插入;(2)学会简单编辑自选图形;(3)掌握自选图形的格式设置;(4)掌握自选图形在排版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准备:多张宣传画、板报,课件。课件包括展示生活中的自选图形;插入自选图形的基本操作步骤;编辑自选图形:选取、移动、复制、删除、组合、旋转和翻转;格式设置的操作步骤;优秀的自选图形板报。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约3分钟)。老师展示生活中的自选图形,如“禁止停车”“特价”“小老鼠”“爱心”,并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电子板报,指出其中的自选图形,了解自选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引出本节课主题——自选图形的绘制及其格式设置。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自选图形,让学生看到原来生活中处处运用到自选图形,这些图形可以用鼠标绘制出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设计并分析任务(约7分钟)。本节内容可以设置成任务:国庆节快到了,需要出一期相关内容的电子板报,老师准备了一些宣传画和板报,只有文字和图片老师觉得还不够好看,请同学们装饰这些宣传画及板报。教师要准备与任务有关的素材:①多张宣传画及板报;②教材及课件。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用PPT制作的“任务”。
学生在看到任务时,可能会不知道如何下手。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有学生提出,国庆节,可以加一面五星红旗,可是五星红旗怎么画呢?有的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那就画一朵花吧;有的说,我爱中国,那就画一颗爱心吧;我画太阳;我有很多话想对祖国说……对于学生提出的,教师要给予鼓励,并进行适当地引导。
设计意图:设计任务为国庆节板报,这是与主题相关的真实事件,教学内容就隐在其中。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设计,表现得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3.完成任务(约25分钟):结合前面的任务分析,让学生参照教材和课件思考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怎么做(允许学生讨论),理出方案(操作步骤)后再动手。
教师巡视教室,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不让学生因某个问题卡住而影响自主学习的完成。对于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统一讲解,如插入自选图形时出现画布有时会影响排版效果,可以按Delete键或在画布区域外绘制图形;画五星红旗时,星星看不见,这是因为先画的在底层,需要养成动手前思考的习惯,或者也可改变叠放次序;在移动五星红旗时,星星还在原地,这需要将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4.成果展示与评价(约10分钟):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效果评价(可以采用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等多种方法),要多肯定成绩、多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完成好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可以将其展示给同学看,评价作品,让学生在欣赏别人作品时学会怎样完成任务,并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评价本次任务完成情况,主要看是否掌握自选图形的绘制、编辑、设置颜色和线条的方法,不要太去注重学生的宣传画和板报是否设计优美、布局合理等。
在此基础上,对本次任务所涉及到的新知识做总结,强调本次任务中要注意的问题:自选图形的绘制方法,画面的删除;编辑自选图形,叠放次序、组合;设置颜色和线条的方法。
5.课堂延伸。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设计一张板报,充分利用自选图形,并在自选图形中添加图片、文字等。可以让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继续钻研,也是对新课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6.课后小结。利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分析设计操作,课堂气氛热烈,通过交流合作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习热情。部分先完成的学生,通过帮助其他同学,对自选图形的绘制和设置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使全部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并对许多课外问题的有了一定的思考。
四、任务驱动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科学选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方法对于概念性强的内容并不适用。其次,设计任务时难度不能太大,要保证多数同学能完成,可设计附加任务,使部分先完成任务的学生有事可做,并且有所提高。再有,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及时给予指导或安排几位能力强的学生去帮助他们,也可根据任务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组教学,有的同学在某个步骤卡住,觉得这个任务无法完成就容易放弃。最后,教师要善于总结、表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知识任务化,通过完成任务来建构新知识。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任务驱动教学法,设置真实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任务的设计还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1] 钱晓菩,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9).
[2] 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7).
[3]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1998(5).
[4] 周俊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科学,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