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探讨
2014-08-15杨晓梅马晓艳
吴 超,杨晓梅,张 放,马晓艳
吴超,张放,马晓艳/宁夏大学物理电气信息学院在读硕士(宁夏银川750021);杨晓梅/宁夏大学物理电气信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宁夏银川750021)。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同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证明,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对物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而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目前国内的中学几乎都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优势,但却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在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得到统一,就必须针对不同个性、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分层次教学,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一、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1.“因材施教”理论。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关分层次教学的思想——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或采取不同的措施,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他把这个方法作为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并取得了成效。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时个别谈,有时几个人聚集在一起谈,方式较为灵活。第二,个别观察。不但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退而省其思”,甚至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1]。孔子就是这样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在教学与发展的问题上,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调整现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不断为他们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3.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通过及时的反馈以及个别化的帮助,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布鲁姆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所学内容达到掌握的程度。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该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掌握学习程序中布鲁姆将学习任务分为许多小的教学目标,然后将教程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后一个单元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再编制一些简单的诊断性测验,如果学生达到了所要掌握的水平,就可以进行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否则还要继续学习这个单元内容,直到掌握为止。
二、中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操作方式
(一)学生分层
将学生分层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第一步。首先,教师要通过不同途径对全班同学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了解,例如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在课下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访谈、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档案袋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内在潜力等。其次,教师要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量化统计。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对全班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本文以A、B、C三层为例。A层主要是班里的少数学困生,具体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各科成绩通常不及格,学习能力较其他学生相比较弱,而且在课堂上表现不佳,课后也不能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作业;B层代表班里的大部分中等学生,他们对学习虽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至少没有抵触情绪。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也能按时完成作业,基础知识能够很好地掌握,但学习较为死板,不能灵活应用,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容易退缩;C层由班里优等生组成,他们成绩优异,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突出,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性。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分层结果不对学生进行公开,以免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其学习积极性,适得其反[2]。教师还可以将各个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成立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讨论,这样不但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预期想要达到的效果,是教学的指挥棒。教学目标设置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这种分类并不是分层,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将三维目标中的每一个维度都按层次由低到高设置。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教学目标也不一样。例如在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维度上,对于A层学生,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让他们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概念、定义及计算公式等。对于B层学生,要求他们必须掌握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在本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而对于C层学生,教学目标还可以延伸到比课程标准要求更高的层次,例如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如何应用?本节课的实验能否通过自制实验器材进行改进创新等等。在确定好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讲解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有的放矢。
(三)作业分层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教师获得反馈的基本方式。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教师在布置作业方面也需要考虑层次问题。作业可分为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必做部分一般就是书上的课后习题和练习册上的中、低难度题。这个部分是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能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A层学生对学习的信心。选做部分的作业又可以按难度依次排列,但要保证A层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其中最简单的题目,而C层学生也必须动脑筋才能完成难度最大的题目[3]。这样的难度设置可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有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四)评价分层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成绩为衡量标准,但在分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必须分层次、多元化。教师要将评价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而不仅仅是考试。例如,课堂的提问、随堂练习、课后的作业等环节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价[4]。对于A层的学生,教师要以正面评价为主,多给些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B层、C层的学生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使其保持谦虚和严谨的学习态度,防止骄傲自满。这种日常的评价可以起到鼓励和督促学生的作用,便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在一学期最后的评价中,教师要根据各个层次的学生的表现综合评价,考试成绩只是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学生更加重视日常的学习过程,而非考试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物理学虽然与生活紧密相连,但同时它又是抽象的,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从八年级开设物理课程开始,各个班级里都会出现一小部分物理学困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只会让这部分学生越来越没有信心,产生厌学情绪。而一部分优等生又会觉得“吃不饱”,难以更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利于转化物理学困生,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促进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
[1] 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9.
[2] 齐更新.分层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3] 李银松.对初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尝试[J].教师,2013(27):94.
[4] 耿丹丹.初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