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及教育对策

2014-08-15陈淑波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9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家庭心理

陈淑波

陈淑波/长春市解放大路小学高级教师(吉林长春130021)。

一、特殊学生心理障碍表现及危害

所谓心理障碍是指受特殊的外界条件影响,在头脑中形成认识上的偏异,阻碍对道德要求的正确理解而导致的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受这种不健康心理因素的影响,孩子的性格、兴趣、信念发生变化,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卑冷漠型。这种类型的孩子自卑心理严重,总觉得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如别的孩子,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在社会交往中低人一等,挺不起胸,抬不起头,怨天尤人,对人对事冷漠,不愿意交际,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学习没有兴趣,对生活信心不足,缺乏理想,目标迷茫。

2.自私孤僻型。这种类型的孩子自私心理严重,凡事为自己考虑,很少顾及别人,在他(她)看来,人都是自私的,关爱别人都是理想主义,爱自己才是实际的、现实的,有这种心理的孩子性格大都是孤僻的,对集体生活不感兴趣,人际关系不良。

3.胆小怯懦型。这种类型的孩子恐惧心理较重、胆小怕事、缺乏进取心,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有依赖心理,希望得到别人帮助。

4.烦躁焦虑型。这种类型的孩子不安心理较重,极具情绪化,易怒易乐、情绪多变,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敏感,驾驭不了自己的情绪,容易产生冲动或者失控。

具有上述各种类型心理障碍的孩子,若不及时清理和破解心理障碍,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有自卑心理的孩子会导致对生活失去信心,失去人类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的奋斗目标,产生信仰危机,极易误入歧途;具有自私心理的孩子发展下去会病情膨胀,导致说谎、贪婪等不良行为,个别人会去抢劫、盗窃,走上犯罪;具有恐惧心理的孩子若不及时纠正,将导致丧失信心,缺少自强自立的品格,很难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具有不安心理的孩子如果整天生活在烦躁焦虑之中,会导致心理严重失衡、精神失常,在行动上出现危害他人或社会的行为。

二、特殊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特殊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还有自身因素。

1.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杜威说过:“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上各种病态的肥沃土壤。”大量的事实表明,在不同类型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嗜好、健康、性格差异等,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家庭民主道德和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会直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在充满民主气氛的和睦家庭里,孩子的思想、感情、爱好能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两代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孩子的性格是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在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吵闹、纠纷不断的破碎家庭中,孩子整天担惊受怕,常常成为大人的出气筒,生活在这种氛围中的孩子,没有家的温馨和父母的关爱,极容易形成怪癖,忧郁、自卑的性格;在单亲家庭里,孩子不是缺少父爱就是缺少母爱,会使孩子心灵受到创伤,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使心理受到压抑,甚至走向扭曲;生活在经济困难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会使孩子觉得有一种事事不如别人的失落感。

另外,家长本身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也明显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知识,教育方法较简单生硬,以致使子女心理发育迟滞。

2.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孩子离不开家庭,家庭离不开社会,社会环境也直接作用于家庭和孩子。孩子的成长发育无时无刻不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生活在特殊困难家庭的孩子急需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援助,这种关爱和援助会激发孩子的自立、自强的斗志,会使心理正常发育,健康成长。然而,如果对特殊困难家庭子女歧视、冷漠,就会使原来本就受伤的心灵雪上加霜,使孩子感到茫然无助,会更加心灰意冷,丧失信心和斗志,失去自主人格,心灵严重扭曲,对家庭、对社会越发不满。学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课堂,因此,学校教师、同学对特殊困难家庭学生的关爱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使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受伤的心灵得到慰藉。

3.自身因素的影响。特殊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除家庭和社会原因外,还有自身因素。从主观因素方面分析,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与自身的判断能力、抑制力、调节力有着重要关系。由于知识的缺乏和自身发育不够成熟等因素,学生对外界不良影响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较弱,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较差,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弱,对自我心理的调节能力不强,不能把自己从“自我苦闷”中解脱出来,这自然与学生尚处在青少年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政治上尚不成熟有关,但这恰恰是产生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

三、解决特殊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剖析特殊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目的是探索解决特殊学生心理障碍的方式方法,医治心灵创伤,排除心理障碍,塑造特殊学生的良好人格,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形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正如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所指出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广泛流传的“孟母三迁”、世人皆知的“狼孩”故事,无不证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1.创建优良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位有责任的父母都应该加强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慎言慎行,把做人的准则和品德传给孩子。日常活动中要鼓励孩子直面人生,不断进行锻炼和实践。疼爱孩子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单纯地爱护孩子是不够的,在关心体贴中要客观分析孩子的思想、心理。教育孩子要讲究策略方式。严爱有度,沟通疏导,引而不发,鼓励自觉,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代身心健康、奋发有为的新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爆炸的社会中,作为家长更要有由智转到德的认识,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五爱”(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爱思想)的思想,培养子女的五自(自立、自信、自理、自护、自强)的能力,使其树立“成才先成仁”的理念,把每个家庭都办成“德育学校”。

2.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创设积极健康的文化、媒体和网络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网络环境在社会环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相当多的网站处于亚健康状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重视以网络为重点的社会环境建设,重视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加快绿色互联网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还要加强文化传媒市场的监管,多编创一些积极健康、适合学生阅读、观看的出版物和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食粮,寓教于乐,正面引导,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创设文明向上的社区环境。社区是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社区不仅要在生活和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关怀和帮助,还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利用社区宣传板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科普知识等;以街道为阵地开展义工、志愿者活动,建立少年爱心小银行等,为孩子营造一种教育途径,使每个人从小就有一种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思想,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创设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里,因此健康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风班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都起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板报、墙报、红领巾广播站和电视台对学生进行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宣讲名人故事,表扬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小知识,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找到解决办法。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轻松、友好、和谐、充满关爱的班集体,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课,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任教,向学生讲授心理科学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减少和避免心理疾病的形成。

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的教学中。

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是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的地方,因此要布置得温馨亲切、有家的感觉,使学生走进来后身心能够完全放松下来。另外,心理咨询室里还要布置一些可以宣泄的器具供学生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帮助其排除心理障碍。

(三)用真诚赢得学生的信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新时期呼唤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既应建立师生关系,又应建立朋友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平等、信任、理解、关心。首先,教师平时要经常用真诚的话语和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关心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其次,要用肯定的动作,如鼓掌、点头、微笑等表示对学生的认可和欣赏,当老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表示肯定而微笑时,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成功的满足,还可以传递出对学生的喜爱之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如我班上有一位学生,家境十分贫困,母亲有病,还有年少的妹妹,繁重的家务负担使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害怕和同学交往,更怕和我接触。原因是怕我看不起他,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班里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这位同学深受感动,含着眼泪激动地说:“你和以前教我的老师不一样,同学们也和以前的不同,你们不但没瞧不起我,还关心、爱护、帮助我……”从此,他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由一名从不讲话的学生竟然发展到站在黑板前为同学们讲题。由此师生之间建立起彼此信任、尊重的关系,同时也多了一层朋友的色彩。我用我的真诚唤起了学生的信任,拉近了师生间心灵的距离,架起了师生间情感的桥梁,使他们从内心接纳了老师。

教师真诚的关心和教诲是对学生精神上的滋润,会让学生产生自信而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效应。这种效应会促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一点点积累积极乐观的精神宝藏,使自己的精神大厦越来越坚固,从而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献给孩子。”做一名合格教师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之心。所以,教师要以爱心与学生真诚交流,以爱语和学生平等对话,用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用爱时时处处为学生导航。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家庭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心理感受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