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阶段英语学习者母语拒绝语中的二语逆向迁移研究

2014-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9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二语逆向

张 姝

张姝/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吉林长春130018)。

语言接触理论认为两种语言在长期接触中会产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进而导致语言上的变化。而频繁接触的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往往会产生语言迁移,这种迁移既包括母语向二语的迁移,即顺向迁移,也包括二语向母语的迁移,即逆向迁移。近年来,国内针对汉语对英语学习影响的正向迁移研究较多。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语言迁移中的另一种现象——逆向迁移。随着我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深入,以及与英语文化的频繁接触,这种英语对汉语的逆向迁移现象就更值得我们关注。基于对以上现实的考虑,本文从“拒绝语”的使用角度对较高阶段英语学习者的语用情况进行研究,并探索引起变化的内外成因。

一、理论背景

(一)逆向迁移研究

“迁移”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学上的重要概念。H.Ellis(1965)把“迁移”定义为“对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的一种假设”。而James将H.Ellis定义中的“任务A”和“任务B”分别替换为第一语言(L1)和第二语言(L2),构成了语言迁移的一个定义。此外,Krashen、Lehiste、Odlin等学者都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语言迁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照语言迁移的方向,可分为母语向目标语的迁移,即顺向迁移,和目标语向母语的迁移,即逆向迁移。按照迁移的结果分类,可以分为对学习语言起促进作用的正迁移和起阻碍作用的负迁移。按照迁移的内容分类,可以分为语言结构上的迁移,即语音、句法、语义等的迁移,和语用上的迁移。

国内外对于逆向迁移的研究多针对于学习心理的研究,也就是指后面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近些年来,国外部分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范畴。1953年,美国语言学家Uriel Weinreich在研究语言接触理论中谈到了一种干扰,即“作为双语者熟悉多于一种语言的结果而发生在其言语中的背离其中任何一种语言规范的那些例子”。这种“背离其中任何一种语言”,也就意味着迁移指的不仅是第一语言向第二语言,也包含二语向一语的迁移。首次以专著形式研究逆向迁移的是Vivian Cook,他于2003年编辑出版了论文集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Cook认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开始阶段,跨语言影响基本上都是单向的,即从一语影响到二语。而对于高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成功融入第二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其本族语状态就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如Batia Laufer、Aneta Pavlenko、Jasone Cenoz、Scott Jarvis 等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支持了这样的观点:跨语言影响并不一定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单向影响,也有可能出现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反向影响,即逆向迁移。近几年,国内关于语言学中逆向迁移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诸如香港这种双语地区的研究,针对大陆地区英语学习者逆向迁移的研究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吴一安(2006),在汉英双语者的口语中发现某些汉语句法结构显现英化的痕迹。随着我国大陆地区与英语国家的广泛接触,以及全民英语水平的提高,国内高阶段英语学习者二语向母语逆向迁移的现象也必然引起国内语言学界的重视。

(二)拒绝语研究

“拒绝语”作为一种对别人说“不”,进而威胁他人面子的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对听话者“面子”的威胁,同时也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然而它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种言语行为。如何既能达到拒绝的目的,又能保持合作与礼貌,同时拯救“面子”,便成为很多学者的研究课题。但由于不同语言对于礼貌的不同理解,拒绝语的使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外一些著名学者对于拒绝语在本族语与英语之间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并总结出本族语与英语中各自拒绝语的语用特点,归纳出进行这一类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在这其中,Beebe等人总结出了包括直接拒绝与间接拒绝在内的多条拒绝策略,并通过对英日受试者的研究发现,不同语言对于拒绝策略的采用也是存在差异的。Liao&Bresnahan也在台湾学生和美国学生之间作了类似的试验,得出了中英语言中拒绝语的构成及模式。此外,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中英拒绝语的特点进行了考察,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马月兰、王爱华、姚俊等。

基于“拒绝语”这一能够凸显中西方语用差异的鲜明特点,本文专门以“拒绝语”为切入点,来研究高阶段英语学习者是否在母语中发生了语用上的逆向迁移现象。

二、研究方法

英语专业研究生正是一个频繁使用中英两种语言的群体,本文针对高阶段英语学习者中英两种语言的频繁接触,研究英语专业研究生在汉语中使用拒绝语时是否受到英语影响,即是否发生了语用上的逆向迁移。

本文通过三个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

1.高阶段英语学习者在汉语语境下使用拒绝语时是否与非英语专业人士存在差异?

2.如果存在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3.是什么导致这些差异的产生?这是否与其第二语言的影响有关?

此次研究中的受试者包括20名英语专业研究生,20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以及5名美国人。之所以选择这样三组受试对象,主要是为了研究作为高阶段英语学习者的英语专业研究生是否与非英语专业人士在使用汉语拒绝语上会存在不同,而这种不同是否与二语有关。基于这一目的,我们就应该同时了解非英语专业人士以及英语为母语的外籍人士是如何在各自母语中使用拒绝语的。而中国受试对象都选定为研究生是为了保证受试者的受教育程度相似。

研究分为两部分,一项是采用补全对话形式的调查问卷。问卷分别使用汉语和英语对中国和美国受试者进行调查。中英文问卷各包括8组补全对话,这其中,三组是针对他人请求的拒绝,二组是针对他人给予的拒绝,一组是对于他人邀请的拒绝,一组是对于他人建议的拒绝,还有一组是对于他人询问的拒绝。另一项是面对面的采访。采访对象包括英语专业受试者和非英语专业受试者各5名。采访问题围绕受试者补全对话过程的心理状态进行。

三、研究结果

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作者发现,英语专业研究生在汉语语境下使用拒绝语时,确实与非英语专业人士存在差异。而这些有差异的回答同时也显示了他们与美国受试者的相近。作者总结出了英语专业人士在以下几方面受到了第二语言的影响:

1.直接拒绝策略的使用。英语专业研究生受试组在使用“不用”或“不行”的频率上明显高于非英语专业受试组,甚至高于美国受试组,而美国受试组高于非英语专业受试组。

2.表达肯定意愿与道歉的策略。如:在拒绝邀请时,“我很愿意去,但是,很抱歉……”这种句式频繁出现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受试组及美国受试组的回答中,但是较少出现在非英语专业受试组。

3.模糊承诺策略的使用。如在拒绝邀请时,“改天吧”,或“过几天吧”。这种表达方式较少出现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受试组,且从未出现在美国受试组,但在非英语专业受试组的回答中出现频率很高。

4.对“助人脱离窘境”的理解。如在他人损坏自己东西并提出赔偿时,英语专业研究生受试组及美国受试组都使用较简短的语言尽快结束对话,如,“没事”“没关系”“无所谓”;而非英语专业受试组则使用了较多表达理解及同情的话语,如,“没事没事,你也不是故意的”。

5.表达同情的策略。如,“我知道你家里的情况,你也不容易”这类表达较多出现在非英语专业受试组,而英语专业研究生受试组和美国受试组中较少。

6.自贬策略。如拒绝借给他人物品时“我的笔记记得不好”“我的字写得不好,你可能看不懂”这类表达较多出现在非英语专业受试组中,而英语专业研究生受试组及美国受试组则多给出其他理由。

7.对隐私的态度。如在拒绝回答涉及隐私的问题时,英语专业受试组多采用“这个不太方便回答”或“这个保密啦”,而非英语专业受试组多使用“很少啊,不好意思提”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

结合访谈得出的结果,作者认为导致二语对一语影响的原因是,被试中的英语专业研究生经历着两种语言的频繁接触,而语言接触将会导致语用规则及习惯的迁移。同时,作者也注意到,一些心理因素也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比如英语专业研究生为避免出现二语中的语用失误而对其一语中一些特殊的礼貌表达式也产生了控制,如对中国人习惯使用的自贬的表达式的控制,以及有意识地去接受英语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如对隐私的敏感。

语言迁移的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的一个中心问题。而逆向迁移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传统的迁移理论,为语言迁移的研究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的征程的大门。在逆向迁移研究的道路上,我们都希望有更多角度的突破,这不仅对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对规范汉语的使用也具有现实意义。对我国高阶段英语学习者在母语拒绝语上的二语逆向迁移研究便是这一研究道路上的一次新的尝试。

[1] Beebe,L.M.,Takahashi,T.&Ulliss-Weltz.R.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In R.Scarcella,B.Anderson,and S.Krashen(eds.):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55-73.

[2] Cook,V(ed.)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3.

[3] Ellis,H.The Transfer of Learning[M].New York:Macmillan,1965.

[4] Liao,Chao-chih and Bresnahan,M.I.A Contrastive Pragmatic Study on American English and Mandarin refusal strategies[J].Language Science,Vol.18,No.3-4,1996:703-727.

[5] Odlin,T.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UP,1989.

[6] Weinreich,U.Language in Contact:Findings and Problems[M].New York:Linguistic Circle of New York,1953.

[7] 黄怀飞.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逆向迁移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17—120.

[8] 吴一安,蒋素华.汉英双语者汉语口语中的英语化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411-414.

[9] 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二语逆向
逆向而行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逆向解答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