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生体育课心理障碍疏导的方法

2014-08-15钟汉春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9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体育课动作

钟汉春

钟汉春/寿宁武曲中学一级教师(福建宁德355500)。

体育课的名称已变为体育与健康课,这种名称上的转变代表着体育教育课程内容和功能的增加,已经成为一门包含多学科知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综合性课程。然而在面对体育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却并没有因课程的转变而有所减少,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并积极运用不同的方法为学生们疏导心理障碍。

一、导致体育课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所谓心理障碍,指的就是不同种类、形式的情绪、心理以及意志行为上的失常。其在体育学习中的表现,就是对个体的正常学习、体育活动等产生消极影响,而造成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基本分为以下两种。

(一)学生自身原因

1.心理承受能力差。一部分学生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不强,一旦遇到竞赛性质的练习或有难度的动作时就会顾虑重重,担心自己无法完成动作,担心自己会因此遭到教师的批评,会因此被同学嘲笑,这样一来就会让其更加紧张,手忙脚乱之中,原本能够完成的动作也会因此无法完成。

2.自身身体素质差。有些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和相应的练习时,总是会不断地退让、遮掩,每次练习都需要有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紧张、忧虑的状态,这种消极的体育心理多半是由于自身身体素质差而导致的。

3.外部环境与内在动因。很多情况下,学生之所以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心理障碍,都是由于体育项目中的规则、器材的特点以及一些特有的动作姿态等导致的。也有的因为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能力和品质等。此外,经研究表明,人的认识会对危险的心理因素产生反射与防御反射,若人对危险性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就会出现焦虑、畏惧、不安等情绪。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状态不稳定。如教师表现出犹豫不决、行为迟钝呆板、活动组织失误、不断处罚学生等一系列的不安行为。这些行为很容易就会导致学生的情绪出现危机,学生也很难对这样的体育课产生兴趣。

2.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毫无新意,不断地进行重复性练习,这种体育课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

3.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差,教学方法呆板落后,对基础性知识缺乏必要的讲解,学生对其所教授的知识无法理解,并因此对体育学习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二、学生体育课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一)自卑

由于我国在大学之前的体育课中教授的都是简单体育技能,如跑、跳、投等,但是在高校中,体育课中可选的项目变得丰富起来,有很多都是学生们没有接触过的,以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些项目时,会担心他人的嘲笑,会因自己对该项目的无知而感到自卑,不愿意随教师一起运动。即使是在上大学之前,大家所学的体育项目都一样,也会因个人身体能力等问题而出现自卑心理。

(二)胆怯

通过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之所以不愿意进行某项运动,主要是担心会因此受到身体上的伤害,如在学习足球运动时,学生们会因担心自己的腿、脚受伤而不愿运动。此外,就是由于学生曾因为该项运动受到过身体上的伤害,所以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而逃避运动。

(三)疲劳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被朋友、网游、各种书刊给占据了,很少有休息时间,所以在体育课上,一些同学会因为心理与身体上的疲劳而逃避体育锻炼。

(四)懒惰

如今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需要其自己动手的地方非常少,所以会有一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因为不愿吃苦受累而逃避运动。

(五)轻视

在传统的观念中,喜好并擅长体育锻炼的基本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体育课的存在就是为了娱乐,是可有可无的。而这种观念普遍存在于广大学生之中,这些学生更加注重“主课”的学习,对待体育的态度则是轻视的。

三、排除学生体育课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适当的心理辅导

要想保证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还能有效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就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通过笔者的调查与分析,认为按照以下几项原则进行心理辅导,对消除心理障碍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

1.适时适当原则。指的就是心理辅导一定要适时,多数情况下有异常出现就应立刻进行疏导,但在某些特殊阶段,则要适当选择时机来进行疏导,这都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2.平等原则。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用同样的态度,即使不能保证对每一个学生都和颜悦色或关爱有加,但最起码应该做到平等,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3.激励原则。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要多用鼓励的言辞激励学生,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打击性、消极性的言辞要尽量避免使用。

4.一致性原则。即在对待学生在体育运动、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要始终保持同一个态度,要杜绝前后态度偏差的现象。

(二)精练的直观教学

教师在示范动作时要简练、正确、优美,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美,能够激发出学生们参与学习与锻炼的欲望,会让学生们在潜意识中消除对体育学习的抵触心理。教师在教授动作时,语言一定要简练而明确,要配合动作将其中的难点与重点都分析清楚,让学生们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鼓励学生多进行练习,多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错误和不足,这样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丰富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将难度大的动作化为数个难度低、易掌握的相关动作,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对动作失败的畏惧心理。在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可以将胆量大,动作掌握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在队伍的前面,将有可能完成动作的学生放在队伍中间,将胆子小、能力差的学生放在队伍的后面,让胆子大、能力强的学生成为胆小学生的榜样,使其相互影响,逐渐排除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动力。

(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对消除学生不良心理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老师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关注、关心学生,用“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行”等行为或语言来激励学生。而另一方面还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交流、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优良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承受压力与挫折的心理素质。

(五)不断积累成功,并进行意识强化

每个人的自信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一种心理素质,因此成功是建立自信的保证,科学研究表明,当人得到一次成功时大脑便有一种刻画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若能够重新唤起曾经成功的动作,每个人又可以再次获得当时成功的心情,进而消除心理障碍,建立信心。因此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时,为了能让学生也能时常沉浸在成功体验之中,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持续建立成功档案记录的习惯,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进步与成功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且每隔一小段时间后再拿出来看看,重新温习成功的喜悦,就能使学生信心百倍地迎难而上。

(六)扬长避短,取他人之长避己之短

每一学生的长短处、优缺点都不一样,如果学生过于关注自己的短处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然而一个学生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即使是残疾的人也能信心加倍,享受成功的欢乐。教师在疏导学生心理障碍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体育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帮助学生设置适当的个性化训练项目,为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找到更加适当有效的训练项目,最终达到消除心理障碍的目的。

(七)对学生进行分级划分,并采取降低追求法

在班级中对学生群体进行层级的划分,在教学初期对有恐惧、畏难情绪的学生应多开展模仿练习和分级练习,最后才过渡到系统完整的练习,而系统完整的练习也应该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在练习中可降低技术难度要求。例如跨栏前期可以使用竹竿或橡皮筋当作简易栏架,降低高度,适当缩小间距,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随着学生技术的改进和恐惧、畏难心理的消除,再及时过渡到正常练习要求,并在技术改进上提出更高要求。

综上所述,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贯彻由易到难的教学理念,日常教学中应多使用正面教育和鼓励性的言语,从而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将胆小的学生穿插在胆大的学生当中,利用优秀学生的榜样力量协助胆小学生克服恐惧的心理,及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 顾杰.浅议初中体育课堂上学生心理障碍及其疏导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2(29).

[2] 孙佩刚.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方法[J].祖国:教育版,2013(3).

[3] 边水星.体育课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及疏导[J].上海教育科研,1993(5).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体育课动作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体育课
动作描写要具体
画动作
动作描写不可少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