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传播策略
2014-08-15陈桦
陈 桦
陈桦/四川警察学院警务外语教研室副教授(四川泸州646000)。
大学生为确保文化交流顺利进行,必须拓宽文化范围,深入了解各国文化独特魅力以及文化差异。作为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及发扬者,当代大学生应该注重在学习外来文化习俗的同时,向国外学者及求学者宣扬中华文化。目前,中国综合国力水平明显提高,这说明对外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著。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相对缺乏中国文化元素,教材中以英语形式介绍中华文化的内容寥寥无几。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的同时,也要通过自身向外界传输中国文化。
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世界文化之林里,各国文化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没有优劣之分,没有等级之分。在英语教学中只注重单方面的语言文化知识教学已经是普遍现象。但忽视母语文化教学会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面临一些困难,无法从容自信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沟通。跨文化交际不但需要理解交流的对象,同时要实现和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实现文化互动和文化影响,有时候,后者对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将多彩的中国文化加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不仅使学生吸收了西方文化的荟萃,也学会了用第二语言去表达灿烂的中华文化。学生通过平等地对待所学的西方文化以及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中国文化环境,会有效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能自觉调整语言表述过程中的语言错误之处。
(二)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互补
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存在着一些文化冲突。有专家认为西方文化以分析思维为优势,东方文化注重整体概念和内在联系,所以新时代青年要对东西方文化兼容并收,将人类文明推向更高水平。因此,我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仍有巨大用武之地。儒家文化强调合而不同,道家推崇清静自然,墨家宣扬兼爱互利,这些文化精髓为社会合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补,有利于人类社会向着更合理与健康的方向发展。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适度进行中国文化的传播。
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偏重于对学生的语言教学,而不重视本国文化的传播。在具体教学中,目的语文化教学特别是对于英语国家文化、地理、历史、价值观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背景知识的教学完全占据了英语教材以及课堂教学。就英语教材来看,英美文学史和文学选读、英美文学概况等内容全部是宣扬英语国家文学和文化的,再看精读课、阅读课以及听力和口语等内容也都是以英美文化为主。从测试方面分析,各种英语过级考试,特别是专八考试也将国外文化掌握程度作为评价考生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汉语文化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冷落和忽略。长此以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遇到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无法从容应付,大学英语教学中不重视中国文化知识传播的情况必将导致学生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比如有些学生说起英语国家的情人节和圣诞节朗朗上口,但是在介绍我国传统节日比如元宵节、端午节的时候词不达意。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中辉煌的文学成就、风味多样的美食和园林艺术、中医知识等等都是西方国家人们想要了解的内容。中国文化的缺失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缺陷。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添加中国文化的策略
大学生在学习英语及欧美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实现英语教学中扭转文化逆差的局面。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增加英语教材中中国元素的比重
1.英语教学大纲做到适度改革。当前中国的英语教学大纲着重放眼于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对欧美文化的理解上,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母语文化以及英语输出表达力。不可否认的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指导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适度改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扩大中国元素的比重,是满足当前国际交流中中华文化有效输出需求的重大举措,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渗入中国文化的首要任务。修正后的英语教学大纲可以划分为基本要求和高级要求两个方面,要求的内容必须充分表明中国学生需要掌握的涉及中国文化的基础内容,诸如基础词汇、传统习俗、人文历史、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只有与时俱进的教学大纲才能满足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培养出优秀的双语或多语人才。
2.以中国教材为教学依据。当前大学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主题的内容十分缺乏或是极其稀少,这就造成了任课教师及在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忽视现象,直接导致了学生以自创的中式英语介绍本国文化。基于学生自由发挥英语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口语表述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外国听众存在较大误区,无法理解好其表达的内容,造成文化交流受阻的情况,新教材的编写应该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原则,重点突出同化背景下对语言重点及学习方法的培养能力。教材内容上择取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精髓的东西,比如四大名著、孔孟之道、园林建筑等内容;利于培养学生记忆与学习能力的中华诗词歌赋曲库也是教材选取的重要对象。全面周到的英语教材,是大学生吸收外来文化、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3.教学测试内容做到改革完善。学期测试是检验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的有利途径,也是提供英语反馈信息的重要通道,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手册。有句话说得好:外国人永远不会明白高考对中国家庭的重要性。这说明中国现如今的环境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流向导,其难度远远高于外国高校的考取程度。为了改善中外文化逆差现象,中国高校十分有必要在课程中开展“双语检测”项目,实现学生对课本内容掌握度的笔试呈现,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盲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身的学习。
(二)课堂教学普及文化知识
1.课前安排学生展示5分钟的文化集锦。图文并茂的课堂PPT是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任课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课堂应用主题,主要涵盖中国饮食、服装、园林建筑、传统习俗、历史概要等主题。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课前5分钟的PPT文件展示,当然在本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相关的英语口述,避免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为顺利圆满地完成该任务,文案制作者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借助互联网平台或图书馆来搜集丰富的文字或影像资料。学生在文案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增添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又进一步提高了英语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可以邀请本校外籍教师现场亲临指导,在有来有往的教学交流中,切实发现并体会到英语展示中国文化的乐趣。
2.比较中西文化差异,扭转文化逆差局面。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即中西方人生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及世界价值观的鲜明对比。这不仅仅体现在用于识文断句的词汇短语和篇章语法上,更加体现在讲解孔孟之道与天主文化的信仰不一上。所以,大学英语教材改革要求我们将那些与西方文化联系密切又不尽相同的中国文化元素引进大学英语课本中,提高大学生对中西文化异同的感知度及敏感度。英语教学必须从中西文化的共性出发,求同存异,循序渐进地进行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英语教学不仅要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深入渗透到语言教学中,还要融入英语学习者的思想之中。曾有研究表明,迁移取决于已学东西和将学东西间相同元素比重的大小,换句话说,二者的相同元素或事件越多,迁移越易发生。
(三)延伸课外的文化教学内容
1.教师鼓励学生阅读含中国文化内容的报刊。任课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中国日报》《北京周报》《21世纪报》等由中国国内编辑出版的含有丰富中国文化信息的英文报刊,也可以推荐有双语译文的《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周刊》等国际性的涵盖中国文化内容的报刊读物;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收听国际广播电台,例如CRI News电台和CCTV9的英语节目就比较适合学生;中国与英国BBC广播电台联手制作播出的系列纪录片《美丽中国》,可以为学生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风光提供素材内容。读完某种刊物杂志或看完某个电视节目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择取某一话题进行英语读后感或观后感的口语介绍。
2.开展含中国文化的英语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演讲比赛无疑是大学生活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大学生一般面对的是以汉语为主的比赛活动,所以对英语形式的演讲比赛充满了好奇。除了演讲比赛的形式,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编排英文版的话剧或潮流影视剧,这会充分吸引平日里那些追韩剧、美剧、国产剧的学生群。当然,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知识竞赛也是师生课堂之外的绝佳选择。还可以模拟旅游路线,向同学展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古迹。学生可以借助多信息渠道,结合中国乡土文化,以英语形式流畅顺利地介绍中华文化。
3.开设涵盖中国文化的英语角选修课程。开办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角选修课程,比如“中国茶酒水文化”“中国古典文献”“中国的儒家思想”等主题课程,可以开拓学生的课外视野,加深学生对众多中国文化因素的印象。教师呼吁中国学生及外籍留学生积极参加此类课程的同时,也要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料供师生上课时参考。我们必须谨记,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必须保护好中国特色文化,必须做到让中国文化贯穿于大学四年生活的始终。当大学生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英语来描绘绮丽多姿的中国风光时,他们会重新审视曾被自我忽略已久的汉语文化。
4.鼓励教师深造,提高自身中国文化知识及英语能力。作为高校英语任课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同时十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做到在课堂上轻松地向学生传播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在介绍“北美黑色星期五”的同时,也要介绍一下中国的“淘宝双十一网购”狂潮。不容置疑的是,英语教师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英语知识有力传播的直接领路人。他们不仅要担负起语言教学的重任,还要承担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历史重任。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修养及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一步。
我们不能只强调关注西方文化,而不看重中国文化;就像国家不能只引进外籍教师,也要输出中国教师,否则会使学生盲目地接受西方文化的人生、社会及世界价值观,会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平台上没有一席之位。漠视自身传统文化的民族难以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环境下进行良性的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也难以受到他国人民的信任与敬仰。因此,外语教师的重中之重是帮助学生走出教育教学误区,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研究表明,中国当前的英语师资平均年龄在30到50岁之间,并没有年龄水平很低的教师群体。大多数英语教师并不具备良好的自身中国文化素养,跨文化教学意识也相对较弱,虽然英语水平较高,但一般是为了应付中国应试教育体系,思维模式与欧美相接近,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方面困难颇多。
经济全球化的当代,政治、文化也融入跨国潮流。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传播策略的顺利实施将帮助国民正视自身文化,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该举措不仅仅传播了中国文化,更是增强了中国的软文化实力,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了中国作为泱泱大国的卓越生命力。在推广中国文化的同时,要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政府及高校应鼓励中国学生走出国门,走出亚洲,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同时,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特色,向世界人民伸出欢迎到中国求学的橄榄枝。
[1]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北京语言文化,2011(2).
[2]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J].上海外语教育,2012(7).
[3] 克拉姆契.语言与文化[J].上海外语教育,2008(6).