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下的高等院校足球课程教学新思路
2014-08-15李守江
李守江
李守江/福建中医药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福建福州350122)。
足球运动作为一项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球类项目,有“世界第一运动”之称。国务院有关部、委十分重视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习近平主席2011年对中国足球提出了“中国世界杯出线、举办世界杯赛及获得世界杯冠军是我的三个愿望”。习主席的三个愿望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了巨大的足球运动狂潮,全国各地在以中国足球协会为龙头的指导下,从基层到高校、从高校到社会,洋溢着发展足球、强我国威的气氛。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院校的足球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而世界足球亦起源于我国,有着几百年以上的历史,如何科学合理地结合在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中,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方向。然而新兴五人制足球项目的介入势必引起“蝴蝶效应”。如何运用“蝴蝶效应”的正负两极作用,提升传统体育项目与教学特色的结合,是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本课题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
一、“蝴蝶效应”在五人制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选课主要是室内项目与欣赏性体育项目、趣味性体育项目以及大众性体育项目中的篮排项目是高等院校学生选课的主要方向[1]。而且根据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室内体育课程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的第一选择,因此在课程游戏法教学中也注重以室内项目的开发运用为主。
“蝴蝶效应”是指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动可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2]。不同运动项目的开展情况不同,开展较晚项目推广的关键是能给同学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在后续的传承过程中,才能成为同学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手段。
“蝴蝶效应”的另一个告诫是任何微小的不良机制,如果不及时地加以引导、调节或制止,最终会带来非常巨大的危害。古人常说“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在五人制足球课程教学模块中,每一个步骤的设定和执行,都要注重教学细节,必须“以学生为本”,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蝴蝶效应”理论是非线性学和混沌学的结合。多因素交叉耦合作用机制,导致复杂系统的敏感性。该理论注重过程的积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将会获得多于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非线性积累。体育项目中动作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重复的过程,高等院校的学生对五人制足球运动项目认识的初始值较低,在“蝴蝶效应”的非线性理论下,经过重复性的练习和积累,会获得较大的成就值。
二、“蝴蝶效应”下五人制足球的特殊性分析
1.易控性。专业五人制足球为低弹(2m高度反弹力为50-65cm)球,足球在经过受力后的弹性降低,地面速度变快,相对于弹性足球讲,安全性升高,结合高等院校学生特点,消除了学生对安全性的担忧;由于五人制用球为4号球(400—600g/cm),质量(400g—440g)较轻,对球的受力要求较高,五人制赛用球让触球队员感觉较沉,弹性较弱,更容易控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出现受力不准确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危险性。
2.适宜性。专业五人制足球是室内体育运动项目,其技战术的实施是在木质地板或是PU地面进行,因其是特有的室内大球运动项目,在西方国家倍受欢迎。结合高等院校学生选课倾向多室内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室内五人制足球课程成为学生的选课目标,具有较强的选择动机,成为提升“蝴蝶效应”初始阶段正面效应的特殊条件之一。
3.安全性。五人制足球比赛规则与十一人制相似。不同之处:五人制足球比赛不允许身体合理冲撞;不允许铲球[3];有累计犯规的处罚,当一队在半场时间内累计犯规不超过5次,守方可在犯规地点离球5米处排人墙防守,当第6次犯规守方不能摆人墙,并处以第二点球点踢直接任意球;界外球从球的整体越出边线处踢,不采用手掷球。五人制足球竞赛规则的制定,提升了五人制足球技术含量,使该项运动更具观赏性。
4.受众性。专业五人制足球运动,比赛场地仅有十一人制足球场地的1/4,而参与人数达到20人。在比赛过程中,双方队员可在任意情况下,进行队员的更换,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每班40人计算,可分为两个比赛场地进行,受众人员达到整个班级。如在比赛中出现体能消耗较大的情况,运动员可直接进行上下场的更换,无须停止比赛,增强了课堂比赛的连续性,更能增强学生对足球比赛的热情,在教学过程发挥“蝴蝶效应”的非线性理论优势,将热情度与动机交叉耦合,将会进一步提升五人制足球运动的魅力。
5.竞技性。五人制足球比赛有胜负之分,就会有竞争。五人制足球比赛规则不允许有身体接触,符合高等院校学生的选课要求,但在竞技赛场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个性特点。五人制足球比赛场地,长(28-42米)、宽(18-22米),场地较小,攻防转换较快,且进球数量多,增强学生顽强拼搏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蝴蝶效应”混沌理论在五人制足球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三、“蝴蝶效应”下五人制足球教学链条式推广模式分析
1.蝴蝶效应对五人制足球教学目标的影响。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是教学的开始,是产生良性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4]。认知是学生学习新事物的关键,“蝴蝶效应”的产生本身就是由于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同,而产生正负效应。然而“蝴蝶效应”的发展是无法通过干预来实现的,引发“蝴蝶效应”的是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的变化。而目标的实现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科学正确的引导生成,亦是引发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5]。因此在五人制足球教学的初始阶段就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正确、科学化的引导和设计,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充分考虑高等院校学生的特点,应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为主,熟悉和掌握五人制足球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增强学生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并能为终身体育思想奠定基础。
2.蝴蝶效应对五人制足球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高等院校学生特别是针对女生,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应突出足球游戏与竞技相结合的特点,应以游戏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技术动作,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巩固和提高技术动作。而对于性格外向、富有激情的同学,适当增加五人制足球比赛对抗性的特点,增强学生争强好胜的信心和团结拼搏的勇气,发挥“蝴蝶相应”非线性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特点,设定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使五人制足球教学内容能够更加适合高等院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可以通过改变器材的功能或自制游戏器材,以及利用不同项目之间多学科之间的整合来开发与设计游戏的内容,让学生通过五人制足球游戏课的学习,既活动了身体,强化了技术,又提高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运动技术、技能的形成。
3.蝴蝶效应对五人制足球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方法是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智力,五人制足球教学是高等院校全新的体育项目,既与十一人制足球有共同之处,又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教学方法方面既要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又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运用引导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领会教学法,让学生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和掌握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干预和引导,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变为“学生想学”,引发正面效果的“蝴蝶效应”,促进教学效果的非线性累加,提升教学的质量,诠释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模式,以启发、讨论、协作为主;由于人的思维的复杂性,应注意发展和培养元认知,有意识地运用分形迭代的思维方法和分形认识观点,开发元认知能力,促进正面蝴蝶效应的发展[6]。
4.蝴蝶效应对五人制足球教学评价的影响。教学评价是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核心,通过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也有利于激励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蝴蝶效应要求理性地认识教学评价,把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辩证唯物观。五人制足球教学在高等院校中的考核不能单纯地实行“一刀切”的模式,学生对足球的认识良莠不齐,但“学什么,考什么”的考核方式,亦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需要。五人制足球教学的评价也应是多元的、复杂的、动态的。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以阶段评价与综合平和评价相结合,使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机制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步骤、方法有进一步的纠正,它使教学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评价-反馈-调控-改进-教学……[7],既要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测评,又要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衡量;既要对过程进行评价,又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既要对“量”进行评价,又要对“质”进行评价;既要对自身进行评价,又要对他人进行评价;既要有静态的评价,又要有动态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切实在蝴蝶效应正面效果的作用下实现五人制足球教学的科学发展。
[1] 李守江.中药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新思路——体育游戏教学法[J].科技风,2012(9).
[2] 丁棠丽,涂颖,白婷.新会计准则下存货计价的变动引发的“蝴蝶效应”[J].时代经贸,2012(14).
[3] 王驰.福建省高校开展与推广五人制足球的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4] 王发明.教学设计 A、B、C[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6(3).
[5] 张燕丽,李勇帆.浅谈教学系统中的蝴蝶效应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1(4).
[6] 郭海鸥.混沌与教学设计[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7] 蔡向阳,陈铁成,颜成春等.福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球类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